黄宗羲的泰州批判与晚明儒学转型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宗羲对泰州学派的批判包含了三个主题,首先是对师道论的肯定,其次是对孝弟说社会教化功能的批判吸收,最后是德性与功利之辨.通过泰州批判,黄宗羲将儒学有关内与外、心性与政治问题的思考推上了新的层次,凸显了一种包含社会、政治取径,在更高层面重构儒家德性政治的思路.一方面,继承泰州的个体意识(师道论)而又突破其以个体道德外推的经世模式(孝弟经世论);另一方面,以儒释德性功利之辨为基点反思社会政治秩序的根基,而把心性问题联结于权力公正性与制度问题.由此反映出《明夷待访录》与《明儒学案》、经世之学与心性之学的交汇,呈现出晚明儒学思想转型的一种独特形态.
其他文献
朱子在《太极解义》中分别以太极之"用所以行""体所以立"释"阳动""阴静",使得"体用"观念构成了朱子《太极图》宇宙观建构的重要线索."体用"与"阴阳"的关联可追溯至以形质为"体"、功用为"用"的"形质论"传统,而朱子进一步借助张咏"公事有阴阳"之论,将与"阴""阳"相应的"体""用"之意涵普遍性把握为"已定"之确定性与"未定"之可能性.通过这一普遍内涵,朱子在《太极图》诠释中统合了"阴阳体用"与"理气体用"两种范畴下的"体用
本文从早期道家文献和扬雄的思想入手,提出玄义的双重底色,即修辞与本根:被用来描述天道的幽昧与窅冥状态,被定义为宇宙万物和人事纷繁的根基.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对玄义的阐发,说明玄不仅强调了一种可掌控的秩序性与"知识感",而且还导向了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从物理与政事的诠解,直至生命超越的思行,都可以看到作为本体的玄为稳定的宇宙秩序与生命图景提供的奠基性价值.与之相对,在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思想方法中,玄从一种本根和秩序意义上的奠基性,转向视角持续转换的反思的敞开性.玄与其他核心语汇的并置并
海德格尔于1930年10月8日发表重要演讲《论真理之本质》,在与此演讲密切相关的次日聚会中,人们讨论了一个主体间性问题,即"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移置到另一个人的位置中去".海德格尔为此解读了《庄子》"鱼之乐"(濠上观鱼)文本,不仅对该问题作出肯定回答,而且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国际学界对这一事件有诸多解释,但既有解释都未解决一个根本难题,即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何以同时做到既回答了主体间性问题,又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本文通过把《论真理之本质》的旨趣明确为"从存在
在法兰克福的马尔库塞档案馆中保存着《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研讨班记录,它记录了海德格尔在1930-1931年冬季学期和1931年夏季学期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研讨班内容.然而,这份记录却并未被《海德格尔全集》第83卷的编者马克·米查尔斯基收录其中,就连海德格尔本人后来也几乎从未提及上述两次研讨班,这已是学界一段公案.在《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中,海德格尔全面阐释了《巴门尼德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第三条进路"(155e4-157b5),最后得出结论:"瞬间作为动静转变的发
查尔斯·泰勒持有一种强健而多元的实在论思想即"多元强健实在论",并以此来批判罗蒂等人的"压缩实在论".泰勒努力从根本上跳出笛卡尔以来的"中介认识论"传统,并发展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接触理论"来取代"中介理论".泰勒的实在论思想可谓立意高远、愿景宏大,但在其内部又隐含着疑难:"框架塑造"与"本然描述"之间的张力.能否化解疑难,关系到其实在论思想的成败,而化解的关键在于从"框架"的高度恰当地理解"塑造"与"具身性"——框架的塑造本是具身的塑造.它可以同时容纳接受性与自发性
现代犬儒主义对启蒙秩序与价值理想的伤害,还有其定义自19世纪以来无甚根本变化的事实,使得马克思对犬儒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更显重要.马克思对"犬儒主义"一词的使用,既有古典的意味,更具现代的意涵.自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犬儒主义经历了从率真到伪善,从声称看透真相到声称看透一切真相并拒斥一切真与善,从德性自足到理性的工具化,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从蔑视快乐并追求灵魂之善到以物化敉平一切价值,从自然欲望的简单满足到以文饰形式遮掩世俗欲望,从知行合一到知行分裂等转变.这些转变充分展现了现代犬儒主义已被虚无主义吞噬的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才有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主导建构了服膺西方利益的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既从道义上宣判了西方定义的人类文明的非正义性,又从历史主义维度承认了其进步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为人类文明的重建提供了一线希望.但是,在西方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世界中,人类文明的重建在实践上是艰难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立一种与世界大变局相适应的人类新文明,是全世界的唯一选择.重构人类文明的根本旨向在于超越西方性走向人类性,超越非正义走向正义.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
与西方流行的感性、理性两分结构不同,孔子思想内部为三分结构,除欲性外,仁性和智性都是道德的根据.阳明心学的基础是"心即理",这个"心"是良心,属于仁性的范畴,阳明于此多有推进,纠正了朱子学理的缺失,这是其功;但主张"良知之外更无知",把格物致知完全纳入心学系统中,等于否定了智性的作用,这又是其过.这一缺陷直接引出"良知具足"的观念,构成其学理上的失误.阳明思想有此失误,源于未留意孔孟心性之学存在的分歧,以为顺着孟子的思路走便是得了孔子的真传,其结果自然会陷于一偏了.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思想突破充分体现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术语的革命"中.将古典经济学的"必要劳动时间"推进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实现了劳动时间之社会性解读思路与历史性解读思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商品推进到"劳动力"商品,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内涵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当代国外左派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来看,他们恰恰缺失了历史性的解读线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阐释还存在着
民粹主义和建构人民的思想是拉克劳理论思考的核心.在拉克劳那里,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的逻辑.民粹主义的两个特征是名字与情感,它在等同和差异逻辑的运作中,建构了人民.拉克劳认为,由于社会的异质性存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历史必然性就被偶然性的领导权逻辑所取代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历史主体也不是传统的阶级,而是人民.拉克劳的人民概念看似逻辑严密,实则观念先行;虚空能指是脱离社会历史斗争实际的.他反对阶级斗争而强调领导权斗争,实际上取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以虚无化了的人民取代阶级,将阶级和人民对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