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缩小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推进全省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河南省从2000年末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2001年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年”活动,2003年实行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到2011年,全省县以上约90%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经过10余年的努力,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回顾
1.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2003年开始至2011年7月,河南省累计投入近10.4亿元人民币用于农远工程建设。建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38956个,其中包括3668所初中、30117所小学、5171个教学点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累计覆盖率达到100%。经过大量资金的投入,大规模的硬件设备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改善了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条件。
(2)信息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从2003年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按照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的要求,河南省为郑州、商丘、安阳、鹤壁、漯河、南阳、信阳市的全部和部分县(市、区)的676个教学点,配置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使农村小学教学点覆盖率达到17%。河南省为5479个农村小学配置了卫星教学收视设备,使农村小学覆盖率达到18%。河南省为845所农村初中安装了计算机教室,覆盖率达到25%。与此同时,软件教学资源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来自一线城市的优秀教学资源通过远程手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学一线,为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河南省教育厅每年免费为每所农村小学培训1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每所农村初中培训2名骨干教师。截止到2011年,全省共培训省级骨干教师36000多人。农村学校的各类远程教育设备平均每周使用20课时以上,使广大农村学生都能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以上措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相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为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2.存在的问题
(1)资金瓶颈。经费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瓶颈。河南省大部分县、乡财政投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金不足。即便依托项目的部分资金投入,经费的大部分也都用于购置硬件设备,很少投资在软件和教育资源建设上。人员培训和后期管理、更新维护的经费就更少。
(2)应用瓶颈。资源应用水平低下是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低下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学校教师在学科教学和课程改革中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多数教师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教学的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3)资源瓶颈。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一致性,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大部分应用系统自行建设、自成体系,以致标准不一,优质资源无法充分共享,应用水平难以提高,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4)师资瓶颈。一是年龄老化;二是学历层次低;三是专业不对口。满足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极度欠缺,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展望
1.统筹规划,均衡投资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区域和不同的教育单位,就全省范围而言,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统一标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建设。在规划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树立均衡投资观念。既要建立政府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又要注意拓宽投资渠道;既要考虑城乡之间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比例,又要考虑硬件、软件和培训三者的投资比例,尽可能地使硬件、软件和培训的投资比例接近合理。通过政府资助、学校自筹、社会融资等渠道,鼓励多方参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服务应用
教育信息化要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信息化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强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着实提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动力,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体现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中。提高应用水平是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农远工程实施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化设施开展了教学,但效果并不显著,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利用信息化设施开展教学时一筹莫展,降低了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因此应充分发挥区、县教研室的作用,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促使农村学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共建共享,整合资源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在国家已经规划的六类资源(知识点资源、探究性资源、自主学习资源、专题教育资源、教师培训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基础上,应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破除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等状况,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加速基础性数据的标准化改造,防止重复建设。“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联盟机制,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三级组成,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投资软硬件、制定方案和标准,学校负责宣传发动和制定激励政策,教师负责上传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共同参与建设区域性教育资源库,解决多教材版本学习内容编排顺序不一致、教材难度不一致和教材内容完全不同三种情况下的资源可用性和选择性问题。让免费、优质的国家教育资源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方便获得的资源。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将每个教师自己加工改造后的教学资源建立资源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共享,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从而节约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4.加强培训,提高质量
皮亚杰说过:“假若没有质量合格而又数量足够的教师,最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在实践中夭折。”建立并完善以各级教育学院为依托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大县级培训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以促进校本培训的开展;加大培训效果的审查力度,避免重复培训、低效率培训。调查显示,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中,参加校本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方式的培训。因此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力量,将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校本培训。让学校的骨干教师培训本校的其他教师,以教师在信息环境下教学科研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为主要培训内容,注重针对性、实用性与有效性。在培训中渗透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化教育设备与资源的操作方法,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示范观摩、教学设计评比、教学反思等,促进教师边学边用。在动机上满足不同教师的教学科研需要,在功能上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激活教学实践过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电化教育研究,2003(7).
[2] 黎加厚.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4] 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王会军.浙江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 张茂林)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回顾
1.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2003年开始至2011年7月,河南省累计投入近10.4亿元人民币用于农远工程建设。建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38956个,其中包括3668所初中、30117所小学、5171个教学点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累计覆盖率达到100%。经过大量资金的投入,大规模的硬件设备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改善了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条件。
(2)信息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从2003年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按照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的要求,河南省为郑州、商丘、安阳、鹤壁、漯河、南阳、信阳市的全部和部分县(市、区)的676个教学点,配置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使农村小学教学点覆盖率达到17%。河南省为5479个农村小学配置了卫星教学收视设备,使农村小学覆盖率达到18%。河南省为845所农村初中安装了计算机教室,覆盖率达到25%。与此同时,软件教学资源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来自一线城市的优秀教学资源通过远程手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学一线,为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河南省教育厅每年免费为每所农村小学培训1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每所农村初中培训2名骨干教师。截止到2011年,全省共培训省级骨干教师36000多人。农村学校的各类远程教育设备平均每周使用20课时以上,使广大农村学生都能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以上措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相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为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2.存在的问题
(1)资金瓶颈。经费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瓶颈。河南省大部分县、乡财政投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金不足。即便依托项目的部分资金投入,经费的大部分也都用于购置硬件设备,很少投资在软件和教育资源建设上。人员培训和后期管理、更新维护的经费就更少。
(2)应用瓶颈。资源应用水平低下是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低下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学校教师在学科教学和课程改革中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多数教师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教学的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3)资源瓶颈。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一致性,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大部分应用系统自行建设、自成体系,以致标准不一,优质资源无法充分共享,应用水平难以提高,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4)师资瓶颈。一是年龄老化;二是学历层次低;三是专业不对口。满足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极度欠缺,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展望
1.统筹规划,均衡投资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区域和不同的教育单位,就全省范围而言,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统一标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建设。在规划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树立均衡投资观念。既要建立政府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又要注意拓宽投资渠道;既要考虑城乡之间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比例,又要考虑硬件、软件和培训三者的投资比例,尽可能地使硬件、软件和培训的投资比例接近合理。通过政府资助、学校自筹、社会融资等渠道,鼓励多方参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服务应用
教育信息化要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信息化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强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着实提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动力,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体现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中。提高应用水平是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农远工程实施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化设施开展了教学,但效果并不显著,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利用信息化设施开展教学时一筹莫展,降低了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因此应充分发挥区、县教研室的作用,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促使农村学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共建共享,整合资源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在国家已经规划的六类资源(知识点资源、探究性资源、自主学习资源、专题教育资源、教师培训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基础上,应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破除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等状况,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加速基础性数据的标准化改造,防止重复建设。“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联盟机制,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三级组成,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投资软硬件、制定方案和标准,学校负责宣传发动和制定激励政策,教师负责上传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共同参与建设区域性教育资源库,解决多教材版本学习内容编排顺序不一致、教材难度不一致和教材内容完全不同三种情况下的资源可用性和选择性问题。让免费、优质的国家教育资源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方便获得的资源。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将每个教师自己加工改造后的教学资源建立资源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共享,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从而节约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4.加强培训,提高质量
皮亚杰说过:“假若没有质量合格而又数量足够的教师,最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在实践中夭折。”建立并完善以各级教育学院为依托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大县级培训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以促进校本培训的开展;加大培训效果的审查力度,避免重复培训、低效率培训。调查显示,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中,参加校本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方式的培训。因此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力量,将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校本培训。让学校的骨干教师培训本校的其他教师,以教师在信息环境下教学科研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为主要培训内容,注重针对性、实用性与有效性。在培训中渗透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化教育设备与资源的操作方法,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示范观摩、教学设计评比、教学反思等,促进教师边学边用。在动机上满足不同教师的教学科研需要,在功能上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激活教学实践过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电化教育研究,2003(7).
[2] 黎加厚.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4] 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王会军.浙江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