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行为偏差也多了,教好学生越来越不易,这给班主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担任班主任多年,我的思索也在加深。有人以为老师就是正义的化身,眼里融不进一粒沙子,因此对学生的问题也是深恶痛绝,要么苦口婆心,要么严加批评,但往往收效甚微。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因为一个问题,导致一个孩子连续出问题,走弯路。好多时候,优生、差生可能就在一念之间。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呵护学生的纯真心灵,使他们更多地站在优生的行列,是我多年来一直都在思索的课题。当教师苦,当班主任更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苦中之无穷之乐,乐中之无穷之趣,却不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能体会到的。明代学者章溢早就说过:“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
常听到一些班主任抱怨:“我整天都围着学生转,从催促早操到检查晚寝,还要找学生谈心……忙死了!”是的,如此披星戴月的确比一般任课老师辛苦,但这何尝不是班主任特有的幸福源泉呢?在此,借班级工作中一个真实的案例来与大家分享、探讨。
三八节那天,上午最后一节课是我的课。放学时我和往常一样,将听写本、U盘和其他教学用品放在讲桌上,在教室里安排学生们吃午餐。等大家吃完后,我才收拾教具回了办公室。我忽然发现U盘没带回来,再回教室,发现讲桌上没有,学生们都说没看见。上课刚刚用过,我确信不会落在别处,难道是学生拿走了?班级学生信息、教学材料都在里面,如果真丢了,麻烦可不少。万般无奈之下,我申请查看了班级的午间录像。录像中,我清楚地看到班里一位女生小冰趁我不注意时迅速拿走了我的U盘,还不忘给身边的好友展示了一下。
知道U盘是谁拿的了,可是怎么要回来呢?直接找她索要吗?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学生小冰是因父母工作原因,从边远地区转入班级的。她的父母忙于生意,平日里多由亲戚帮助照管。小冰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也没有学习兴趣,平时讲究吃穿,染发,戴首饰,玩手机,不完成作业。为这个孩子,我之前已经伤过不少脑筋,批评过,找过家长,年级主任也找她谈过话,她的反思、保证写了一大堆,然而仍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拿走了我的U盘,我真恨不得当众揭穿她的行为,取回自己的东西。可是转念一想,接下来呢?小冰以后还怎么在班里待下去?撕破脸皮后,她破罐破摔怎么办?难道任其沉沦?我犹豫了,在心底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针对当前学生压力增大,心理问题频现,我业余时间读过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此刻,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和威尔逊所讲到的“护花原理”跃入脑海,于是,我暗下决心: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越需要爱护,我要保护小冰的自尊,在避免她难堪的情况下要回U盘。我不能轻易打破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于是我悄悄找了她的好朋友小云,请她替我暗示小冰帮我找回U盘,但千万不能透露是我的授意。然而半天过去了,还没有动静,我急了,所有的工作资料都在里面,还有急着上交的总结。无奈之下,我直接找到了放学要回家的小冰,请她帮忙寻找。没想到,小冰当场哭了,张口就否认自己拿了,甚至说:“我家不用那东西,你需要我给你买一个。”那份委屈之情,如果不是已经知晓,我绝不会相信东西在她手里。真想揭穿她的表演,但是习惯性地在心里数了6个数之后,我压住了心头的怒火,笑着对小冰说:“孩子别哭,我没说是你拿的,找你只是老师觉得你最近越来越热爱班级,爱帮老师了,你又机灵,想请你帮忙找找。”小冰一愣,说:“我们本来就说好明天早上来做值日时帮你找的。”我拍拍她的肩膀说:“太感谢了,老师就知道你会帮忙的。”
次日一大早,我刚进教室,小冰便兴高采烈地走上来,拿着我盼了一夜的U盘:“老师,找到了,可能是掉在地上,被同学不小心踢到后面了。”我边道谢边自我解嘲了一番:“谢谢你们找回了我的无价之宝,以后我会仔细些的。”
问题算是解决了,我大致查看了一下U盘,虽被打开过,但文件应该没丢,终于舒了一口气。然而,下午我却无意得知,好几个学生以为U盘是在班上一个非常乖巧、上进的女孩那儿找到的,那孩子因被诬陷而郁闷了半天。乍一听此消息,我对小冰真是愤怒之极,我没有揭穿她,给她台阶下了,她竟然还非得拉个垫背的不可,而且还偏偏诬陷那种不习惯还击的乖女孩。
找到U盘的喜悦很快被一份深深的忧思取代了。虽然我已经尽可能从心底里爱学生,包容他们的错误,可是面对小冰的一而再,我几乎要忍不住发火了。当我气冲冲地从办公室赶往教室,走廊上学生灿烂的笑脸使我的脚步放缓了。毕竟人无完人,何况是个孩子?教育教学中,我一直秉承着一个信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旦把一切挑明了,就好比打破一扇窗户,孩子会破罐破摔的,以后的走廊上还会有小冰的笑脸吗?以后她与同学们、别的老师怎么相处呢?她会改好了,还是恼羞成怒,以后继续此类的恶作剧?走到教室门口,我想明白了。相信爱是最好的教育,我要以宽容待之。于是,我像往常一样地走进教室,观察一下学生的课间情况,与学生随意聊聊,提醒大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在放下包袱的那一刻,我感觉心里轻松了好多。
几天过去了,许是因为心知肚明,小冰没有因为帮我找到东西而居功或者亲近我,仍是像往常一样散漫,但偶尔我会发现她在悄悄地观察我。心底的那块石头落下大半,只要她还有一丁点在意老师,我就有信心去关爱她,感化她。我像以前一样对待她,甚至更加关心她,并在她丢了书到处买不到的时候托人给她借来……日子一天天过去,慢慢地,她每天在我早晨提醒穿上校服外套的时候不翻白眼了,后来我一进门就主动穿上了,首饰慢慢摘了,头发也整齐多了……缓慢但可喜地变化着。我庆幸自己没有一时冲动打破这扇“窗户”,我更坚信:爱是最好的教育。
这个午间的小插曲,刻画出了小冰的扭曲心态;幸灾乐祸地拿走老师的东西,看着老师着急,一解心中受过诸般约束的不满,借以获取报复的快感;拿走U盘并查看内容,达到窥视他人特别是老师隐私的目的;返还的过程中仍不忘嫁祸他人,落水也得找个垫背的;我还记得,曾经她受主任批评教育之后竟然在网上公开谩骂,肆无忌惮。基于这个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也多了一些思考。
1.平時教师容易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受不得半点约束。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帮助他们尽快走向社会化和人格成熟。
2.学生违犯了学校纪律,当然要批评教育,但对批评教育的认识不同,效果就会不一样。所以,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都应该出于一种爱心,有了爱心,就会选择恰当的方式,即使在批评中,学生也能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而不仅仅是指责。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易于改正错误的行为。由于惯性,虽然学生不一定批评教育一两次后就彻底改变,但是,只要出于爱护学生,学生便有不懈动力来不断改进。
3.信息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影响、教育可能比书本知识、老师的说教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丰富。小冰因为父母疏于管理,受到社会上过多的不良影响而使自己的人生出现了偏差,但同样是现实生活教育了他、纠正了他,令他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因而,我们现时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要建构基于生活、社会的开放型德育模式,借鉴、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社会,拓展教育时空,以生活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构筑校内外相互沟通、结合的“大教育”格局,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犯罪学家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和心理学家威尔逊的“护花原理”启发我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宽容保护孩子的自尊,努力营造每一个孩子的美。
我相信,只要用心执著地去爱学生,就如爱护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就能开垦出一片学子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就能为他们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程 曦
常听到一些班主任抱怨:“我整天都围着学生转,从催促早操到检查晚寝,还要找学生谈心……忙死了!”是的,如此披星戴月的确比一般任课老师辛苦,但这何尝不是班主任特有的幸福源泉呢?在此,借班级工作中一个真实的案例来与大家分享、探讨。
三八节那天,上午最后一节课是我的课。放学时我和往常一样,将听写本、U盘和其他教学用品放在讲桌上,在教室里安排学生们吃午餐。等大家吃完后,我才收拾教具回了办公室。我忽然发现U盘没带回来,再回教室,发现讲桌上没有,学生们都说没看见。上课刚刚用过,我确信不会落在别处,难道是学生拿走了?班级学生信息、教学材料都在里面,如果真丢了,麻烦可不少。万般无奈之下,我申请查看了班级的午间录像。录像中,我清楚地看到班里一位女生小冰趁我不注意时迅速拿走了我的U盘,还不忘给身边的好友展示了一下。
知道U盘是谁拿的了,可是怎么要回来呢?直接找她索要吗?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学生小冰是因父母工作原因,从边远地区转入班级的。她的父母忙于生意,平日里多由亲戚帮助照管。小冰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也没有学习兴趣,平时讲究吃穿,染发,戴首饰,玩手机,不完成作业。为这个孩子,我之前已经伤过不少脑筋,批评过,找过家长,年级主任也找她谈过话,她的反思、保证写了一大堆,然而仍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拿走了我的U盘,我真恨不得当众揭穿她的行为,取回自己的东西。可是转念一想,接下来呢?小冰以后还怎么在班里待下去?撕破脸皮后,她破罐破摔怎么办?难道任其沉沦?我犹豫了,在心底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针对当前学生压力增大,心理问题频现,我业余时间读过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此刻,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和威尔逊所讲到的“护花原理”跃入脑海,于是,我暗下决心: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越需要爱护,我要保护小冰的自尊,在避免她难堪的情况下要回U盘。我不能轻易打破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于是我悄悄找了她的好朋友小云,请她替我暗示小冰帮我找回U盘,但千万不能透露是我的授意。然而半天过去了,还没有动静,我急了,所有的工作资料都在里面,还有急着上交的总结。无奈之下,我直接找到了放学要回家的小冰,请她帮忙寻找。没想到,小冰当场哭了,张口就否认自己拿了,甚至说:“我家不用那东西,你需要我给你买一个。”那份委屈之情,如果不是已经知晓,我绝不会相信东西在她手里。真想揭穿她的表演,但是习惯性地在心里数了6个数之后,我压住了心头的怒火,笑着对小冰说:“孩子别哭,我没说是你拿的,找你只是老师觉得你最近越来越热爱班级,爱帮老师了,你又机灵,想请你帮忙找找。”小冰一愣,说:“我们本来就说好明天早上来做值日时帮你找的。”我拍拍她的肩膀说:“太感谢了,老师就知道你会帮忙的。”
次日一大早,我刚进教室,小冰便兴高采烈地走上来,拿着我盼了一夜的U盘:“老师,找到了,可能是掉在地上,被同学不小心踢到后面了。”我边道谢边自我解嘲了一番:“谢谢你们找回了我的无价之宝,以后我会仔细些的。”
问题算是解决了,我大致查看了一下U盘,虽被打开过,但文件应该没丢,终于舒了一口气。然而,下午我却无意得知,好几个学生以为U盘是在班上一个非常乖巧、上进的女孩那儿找到的,那孩子因被诬陷而郁闷了半天。乍一听此消息,我对小冰真是愤怒之极,我没有揭穿她,给她台阶下了,她竟然还非得拉个垫背的不可,而且还偏偏诬陷那种不习惯还击的乖女孩。
找到U盘的喜悦很快被一份深深的忧思取代了。虽然我已经尽可能从心底里爱学生,包容他们的错误,可是面对小冰的一而再,我几乎要忍不住发火了。当我气冲冲地从办公室赶往教室,走廊上学生灿烂的笑脸使我的脚步放缓了。毕竟人无完人,何况是个孩子?教育教学中,我一直秉承着一个信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旦把一切挑明了,就好比打破一扇窗户,孩子会破罐破摔的,以后的走廊上还会有小冰的笑脸吗?以后她与同学们、别的老师怎么相处呢?她会改好了,还是恼羞成怒,以后继续此类的恶作剧?走到教室门口,我想明白了。相信爱是最好的教育,我要以宽容待之。于是,我像往常一样地走进教室,观察一下学生的课间情况,与学生随意聊聊,提醒大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在放下包袱的那一刻,我感觉心里轻松了好多。
几天过去了,许是因为心知肚明,小冰没有因为帮我找到东西而居功或者亲近我,仍是像往常一样散漫,但偶尔我会发现她在悄悄地观察我。心底的那块石头落下大半,只要她还有一丁点在意老师,我就有信心去关爱她,感化她。我像以前一样对待她,甚至更加关心她,并在她丢了书到处买不到的时候托人给她借来……日子一天天过去,慢慢地,她每天在我早晨提醒穿上校服外套的时候不翻白眼了,后来我一进门就主动穿上了,首饰慢慢摘了,头发也整齐多了……缓慢但可喜地变化着。我庆幸自己没有一时冲动打破这扇“窗户”,我更坚信:爱是最好的教育。
这个午间的小插曲,刻画出了小冰的扭曲心态;幸灾乐祸地拿走老师的东西,看着老师着急,一解心中受过诸般约束的不满,借以获取报复的快感;拿走U盘并查看内容,达到窥视他人特别是老师隐私的目的;返还的过程中仍不忘嫁祸他人,落水也得找个垫背的;我还记得,曾经她受主任批评教育之后竟然在网上公开谩骂,肆无忌惮。基于这个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也多了一些思考。
1.平時教师容易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受不得半点约束。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帮助他们尽快走向社会化和人格成熟。
2.学生违犯了学校纪律,当然要批评教育,但对批评教育的认识不同,效果就会不一样。所以,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都应该出于一种爱心,有了爱心,就会选择恰当的方式,即使在批评中,学生也能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而不仅仅是指责。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易于改正错误的行为。由于惯性,虽然学生不一定批评教育一两次后就彻底改变,但是,只要出于爱护学生,学生便有不懈动力来不断改进。
3.信息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影响、教育可能比书本知识、老师的说教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丰富。小冰因为父母疏于管理,受到社会上过多的不良影响而使自己的人生出现了偏差,但同样是现实生活教育了他、纠正了他,令他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因而,我们现时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要建构基于生活、社会的开放型德育模式,借鉴、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社会,拓展教育时空,以生活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构筑校内外相互沟通、结合的“大教育”格局,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犯罪学家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和心理学家威尔逊的“护花原理”启发我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宽容保护孩子的自尊,努力营造每一个孩子的美。
我相信,只要用心执著地去爱学生,就如爱护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就能开垦出一片学子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就能为他们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程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