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的初步阶段一般指的是小学生刚刚迈入写作大门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作文的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高了一个层次,很多学生由此也就对作文产生了畏难的情绪,感觉无从下手。真可以说是横眉冷对作文纸,低头只啃铅笔头。往往语文教师也觉得语文教学难,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更难,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起步更是难上加难。《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这个阶段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此可以看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是起步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习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写作模式机械,注重得分。
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是小学写作的基本要求。可是,学生由于不注意生活积累,平时没有很好地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写起文章时无从下手,于是,上网抄袭范文或者改编老师的例文,变成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手段。结果,学生依样画葫芦,自身真实的想法没有流露,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样的习作不是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哪里有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这样写的不是自己的真人真事,写的不是自己的所感所悟,写好作文谈何容易?写作没有真实的流露,作品没有生命力,只剩套用的模式。为了在考试取得好成绩,学生明知自己所写的人和事是假的,也照样写,在选材立意时要刻意“高瞻远瞩”,但求情节能打动人,无限夸大事件的影响力,并美其名曰“深化主题”。偏偏自己认识敷浅,缺少生活体验,只能夸夸其谈,言不由心。学生没能把握好尺度,习作没有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出发,因而缺乏表现力。
(二)写作兴趣缺失,枯燥无味。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强化练习的动因,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学生对写作没有举兴趣,自然也写不出好文章。导致小学生写作兴趣缺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标过高,学生情趣受挫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循序渐进的整体。对写作存在恐惧感;(2)封闭式教学,作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目前,相当部分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仍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3)不作及時鼓励,学生丧失信心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三)习作指导目标定位不准,指导不得法。
习作指导课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习作的关键一步,作为教师,对习作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指导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完成习作。然而,在习作指导教学中,往往存在拔高了目标的情况,习惯了高年级教学的教师转教中低年级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目标定得太高,超越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就可望而不可及,丧失了写作信心。在指导方法方面,过多地强调模仿的作用与功能,让学生走进了照搬照套的误区,文章没有了学生的个性。四、是教师的评价失当,学生的付出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多种原因的叠加,让学生对习作望而却步,只能应付了事。
二、在习作教学研究过程中的点滴做法
(一)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兴趣和爱好既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也是创作的源泉。只有使学生想作文,会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之时,才达到作文教学的成功目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小学生对写作发生兴趣时,让他们长时间从事写作活动,他们也不会感到累,更不会感到是一种包袱。相反他们会排除一切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可以说,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课内外活动,是培养写作兴趣的主要途径。
(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当教育注重体验和心灵的息息相通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能成为朋友。当成为朋友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敢于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与教师交流,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说过“过问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要让学生具有广发的阅读兴趣,单单只靠学好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要因地制宜的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主要做法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后,介绍学生收集类似故事,阅读加以比较。在教学古诗《望天门山》时,将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桥的一则新闻加到课堂上,让学生就此写写自己的看法。诸如这样引入可以课课有,既可以活化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利用赏识心理,培养学生成功的心态,因为鼓励和欣赏永远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作文批改的过程中,与其过多地指出学生作文的缺点,求全责备,还不如多多欣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走进作文讲评课,既能看到作文成功的希望,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实事求是地面对存在的问题。
一、习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写作模式机械,注重得分。
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是小学写作的基本要求。可是,学生由于不注意生活积累,平时没有很好地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写起文章时无从下手,于是,上网抄袭范文或者改编老师的例文,变成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手段。结果,学生依样画葫芦,自身真实的想法没有流露,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样的习作不是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哪里有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这样写的不是自己的真人真事,写的不是自己的所感所悟,写好作文谈何容易?写作没有真实的流露,作品没有生命力,只剩套用的模式。为了在考试取得好成绩,学生明知自己所写的人和事是假的,也照样写,在选材立意时要刻意“高瞻远瞩”,但求情节能打动人,无限夸大事件的影响力,并美其名曰“深化主题”。偏偏自己认识敷浅,缺少生活体验,只能夸夸其谈,言不由心。学生没能把握好尺度,习作没有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出发,因而缺乏表现力。
(二)写作兴趣缺失,枯燥无味。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强化练习的动因,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学生对写作没有举兴趣,自然也写不出好文章。导致小学生写作兴趣缺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标过高,学生情趣受挫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循序渐进的整体。对写作存在恐惧感;(2)封闭式教学,作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目前,相当部分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仍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3)不作及時鼓励,学生丧失信心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三)习作指导目标定位不准,指导不得法。
习作指导课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习作的关键一步,作为教师,对习作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指导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完成习作。然而,在习作指导教学中,往往存在拔高了目标的情况,习惯了高年级教学的教师转教中低年级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目标定得太高,超越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就可望而不可及,丧失了写作信心。在指导方法方面,过多地强调模仿的作用与功能,让学生走进了照搬照套的误区,文章没有了学生的个性。四、是教师的评价失当,学生的付出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多种原因的叠加,让学生对习作望而却步,只能应付了事。
二、在习作教学研究过程中的点滴做法
(一)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兴趣和爱好既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也是创作的源泉。只有使学生想作文,会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之时,才达到作文教学的成功目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小学生对写作发生兴趣时,让他们长时间从事写作活动,他们也不会感到累,更不会感到是一种包袱。相反他们会排除一切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可以说,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课内外活动,是培养写作兴趣的主要途径。
(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当教育注重体验和心灵的息息相通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能成为朋友。当成为朋友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敢于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与教师交流,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说过“过问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要让学生具有广发的阅读兴趣,单单只靠学好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要因地制宜的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主要做法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后,介绍学生收集类似故事,阅读加以比较。在教学古诗《望天门山》时,将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桥的一则新闻加到课堂上,让学生就此写写自己的看法。诸如这样引入可以课课有,既可以活化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利用赏识心理,培养学生成功的心态,因为鼓励和欣赏永远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作文批改的过程中,与其过多地指出学生作文的缺点,求全责备,还不如多多欣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走进作文讲评课,既能看到作文成功的希望,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实事求是地面对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