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_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网络使用的最大群体,高校学生无时无刻不身在其中体会着网络文化这一发展成果的双重性,而其思想政治观点仍处于不健全的完善时期。因此,在网络文化视域下,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量发挥网络文化的正面意义,避免其负面意义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深入阐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正面与负面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文化视角下完善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思路。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引导 网络监管 校园文化建设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与传统工业及农业文化完全迥异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产生与现阶段的经济形态紧密相连,同时也是全球化经济融合及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必然社会产物。这一文化在产生之初就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视野,然而,由于网络开放性与虚拟性的存在,也为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其产生对人们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点及认知理念产生了深层次的变革。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意义探讨
  1.正面意义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师授课层面上,网络文化的到来转变这一格局为基于信息网络的教学,一方面,时空的限制被打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直接进行网络授课,课堂趣味性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一门空洞的理论教学,而是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氛围下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的真正魅力,有利于其对思想政治观点的理解与接受。此外,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任何最新资讯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传播。这样一来,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不仅可以更好地调用先进教学资源将其作为授课素材,同时也能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法,对其教学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
  2.负面意义
  一方面,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网络文化的产生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以QQ、微博、微信等工具为主要媒介与人沟通。然而这种交流工具有着一定的虚拟性,缺乏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真实性。然而,网络化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有着一定的未可知性,冰冷的信息链路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既无法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暖关怀,又容易产生异化了的人类情感,完全背离了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人们情感世界的表达。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在为学生们带来多样化信息的同时其来源有着广泛性及不可辨识性,加之学生并未形成全面的价值观与认知观,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因此,一些不良信息的获取必然会影响其思想的形成,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网络文化视角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思路
  1.注重以网络文化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使得高校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往往不能做到正确的辨别。在其思想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一些“垃圾”信息更是对其成长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其基本道德素养及信息辨识能力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存在意识并以科学的认知观点对网络信息加以甄别,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剔除不良信息。基于此,通过必要的教学引导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其使用弊端的产生切实可行。此外,仅仅的理论性的以网络文化为媒介的理论疏导并不能很好地保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还应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定向疏导,针对其在网络使用中的不良现象予以及时的矫正,如利用集体讲座的形式加以多媒体案例教学向学生们直观的展示哪些网络行为存在道德的缺失,或者让学生参与到网络知识竞赛中来,向其更好的普及网络常识,从而使得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有条不紊地进入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2.推进网络法律建设与监管步伐
  一方面,单纯的理论式说教与行为引导并不能从本质上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文化正面作用的实现,还应辅助以硬性的法律法规条文来对网络文化在教学中的使用保驾护航。因此,各大高校有必要根据学生在网络使用中的真实状况制定与之相应的《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等,站在法律的角度以其强制力规范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的网络行为并从根源上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各大高校还应成立专门的技术监督人员对一些难以辨别的垃圾网站与信息进行适时的网络监管,如安装金山毒霸、360安全助手等。
  3.构建干净活跃的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文化的产生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对其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进网络文化的概念迫在眉睫。一方面,我们要将高校的各种硬件教学设施与网络结合起来,做到现有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网络平台。另一方面,定期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会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富有正能量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使其在环境的熏陶及他人的耳濡目染下认识到网络文化的存在价值。同时,由于高校学生众多,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一辅导,因此,应成立一个思想道德咨询网站,以权威的专家或者教师团队对学生提出的关于网络文化背景下其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作出重点解答,从而更好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将思想道德建设的教学重任覆盖到全体学生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的出现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获取及教学模式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与信息的多样性也为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困扰。高校学生学习阶段正是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地把握网络文化对其教育的影响迫在眉睫。一方面,高校应注重以网络文化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推进网络法律建设与监管步伐;另一方面,也要构建干净活跃的校园网络环境,以保证网络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怡,王军.校园网络文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07).
  [2]张瑞红,鹿磊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J].才智,2013,(14).
  [3]荆露.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华章,2013,(16).
  [4]林乐香,徐清梅.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7).
其他文献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本文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与翻译美学的渊源,对比阐释了李清照词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审美特征,并指出诗词翻译的最高境界—
日前,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内载歌载舞、笑语欢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尹德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段春华,市委常委、市教卫工委书记
摘要:“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为学习完护理专业课程的护士获得国家承认的执业资格而组织的国家级的考试,是作为单位聘任相应技术职务的必要依据。2009年开始,国家允许护理专业应届生参加护士资格考试,医院就把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作为招聘的一个首要条件。作为学历低、基础差的中职生,只有在毕业前取得护士资格证,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才能提高我校应届护生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总结学校学生近几年护士执业考试前的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改革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的热度也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成为战略选择。本文从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原则出发,分析了保障机制尚未完善的三个方面,法律制度上、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办学支持力度上、高职院校提供校企合作办学自身能力上还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法律制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及提高学校自身能力三个方面的对策,以此最大限度实现校企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设备和手段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形式已趋于多样化。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了探讨。
摘要:科学、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标准与规格是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直接导向。职业学校办学方向的调适、定位与根本任务的落实、推进,关键是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人才培养,制定有效教学计划,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达成人才培养标准与规格,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
摘要: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着力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种探索。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践,不仅厘清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也促进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激发了办学活力,能够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探索  
本刊讯:今年是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申报考评年,按照武汉市2014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体要求和团市委关于文明创建工作的具体部署,10月16日下午,武汉市青少年宫召开2014年创建全国文
本刊讯:2014年五一劳动节期间,由中国教育协会、中国科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由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北京科教育促进会、全国城区少年宫工作研究会、北京广优时代文化传有
摘要: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转变人们职业教育观念为基础,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为根本,以先进职业教育内容及职业教育手段为中介,以培养大批合格专业技术劳动者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策略有:以转变职教认识为先导,以科学政策扶持为保障,以南北携手共进为抓手,以校企互动合作为途径,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根本。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