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熟悉的诗人邵燕祥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案头上放着著名诗人、作家、学者邵燕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邵燕祥诗选》。这本诗选集,在全国新华书店及当当网、卓越网等网络销售火爆。
  当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八旬老诗人邵燕祥,新诗和旧体诗综合,字字珠玑的、如此多的好诗、好作品汇集一起,确实十分珍贵!
  这部诗选集,收入了他从1988年到2010年这二十余年间的诗抄,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长诗和组诗;下编为杂诗。该诗集是按写作年月顺序排列的,读者可以追随岁月回眸历史,跟随邵燕祥的足迹,在诗行中穿越,回味无穷……
  邵燕祥是一个早慧的诗人,从少年时期几首诗作来看,他的才华是过人的。现今文坛上,邵燕祥是成了“作家精”的人物,老当益壮,他的诗文常在全国不少报刊上和读者见面,只要您留心阅读的话。
  我多次与邵燕祥说,要比较全面地写一写他,他总说:“不要写我,我不是新闻人物,何必费笔墨!”于是,我老老实实听他的话,十多年过去了,几次提笔但都作罢了。有时也偶尔在报上读到有人写他“印象记”的文字,但大多不确切。
  1999年金秋10月,邵燕祥和我又一次在杭州邂逅,参加全国报刊首届杂文编辑工作研讨会。到达杭州当晚,我即去燕祥与牧惠两先生同住的房间拜访,见面后,燕祥久久地握着我的双手相看,好像比谁更年轻。因为我们两人都出生于1933年农历五月,是同年同月所生,我头发脱落而秃顶,他还是满头黑发,比我显得年轻很多。
  我们的认识,是从我读他的诗开始,由神交到相认相识相知。在20世纪50年代,那时常读他的新诗;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邵燕祥在北京,我在南京。当时他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年轻的编辑;我是南京《新华日报》的青年记者。我们各自度过了漫长的22年的“右派”生活。他在1978年底得到平反后,担任《诗刊》副主编多年。
  记得1992年7月我去北京,当时燕祥还住在光明日报后门对面虎坊路15号一幢旧楼房里。那天下午三时,我如约到他家造访,我们非常高兴地谈了很多很多,但他还是劝我不要写他的文章。
  杭州会议散会前一天,燕祥就约了定居南京的胞兄邵平一起去老家。邵平原名邵燕平,南京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作为进步青年由当时的地下党引入《中央日报》当记者。解放后就留在南京《新华日报》与我一起工作,他比燕祥和我年长五岁。他们兄弟很多年没回故乡了,这次燕祥趁在杭城开会之际,与长兄同回一趟浙江老家扫墓,这是这对游子人到老年“数典思祖”、了却返乡忆宗的传统观念吧!
  邵燕祥祖籍浙江萧山,他出生在北京一个职员家庭。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就开始写作,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北京晨报》上的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当时社会上飞短流长的坏现象。1947年读中学时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学生时代发表诗文作品。
  1949年10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整版长诗《歌唱北京城》,让人们都知道了诗人“邵燕祥”的名字。1951年,他出版了以这首长诗标题做书名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所以在广大读者心目中,“邵燕祥”这个名字总是和诗歌联系在一起。尽管他在吟诗之外,还写了大量散文、随笔和杂文。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1955年他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6年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集《在远方》。以后陆续出版诗集《给同志们》《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我一向钦佩邵燕祥这样的诗人、作家,他的人品与文品是一致的。我们虽然相识、相知几十年了,但真正的面对面畅谈也只有两三次。一次是前面提到的在杭州,另一次则是1992年7月在北京他家里,见面后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次我们谈及的面很广泛,如当时的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等,天南海北谈了一阵,后又谈到他的诗歌写作,并介绍了即将在他家乡浙江的大型文学刊物《江南》上发表他的人生实录《沉船》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还谈到他除了写杂文外,还整理诗稿。他在二十世纪80年代出版了诗集《献给历史的情歌》《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如花怒放》等十几种。
  只要与邵燕祥见面接触过的人,大家一致的感觉,他是一个极其老实、本分之人。你不要以为他诗写得这么好,一定是口若悬河、能说会道、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的人。恰恰相反。如那次在杭州游西湖,他基本上一直和我在一起,触景生情聊天而已。后来在回住地的汽车上,一位东北的作家问我,刚才和你一起的就是邵燕祥?他感到很奇怪,说是他的大名与眼前的人对不上号,意思是说平时读邵燕祥的诗和杂文时想象的其人其貌,和实际太不同了,邵燕祥是个很内向的人。
  邵燕祥为什么不让记者采访,也不愿朋友写他?他说:“我一向认为,作家是应该用作品来发言的,读者也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作家的。”至于邵燕祥的人品,由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出版的一本《我画你说》中,有《人民日报》记者、著名杂文家舒展对邵燕祥的概括评说:“燕祥的诗文,评说者火矣,勿须我来置喙。仅凭我与燕祥四十年风雨之交,感到他的人品是第一流的,概而言之三个字足矣:够朋友。”
  那次我们在杭州的全国报刊首届杂文编辑工作研讨会上,邵燕祥同意我这个同年同月生的兄长写他了,说回京后要寄一份“自传”给我。他说:“我没有正式写过自传,记得为上海《文学报》写过一个小传,可以复印给你作参考。”
  不几天,我收到了燕祥从北京来信,拆开一看是一份两页的《代自传》。他在复印件上眉附言写道:“丁远兄:此文当时为上海《文学报》(他们发我一组诗,索一小传)而作,时过境迁,聊供参考,一切安吉是颂。”
  《代自传》是1982年3月夜里写的,我细读燕祥这份《代自传》,还是很有裨益的。我读邵燕祥深深地觉得,邵燕祥的心怀坦荡,别人是很难学的;但对于我来说,一个同时代、同命运、又是同年同月诞生的我,一直在努力向他学习之。
  邵燕祥是很爱他的家乡浙江杭州的。1998年4月,邵燕祥所著的《酸辣文章》一书出版。他在“人烟篇”首篇写道:“一城一地都有自己的标志,杭州的标志是西湖;一山一水都有流传的吟咏,以西湖为题的诗词何止千百篇,我以为‘山外青山楼外楼’一首,最是写出了历史的杭州,也透出了历史的浩叹。”那年他参加“西湖与饮食文化笔会”,他说:“湖光山色,最好的境界是历千百年而不变。”于是又得诗一首,歌咏的就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底事情牵水一方,
  莼鲈久是在苏杭。
  张狂岁月容歌哭,
  酸辣文章辨短长。
  席上传杯延旧梦,
  楼头聚首叹新凉。
  百年山色湖光好,
  秋雁长风度画窗。
其他文献
宁波古港口立有“海上茶路启航地纪事碑”,镌刻着“甬为茶港”的历史记忆。2006年4月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茶人汇集宁波,举行“海上茶路国际论坛”,认定宁波为海上茶路启航地,此后组建的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探索海上茶路,提出“甬为茶港”,与“杭为茶都”相呼应,“甬为茶港”是宁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的子项目,甬港是中国大运河的入海口。  吴越文化是根基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和五代十国时期
期刊
中国电影事业的一位奠基者,在其53年短暂的人生里,共编导了31部电影和7部话剧,代表作《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儿女英雄传》,被誉为“为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基石”。  他生于杭州,祖居海宁硖石横头街,小名“三宝”,大名史东山。  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创造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1951年编导的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捷克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他是上世纪50年代在国
期刊
名列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的澳洲大堡礁,是个充满生命奥秘而又色彩绚丽的神奇世界,是平生最为向往的海洋生物天堂。我在往昔主编《文化交流》杂志的10年间,曾数次约请探访过这片美丽珊瑚礁群的朋友为杂志撰文,以便向153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介绍这个“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结果希望次次落空。  干脆,亲自去实现这个夙愿。今年5月初,一家四口随团自费澳新游,主要目的就是观赏美丽的大堡礁。  巡天遥看珊瑚群  
期刊
定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来此拓荒的先民们带来了东南沿海的多种文化,在舟山群岛这一特殊的环境中,通过不断融汇、积淀和创造,留下了丰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定海的民间表演艺术尤为出色,犹如一朵朵开放在东海中的烂漫奇葩。  在海岛敲响的舟山锣鼓  “锣鼓响、脚底痒”。舟山锣鼓作为一种独特的海岛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有着浓郁的海岛特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舟山锣鼓
期刊
2013年夏天,中国大运河申遗即将经受联合国专家组的“预考”,明年就将进入大运河申遗的“角逐”之年。因此,社会各界对大运河的关注度骤然升温。运河申遗的价值有哪些、难点有哪些?运河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保护状况、运河城市的发展等问题研究现状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见证申遗过程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以及对大运河有着多年研究的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邹逸麟。请两位专家谈谈那
期刊
今年2月28日,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舟山群岛定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这是定海乃至舟山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舟山定海旅游格局将发生新的重大变革。它对于舟山新区规划提出的着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南部花园城市带、国际生态休闲带,对于确立“五区一基地”定海旅游发展基本框架,打造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海洋旅游服务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5年来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观点,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凝聚成文化共识。本文撷取的是大会期间部分外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所发表的见解与看法。它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5月14日至17日,一场高级别的国际会议——“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会在杭州举行。  来自美国、法国、英国
期刊
郁文,1926年10月出生于浙江慈溪。1944年11月,她在浙东抗日根据地鲁迅学院参加新四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之江大学参与组织学生运动,担任地下党主办的上海《联合晚报》记者和《青年知识》杂志特约编辑、撰稿人。1947年秋,任国统区全国学联党组成员。  郁文是乔石同志的夫人。新中国成立后,郁文曾任杭州市委青委宣传部部长。1986年12月起,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总干事、副
期刊
他是浙江戏剧界的领军人物,代表了浙江戏剧在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值得骄傲的一段历史。  今年是当代著名戏剧家顾锡东先生逝世10周年。西塘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文化名人,自2006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越剧票友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届。作为这项赛事的倡议者和承办者,笔者深感名人文化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顾锡东被誉为当代剧坛泰斗,这位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深远
期刊
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颁奖仪式在杭州举办。获奖的大部分作品开始都发表在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作者拥有大量粉丝。当今文坛平民化写作、类型化写作的趋势日益明显。浙江类型文学创作目前居于全国前列,涌现了如南派三叔、流潋紫、沧月、桐华等一批类型文学一线名家。这种崭新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3月3日,备受瞩目的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颁奖仪式在杭州落幕。这次颁奖仪式上,刘慈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