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富:风正一帆悬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x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正富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兼任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系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全国学校德育管理先进个人、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教育知名人物等荣誉称号。
  坐在记者面前的宋正富,文质彬彬、内敛含蓄,典型的学者风范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缔造了“西部高职教育典范”的高职学院掌舵人。但事实不容争辩,一部宋正富的创业史就是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史——短短几年,这位高职圈里绝对的“新人”率领着一所由三所中专校“撮合”而成的高职学校,不仅完成了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成功转型,而且迅速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良好”学校和重庆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完成了从草根到“示范”的华丽转身。
  几经岁月更迭,饱经事业磨砺。挑战面前,是什么赋予了他从容跨越的神奇力量?他的回答简短有力:决策、坚持。
  理念为“王”
  2004年9月,39岁的宋正富被正式任命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掀开了事业征程中崭新的一页。此前,他于24岁担任原四川省涪陵市龙潭坝区副区长,28岁担任原涪陵市农委副主任,31岁担任原涪陵地区一所中专学校的校长,是同事们眼中“年轻的老领导”。
  尽管履历如此丰富,但对于高职事业,他是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尤其当他面对的是这所2003年1月刚刚踏进高职门槛、无经验无积淀的年轻高职时,各种挑战扑面而来。
  上任伊始,百业待举。多年的从政经历让宋正富敏锐地意识到,凡事要从全局和整体的视角出发。学校尽管刚刚成立,却是涪陵及渝东南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定大有可为。
  是挑战,更是机遇。为此,宋正富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他马不停蹄地带领学院班子,先从廓清对高职教育的深层次认识出发,在厘清学院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明晰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对人才的需求,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初步制定了“积极、审慎、团结、稳定”的发展方针,树立了“突出高等性、保持职业性、体现区域性”的办学思想。
  在厘清了学院的发展方针和办学思想后,宋正富紧接着从高职教育的服务宗旨出发,按照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涪陵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以下简称“三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通过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明晰了办学定位,为学院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里,宋正富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发展“雄心”:以服务“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依托建筑、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扎根涪陵,立足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面向重庆,以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物制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协调发展。
  “当时,我们多方学习、借鉴优秀职业院校成熟的办学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和‘三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反复酝酿和实践,下定决心要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与涪陵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在重庆市中部职业教育基地起龙头作用的国内知名高职学校”。采访中,宋正富的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但是有谁知道这其中倾注了他多少心血?
  为了变梦想为现实,在明确了学院的发展理念与办学定位之后,这位首次触电高职的“少帅”便接连抛出了四大“杀手锏”,第一个即是申请更换校名。
  熟悉学院发展的人都清楚,该校成立之初的名字是涪陵职业技术学院,由于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总体定位和办学特色,社会认知度较低,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对此,宋正富提出“更名变观念,校名提声誉”的发展理念,使出了上任之后的第一个“杀手锏”。
  为了争取上级支持,他四处奔波,多方争取,终于在2006年3月将学院正式更名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突出了学院的专业特色,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形成了“学生进出两旺”的可喜局面,学院的社会声誉直线上升。
  2006年10月,是宋正富和同事们终身难忘的日子。就在本月,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了重庆市第一家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的高职院校。望着崭新的校容校貌和全校师生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宋正富心里既激动又欣慰——往日那一个个奔波劳碌的日子总算没有白费,第二个“杀手锏”初战告捷。
  以此为契机,宋正富率领全校师生一鼓作气,将学院整体建设稳稳地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一跃成为占地3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4.1亿元的现代化高职学府,不仅拥有9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职教实训基地2个),而且下设工程造价实训室等86个校内实训室,建有万兆级校园网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为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金刚钻,不怕瓷器活。随着硬件建设的节节胜利,宋正富抛出了第三把“杀手锏”——扩大办学规模,用“效益”说话。于是,他结合政府最新职教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提出“以就业促招生”的发展策略,及时调整招生策略,精心部署招生工作,使学院的生源范围由2005年的3个省、市扩大到2011年的17个省、市、自治区,办学影响力与日俱增。
  校名更新了,硬件改善了,规模扩大了,接下来宋正富又能抛出什么“杀手锏”呢?正当人们猜想、观望之际,宋正富出招了。2006年11月,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外宣称,学校成功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根据高职教育服务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方针要求,按照“5W1H”和PDCA”的要求,对原有的管理范式进行重新梳理,实现整合优化。
  对此,圈里人笑言,“这正是宋正富的第四把‘杀手锏’”。在一片赞叹声中,他坚定地推出了“贯标促规范、管理上台阶”的管理新举措,率先在重庆市高校中同时建立了高职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和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创造了历史,也为实现自身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高教是魂
  尽管进入高职教育领域时间不长,但凡事喜欢认死理的宋正富“固执”地认为,既然高职教育“姓高名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那就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项高校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也应该一一承担。
  为此,办学之初,宋正富从高职教育的内涵出发,基于高职“姓高名职”的定位思考,在办学思想的制定上特别突出高等性,将高等教育的四项职能实打实地列为学校的价值追求,成为他事业发展体系中的思想动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宋正富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细化为“行业、企业、专业相衔接设置专业,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开发课程,政校企相衔接建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三个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多方联动机制建立点对面的互动平台,在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引领下,优化育人过程,提升育人质量。
  在他的引导下,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专业,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积极整合教学要素,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紧接着,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宋正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努力探索“能力为本”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实践中,他不断引导教职员工探索实践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演练结合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初步建设了一批优质的共享性教学资源,形成了符合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结构体系。
  记者采访时获悉,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是学院拥有了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1个、市级精品课程4门、中澳职教项目成果推广项目1个、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3个、重庆市高职院校生物化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1个。
  这正是宋正富孜孜以求的结果。手里有了金刚钻,他将科研工作放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把“研究和推广适应涪陵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列为办学定位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掘自身的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为“三区”产业发展提供特色的应用技术服务。
  与此同时,他创造性地将培养目标与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品质的培养,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最终形成了“知行文化”。
  这正是宋正富的过人之处。看似简单的文体活动,却营造出了别样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文化的浸润滋养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真正实现了多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育人目标。
  平日里,宋正富尤其注重新人的培养。除了在青年教师中积极推动教学能手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外,他还言传身教,对郭军、季小松、况兴碧、李亚玲、陈虹、胡相云、邓小明等多名青年教师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帮助,使他们的授课水平迅速提高,成为各专业教学的主力军,为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职业为根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近年来,学院申请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15项;承办银行、基金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8000多人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农民工培训、移民培训等年均5000多人,技能鉴定年均4300多人次……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记者很难相信这是一所地处西部的年轻高职所为。但宋正富硬是凭借着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毅力一步步将梦想变为了现实。
  在他的心目中,职业教育与生产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相连,是以满足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职业人的重要过程,有着天然的“职业性”特质。
  为此,他在办学实践中将“保持职业性”作为谋划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尺,在办学指导思想中突出强调“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坚持以“能力为本、就业为先、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细化延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倾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实践教学是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实训基地则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
  正是在如此敏锐的意识的引导下,宋正富克服时间短、底子薄的办学劣势,不断整合资源,内引外联,持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经过多方奔波“化缘”,他每年为学院实训建设筹集到了超过500万元的经费,一举加大了各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和仪器设备投入力度,新增校内实训面积7236平方米,修建25619平方米的第三教学实训楼,建起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创造了真实的职业氛围。
  在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这张“化缘单”——“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 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获得中央财政资助资金780万元,机电实训中心获得三峡水库库区基金资助160万元……
  明眼人都清楚,有实力才能赢得魅力。说是“化缘单”,如果没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何能打动政府行业出手相助呢?为了进一步打通政校企共育人的“职业”发展之路,宋正富率领班子成员深入行业企业,合作探索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于是,振奋人心的一幕出现了,“重安班”“嘉陵—本田班”“太极制药班”“涪陵榨菜班”“华峰化工班”等以企业命名的订单班接连“花落”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宋正富率领的工贸人,在校企一体化发展之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在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的同时,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寓教于文
  多年来,宋正富一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在承担繁重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辛勤执教,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爱戴。2005年以来,他累计承担了《药事管理》《物业管理公共关系》《领导科学与艺术》《常用礼仪》《团队精神》等课程500多学时的教学任务。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宋正富认为,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应当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他的要求下,学院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实践中,他十分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院自上而下、层层签订了《精神文明目标工作责任书》,按照《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对各部门进行考核,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采访时,记者发现,宋正富的德育经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入学教育、军训、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活动形式,又有网络、广播、板报、标语等各种媒介,借此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营造出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在他的带动下,全院上下吹响了开展“人文校园”的“集结号”——参加区、街道、居委会组织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向重庆市“绿化长江,重庆行动”累计捐款12万元,为西南地区干旱、汶川大地震灾区、玉树地震灾区等捐款18.35万元,有543名师生无偿献血14.95万毫升,被涪陵区委、区政府授予“涪陵区2010年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宝剑锋自磨砺出。得益于宋正富倾力打造的“校校、校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一大批工贸学子成长为“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多次在全国、重庆市的大学生技能竞赛及文化、体艺活动中获奖,毕业生双证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高职院校处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系统中,负有推动经济社会腾飞的历史重任,只有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达到与地区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回首往昔的发展历程,他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宋正富的心目中,有为才有位,这既是化挑战为机遇的人生智慧,更是一种明确目标之后勇往直前的执着。
其他文献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懂急救措施的人很少,多数人在有效的急救时间里往往束手无策,采取错误方法反而适得其反。与此相对照,网络及媒体频频报道许多昏倒、落水、受伤的路人,被越来越多的“洋雷锋”利用专业急救常识施以援手。由此观之,加强急救知识普及力度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统计,2010年我国民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只有1%,而在法国,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为40%,在德国,应急救护知识普及
期刊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过一期、二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二五”期间,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启动三期建设计划,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且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科技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建议如下:  1.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期刊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直接领导下的学生自治性组织,在高校学生管理及其他各项建设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干部,发挥学生干部的生力军作用,对于促进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以及“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在学生
期刊
东北大学是一所有着优良体育运动传统的全国重点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体育教育,积极推动高校体育运动发展。近年来,学校以创建滑冰国家精品课程为契机,不断探索滑冰运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滑冰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既丰富和发展了学校校园文化,又逐渐成为全国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响亮品牌。  继承传统  滑冰项目见证学校辉煌历程  东北大学有着悠久和辉煌的体育史,开创了中国奥运的先河,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
期刊
20世纪60年代,心理契约理论被正式引入管理领域,并且产生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心理契约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管理领域,对于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多年来,天津天狮学院始终致力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在教学与管理创新中积极引入心理契约机制,对促进教职员工,以及学生间的信任、交流、合作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大大提升了学院的人力管理水平,为提升学院办学实力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引入心理契
期刊
《教育与职业》:自2008年实施职教攻坚以来,河南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实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  尹洪斌:实施职教攻坚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是达成了共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识,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  二是理出了思路。理出了“三改一抓一构建”“六路并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  三是出台了政策。省里和各地都出台了一
期刊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重要意义。重庆科技学院从深化校企合作入手,改革创新,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深入进行,实现了双赢发展。  实践中,学校从实际出发,成立由校长负责,各科系、部门负责人,各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所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制定解决策略。现已制定了《学生定岗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学分认定办法》《实训基地规划及管理》
期刊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是专门培养空中客舱管理与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全日制专业学院,学科齐全,教学设施完善,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对飞行事业的战略部署,学院重点在师资建设上面下足工夫,积极参与四川省教研项目——“学分制下空中乘务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教学管理研究”,紧紧围绕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教师队伍
期刊
6月14日,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议。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会议并讲话。杜玉波强调,各地各高校要把加强高校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高校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如何开展创业教育?本期邀请了几位高校的校长来探讨这一话题。
期刊
质量文化在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常规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校园质量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铸入行业企业精神,注重发挥质量文化的价值功能。着力培育和建设有特色的高职质量文化,增强了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学院不仅成为广东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和广东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而且跨入首批立项建设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序列,成为交通行业高职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