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舞步课改新翼腾飞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从刚开始的“雾里看花”到现在的“拨云见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确实为思想政治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思想政治课不再是单调、呆板的说教,而是给予了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感受得到了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开始形成……这些可喜的变化,弥足珍贵。
  但当过去两年的轰轰烈烈逐渐归于平淡而琐碎的日常教育实践中时,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让我明白,理论走向实际,思想成为事实,的确不那么简单。根深蒂固的制度、偏见和惯例依然是当前课改面临的重重阻力,一旦我们放弃了抗争,惰性就会成为一种潜隐无声的内在约束力,教育的真理就会被惯例吞噬在按部就班的教学里,得不到弘扬和发展。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这两年的日常教育之后,似乎又感觉到:我们的思想教育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老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场改革中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这样“跟着感觉走”,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迷失自我。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客观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要能够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不失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和本真,同时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课改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不致误入歧途。
  一线教师作为新课程的真正实施者,尤其要注意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能新于花哨浮于表层,我们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它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他们是鱼儿,需要在大海中翱游,一杯水,一桶水只是能让他们“苟延残喘”。课堂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在演奏中,老师只是那个伴奏,要敢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要允许他们的“针锋相对”,鼓励他们的“各领风骚”,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能造就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发展,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是他们行进于新生活的双翅。学生学习,为的是努力前行,去开拓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重复老师的生活,教育的一个目的是希望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的更远,在学生前行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向导,指明方向是老师的责任,而选定路线,选定行进的方式却是学生的权利。讲了多少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一直希望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老师选定的路。一路走来,学生错过了太多的风景。当然,前行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但绝不是小心翼翼地牵手同行,甚至抱着前行,因为摸爬滚打,攀高跌沟本就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善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成长。
  
  2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走进新课程,我想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核心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爱护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珍视他们的体验,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呵护。
  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长成参天大树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材,鲜花和绿草同样让大地焕发生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百炼成钢,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精英,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才是支撑整个社会的骨架!有道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多种人才结构需求。
  懂得这一点,也就懂得差异也是美,也是一道风景,在恨铁不成钢的遗憾里,就会多一点老师的反思:每一朵花都能开放,每一只鸟都会歌唱。
  
  3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走进新课程,我终于明白,我们的观点和角色要转变,我们也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3.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3.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3.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
  
  4教学回归生活
  
  哥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如果把政治课比做树,那么,社会生活便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水分。脱离社会生活的政治课理论教学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政治课才会生命之树常青。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法轮功”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两面针”牙膏、仿冒的“金嗓子”喉宝、仿冒的“双星”运动鞋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尤其要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紧跟时代脉搏。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比较关心社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政治”问题。如贫富悬殊、反腐倡廉、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台湾等问题都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让学生聆听各种报告、演讲、专家解读,观看相关纪实、影片等,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其中蕴涵的“政治”问题。例如: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我国贫富悬殊这么严重?”“为什么腐败现象不能杜绝?”“为什么不直接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等等。
  
  5兴趣完善教学
  
  5.1巧用幽默与讽刺增强兴趣。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此外,还可通过谐音、归谬、移植等方式来增强教学的幽默感。总之,幽默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无固定模式,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5.2巧妙引用诗词、典故激发兴趣。诗词音韵和谐,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使人兴趣大增。如我在讲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告诉学生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一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样。并引用了一个有趣的例子:面对一朵花,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映日荷花别样红”;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欣赏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巧妙地将哲理寓于古诗词的欣赏之中,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寓言典故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可用“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用“荆人袭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五十步笑一百步”、“愚人吃饼”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等等,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此外还可以运用名人名言、谚语、对联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6结尾意韵深长
  
  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加上引人深思的结尾可以使学生知识内化、触动心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并为下堂课作好铺垫。结尾的方式多种多样,我经常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或让学生自己分析与本课的主要内容相关的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时政热点。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应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目的,完善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兴趣。
  总之,两年课改的实践,我觉得得比失多,最起码努力过了,实践过了,尽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尽管这行脚印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能在以后的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但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新课改也能新到位,改到位,防止穿新鞋走旧路,也千万别被那些纷繁的理念晃花了眼睛,迷失了方向!
其他文献
生物课总是安排“饿课”、“睡课”,学生大多饿了、困了,初中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课间没时间补充,第四节根本没精神上,老师完全能理解,但总不能停课不上让学生去补充吧!因此只有创造民主、求真的课堂气氛,才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进步发展。    1问题中的问题    据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
期刊
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的学习才会是进取的、主动的、高效的。而数学因其“抽象性”,又常被人误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学科,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对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作法有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教学理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
期刊
近几年,为寓全面素质教育于生动、活泼、主动的历史教学,我着力让历史教学贴近实际进行了如下探索。    1注重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    这是针对时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由于学生基本形成了“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而不需要动脑筋的概念作崇,加上当今一部分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还存在历史是“副科”的观念纵容,因而导致不少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根本不重视而作出的抉择。为此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兴趣是推动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予
期刊
有人说,一个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是不完整的教师。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虽然说,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平时要做的都是非常琐碎的事情。但班主任工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管理的平台。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可以容纳无限的智慧。让学生服气可以依靠做事公正,但让学生佩服却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要知道,学生抗拒的往往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有时我想,教师就是驾控一叶扁舟行进在急浪中的人,只有不断搏击,谨慎行船,才
期刊
【摘 要】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保证基础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其目的也是提倡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校本教材无法兼顾地方特色的不足之处,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的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构建本土资源的一系列课程,既改变了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培养学生的温床,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的班风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建设,是学校形象的窗口,班风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班级管理大都以传统的制度管理为主,用制度目标约束学生。这种制度管理模式,在当今社会已明显地披露出一定的缺陷,它有助于操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但强调过于统一集中而缺乏弹性,过于塑性而缺乏展性,易抑制学生的活动性、自主性和创
期刊
小学语文提倡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是如果电教手段运用过滥、不恰当,教学效果则不佳。有的教师在短短40分钟内运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的内容有:作者简介、背景介绍;配乐朗读、提示性练习等,代替了学生思考认识的过程,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出现惰性化趋势。可见,电教手段应运用在关键处,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学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1运用于理解关键内
期刊
美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充实人的内心生活,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素质。课文中那一篇篇文采斑斓的课文充满丰富的思想、精辟的道理、动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如果加之恰当的教法必然会在儿童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正是在这情与美的感染下,儿童开始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进而为培养高尚的  情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1深钻教材,挖掘美    语
期刊
细胞的减数分裂是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积极性,真正的理解和运用这部分知识,在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任务之后,上一节填写表格和利用数学坐标图的小结课,效果很好。    1问题的提出和表格的填写    若生物体细胞核中的DNA含量为2N,请写下列表格:    此表格是学生在学完减数分裂之后,通过认真看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填写,不仅如此,还要对课本图中隐含的知识
期刊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战争问题。自从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以来,便有了战争。那么,何为“战争”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统治集团与统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下面试图从战争定义中四个方面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出现的战争进行分类,并作一简单评价。    1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    这里所说的民族间的战争,是指同一国家内的不同民族或种族之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