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禅悟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jia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雪国》以生的虚无,死的完美来概括人的一生。在充满无数甘苦的人生之路上,在各种机缘里寻找禅的开悟。作品至始至终都渗透着日本独特的禅理光芒,其主题可以说是一曲哀婉的生命禅悟之歌。
  关键词:禅悟 虚无 无常观 生死轮回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雪国》诞生的佛禅背景
  日本人大多信仰佛教,而日本则被称为是“生于儒而死于佛”的国家。从公元6世纪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逐渐在日本生根发芽,12、13世纪从中国回国的日本僧侣荣西、道元把禅宗传入了日本。禅宗不主张读经,也不主张举行繁琐的仪式,而提倡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事物时的一种对“终极存在”的认知。禅宗认为,真理超越我们所表达的文字,只有通过坐禅修道自彻自悟才能把握。
  川端康成从小经历了和多位亲人的死别,曲折的身世让他对死亡的恐惧慢慢演变成对死亡的尊重——认为死是一种重生的方式。在他心灵深处中的“生死轮回”的观念已远远强于普通人。他自己也说:“那古老的佛法儿歌和我的心灵是相通的。”他把各种佛教理念深深植入其文学作品中,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神秘的禅机禅理。如其代表作之一的《雪国》,其主题就可以说是一首生命禅悟之歌。
  二 《雪国》中人物命运的禅理
  1 驹子和岛村的禅悟之光
  《雪国》讲述的是靠坐吃祖业游手好闲的男主人公岛村三次去雪国的故事。在雪国,岛村邂逅了美丽的山村女子驹子,并和她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驹子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心地善良的勤奋女子。她坚持记日记,努力学习三弦琴,并为给师傅的儿子行男治病甘愿堕入风尘,当上了艺妓。而故事中的另外一个女子叶子,是驹子的朋友。她喜欢而且细致地照顾着生命垂危的行男,最后行男离世,叶子在大火中死去,驹子也疯了。
  当得知驹子不仅经常记日记,还从16岁起就把读过的小说的标题、作者、书中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做了笔记时,岛村嘴上说着“完全是一种徒劳嘛”,并且“不知为什么,很想再强调一声‘完全是一种徒劳嘛’,就在此时,雪夜的宁静沁人心脾,那是因为被女子吸引住了”。“他明知对于这女子来说,不会是徒劳,这样说过之后,反而觉得她的存在更加纯真了。”当他从按摩女那里听说驹子是为了给师傅的儿子治病筹措医药费才当艺妓时,“岛村心想:要是再见到驹子,就劈头盖脸给她一句‘徒劳’,然而,对岛村来说,恰恰相反,他总觉得她的存在非常纯真。”小说几次写到岛村想对驹子的努力以“徒劳”来论之。因为,岛村认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而不管驹子如何努力,也无力改变她的命运,所以她的努力生存也是一种徒劳。但岛村却并没有完全否定驹子,而是觉得驹子的存在更加纯真;这是因为徒劳是一种佛教所说的虚无,这种虚无和西方的虚无有着本质的不同。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指出:
   “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相反,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
   他还引用了禅宗高僧明慧上人的弟子喜海所著的《明慧传》中的句子来解释虚空:
  “虚空本来是无光,又是无色的。就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色彩,然而却没有一丝痕迹。”
  驹子表面上是在做着徒劳的毫无意义的事,实际却是在追求这种“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的广袤和浩瀚。
  作者借岛村之口表面上否定了驹子的努力和奋斗,但实际却是用“空、虚、否定之肯定”的方式来赞赏驹子的追求。因为“这世间没有不灭的东西,重要的是一种东西在人世间被发现,不论什么也都是不灭的。即使灭了,也是不会灭绝的。”作者让驹子的形象通过岛村的映衬而更加丰满,一个在凡尘俗世间追求真爱,虽然经历种种挫折与坎坷,依然乐观向上的美丽女子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驹子的生活与其说是徒劳和虚无的,不如说是一个充满禅悟的奋斗历程:既有爱慕岛村的快乐,又有等待的焦灼以及与命运抗争的无奈,虽然结局都是无法改变的,但总有些什么“即使灭了,也不会灭绝的。”在驹子的短暂人生中,每一种经历都是一个个难忘的音符,而这些组成了她的或是欢快或是忧伤的命运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如此动人,不仅打动了岛村,也让作者集中了几乎全部的笔墨来描述这位美丽可敬的女子。他在《独影自命》中写道:
  “特别是驹子的感情,实际上就是我的感情,我想,我只是想通过她向读者倾诉而已。……岛村深怀着不得不爱的悲哀和悔恨,而这种空虚感反过来是不是恰好衬托了作品中的驹子呢?”
  驹子的努力生存深深涤荡了岛村的心,并净化了他的心灵。虽然岛村总把驹子的爱情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但驹子“对生存的渴望反而像赤裸的肌肤一样,触到他的身上”。所以,岛村会觉得徒劳的“驹子的存在更加纯真了”。而驹子对生存的渴望之所以会“像赤裸的肌肤一样,触到他的身上”,是因为她在生活中的不断努力的生存徒劳感动着岛村。虽然,岛村知道一切都是徒劳并懒于改变,而只是怀着一种想爱而不能爱的伤感在矛盾中徘徊。一边是踏着虚无的脚步悲哀的岛村,一边是竭尽全力努力生存的驹子,他们二人的相互映衬,谱写出了生命在种种甘苦中不断追求自省的禅悟过程。作者把禅的虚无天衣无缝地契合在《雪国》里的两位主人公的性格之中,从而吟唱出一曲动人的生命禅悟之歌。
  2 叶子的虚幻与徒劳之美
  在小说中,作者对另一位女主人公叶子的着墨虽然不多,但她的每一次登场,却总给人以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如叶子的第一次登场,作者先写其声:“她的话声优美而又近乎悲戚”;随后,写她的动作:“她那小心翼翼的动作,一眨也不眨的严肃目光,都表现出她的真挚感情。”;紧接着,再写叶子的动作给岛村留下的印象:“……裹着男人双脚的外套下摆,不时松开耷拉下来。姑娘也马上发现了这一点,给他重新裹好。这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那种姿态几乎使人认为他俩就这样忘记了所谓距离,走向了漫无边际的远方。正因为这样,岛村看见这种悲愁,没有觉得辛酸,就像是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娇艳而美丽的夜光虫。”“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这时岛村不由自主地想:“那些流逝的暮景,难道是时光流逝的象征吗?”最后,作者才写道:“叶子的慧眼放射出一种像是看透驹子的炙热与岛村的悲哀的光芒,从而吸引了岛村。”
  作者把叶子的形象定位为一种幻影,和美丽相连,与悲伤同在,与时光相融,是一种虚幻精神的象征。岛村一面迷恋着驹子的肉体美,一面在心里暗恋着虚幻的叶子。“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管是驹子的美,还是叶子的美,对于岛村而言都是镜中月。因为他的眼睛所看到的,心里所想到的,都不是事物的本相。虚无的叶子也有着徒劳的追求:对行将就木的行男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行男死后天天给他扫墓。虽然她在坎坷的命运中挣扎,梦想也在不断的失落中暗淡,但在她身上却始终闪烁着女性的无私的爱的光芒,即使幻灭了,也总会有些无法消逝的痕迹。她体味着生离死别和孤独寂寞的滋味,不断地品尝着人间的甘苦,并为她做出的最后的命运抉择埋下了伏笔。葬身火海也许是她艰难抉择后的顿悟:从苦海中逃离,从苦海中得到解脱。川端康成用“虚幻的美”阐释了叶子的美丽,也用东方式的虚无肯定了叶子在生命甘苦中的禅悟。
  3 死的升华与灵魂的净化
  日本是一个崇尚“生死轮回观”的民族。其佛教信仰的基石是灵魂不灭观,即人死后肉体消亡而灵魂是不灭的。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在与死亡抗争过程中所赋予死亡的神圣的精神力量。死即是生,生即是死。死只是生的一个起点,是一种飘渺的美丽,一种凤凰涅的方式。生与死不停轮回,不断循环往复,组成了美丽的宇宙万物。宇宙也在无尽藏的自由飘渺中变换交织,从而达到万物一如的境界。
  川端康成因童年苦难的经历,所以对死亡有着比平常人更深刻的体验。因此,他在《雪国》的结尾之处也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死亡来终结全篇。在大火现场,岛村的“眸子里映满了银河”,他和驹子跑过来时,“银河好像从他们的后面倾泻到前面,驹子的脸仿佛映在银河之上”,岛村“觉得银河仿佛要把这个大地拥抱过去似的”。“银河”一词在这段反复出现,它寓意的是万有自在的空的宇宙,“驹子的脸映在银河上”、“银河仿佛拥抱大地”等描述表现了驹子、岛村、稍后从二楼坠落下来的叶子,以及整个世界都在这个宇宙之中,符合禅宗的宇宙观。“川端认为天地宇宙所存在的万物本质上应该归一,认为人的生存方式也应该由敌视外界封闭自我转向与万物交融。”而所谓的“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灭我为无”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小说结尾,岛村看见叶子掉下来的情景时,他的“心头猛地一震,他似乎没有立刻感到危险和恐惧,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而叶子“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的毫无抵抗,并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岛村觉得叶子因“失去生命而自由了”,因为生命的终结意味着死亡的美丽,而死本身就是一种重生,所以,“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的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叶子通过死亡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就像日本传说中的火之鸟一样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灵魂是永远不会幻灭的,只是换个形式存在于世间。这种自由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是灵魂和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一种神圣状态,是万物交融中灵魂与宇宙交相辉映的一种最美境界。
  大火不仅让叶子浴火重生,同时也给岛村和驹子的关系打上了休止符:“仿佛在这一瞬间,火光也照亮了他同驹子共同度过的岁月”。他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并在虚无中幻灭为宇宙的一部分。岛村“有一种说不出的苦痛和悲哀”,他“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这一声“哗啦”就像舞台剧的落幕声:叶子的人生结束,驹子处于崩溃的边缘,岛村与她们的故事在这一刻,戛然而止。当银河“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时,岛村的心灵也沐浴在万有自在的宇宙之中了。他透过大火看到了生活和生命的本质:一切终将继续,一切终将终止。在那一霎那间,他得到了灵魂的拯救和净化。因为“银河是无限永恒宇宙的象征,更是至高无上的灵界的象征,也是人类心智无限性的写照。只有与那永恒无限的宇宙精神合而为一,才能超越有限达到无限、超越短暂达到永恒、超越世俗达到神圣,才能进入物我两忘、心境浑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最后的大火不仅使叶子、驹子的生命化为另一种形式,更是岛村对生命的永恒与无限的禅悟的完美见证。
  三 结语
  在《雪国》中,无论是对人物的个性塑造还是对人物命运的安排,都体现了禅宗的虚无观和生死轮回观。以生的虚无,死的完美来概括人的一生;同时,在充满无数甘苦的人生之路上,在各种机缘里寻找禅的开悟,大概就是《雪国》三位主人公的使命吧。所以说,《雪国》的主题是一首生命的禅悟之歌,充满了对人生的虚无死灭的超脱和对生命的尊重与希翼。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川端康成,叶渭渠、唐月梅译:《我在美丽的日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川端康成,叶渭渠译:《独影自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羽田彻哉,林楠译:《川端康成的宇宙观》,《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
   [5] 吴舜立、李琴:《〈雪国〉主题:拯救与净化》,《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
   [6] 川端康成,叶渭渠、唐月梅译:《雪国》,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7] 李泽厚:《漫述庄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廖真辉,女,1971—,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日本文学,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兴起,是后苏联文学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当红作家维克多·佩列文《物种起源》的解读,进一步探索俄罗斯后现代作家写作风格,并从其作品中透视俄罗斯社会转型后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根源,在分析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中去发现对待现实生存意义的态度。  关键词:后现代解读 历史背景 生存现实 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老人与海》的问世不仅确立了海明威的不朽声誉,而且给世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本文以该作品的象征寓意为切入点,解读蕴含在作品中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与自然的对话如同人在现实中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即使失败了,这种毅力也值得敬佩。这也是海明威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象征主义 人类 自然 现实 理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
期刊
摘要《伊芙琳》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短但却很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作品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以伊芙琳为代表的爱尔兰年轻女性的精神状态。在伊芙琳身上,处处体现了自我身份与自我意识的缺失。自我意识的缺失是伊芙琳最终放弃同生活抗争的根源所在,也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精神瘫痪的核心表现。  关键词:精神瘫痪 自我身份 自我意识 缺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主义文学创始人
期刊
摘要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是毛姆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主题。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其短篇小说《午餐》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词汇、语法、修辞以及语境和衔接层面探讨毛姆是怎样在讽刺中揭示人性的。  关键词:文体分析 讽刺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着较强的
期刊
摘要乔伊斯在表现《为芬尼根守灵》中的对立面时,化笼统为具体,向读者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他不着重对比善恶之间的差异,而是利用评判善恶标准的可变性,获得反讽的艺术效果。谢姆和肖恩之间的对立表现出重大变革时代中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西方艺术家眼中20世纪初期那支离破碎的物质世界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为芬尼根守灵 兄弟相迫 乔伊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主人公霍尔顿变异的纯真和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说明了西方青少年的悲观厌世及生活的空虚,是西方文化本身颓废影响的必然产物。而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则是黑暗世界的希望和光明。  关键词:守望 挣扎 纯真 颓废 直觉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关于孩子成长的
期刊
摘要存在主义探讨人存在的困境,生活的无意义、无目的,人在荒谬的世界中的异化和焦虑,同时也强调在荒谬的世界中追求真我。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展现了生活在荒谬的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下的主人公裘德的异化和焦虑,以及他在异己的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真我的追求。裘德的这种生活状态与存在主义所讨论的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存在的荒诞性。  关键词:异化 焦虑 真我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敏锐感受,其间渗透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有着严肃而深刻的社会和人生意义。本文试通过哈代的短篇小说《德意志军团里忧郁的轻骑兵》分析其创作思想和写作风格。  关键词:哈代 悲观主义 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诗人、小说家,被誉
期刊
摘要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的成功,建立在复仇与爱情双项主题的确立上:复仇主题引出的越狱、获取财富、报复仇人等情节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中的重要叙事要素;而爱情的缺失与找寻则从情感上丰富了复仇的主题线索,这两大主题共同烘托起了小说的整体构架。  关键词: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 主题 复仇 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大作家大仲马(1802-1870)是法国1
期刊
摘要渡边淳一和毕淑敏作为日、中两国同为有过弃医从文经历的作家,对人类的生死都十分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作家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层思考。本文分别从主动的死亡、临终关怀、社会规范下的无路可逃三个方面来阐述两位作家的“向死而生”的生存理念。并围绕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来分析他们关注“生命”与“死亡”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自杀 临终关怀 死亡 个人经历 向死而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