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珍宝

来源 :少年博览·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8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广袤,孕育万物生长,粮食则是珍贵的精灵,用自己的荣枯滋养着人类的繁衍和存续。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对粮食的收种尤为重视。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世界范围内,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时代硝烟,风云迭起,在角逐未来时,我们不妨回望曾经,捡拾起时光长河中的金色麦穗,吹一吹上面的灰尘,将先人种粮的故事一一细数,说与后人听。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劳作,汗水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
  (李绅)
  一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酷暑。正午的太阳仿佛要耗干人间的最后一丝水分,无情又毒辣。
  青年李绅背着行囊,正在赶路。豆大的汗珠从他额间不断沁出,他一边擦拭,一边祈祷自己能赶紧到达驿站,好好歇一歇。
  就在他眺望四周时,一个景象忽地进入他的眼眸。
  纵横交错的田亩中,许多农人头顶烈日,弯腰劳作。他们的腿脚上沾满泥水,手掌上布满伤口,汗水从头上滚落,犹如雨下,但没人能抽出时间擦拭。
  他们不停地劳作着,仿佛永远不知疲倦,但辛劳早已压弯他们的腰背,即便直起身子,也有改变不了的弧度。但他们没有时间哀叹抱怨,也没有机会自怨自艾,他们唯一的指望便是脚下的田地:只要粮食丰收,自己的小家能有份口粮,便心满意足了。春日播种,秋日丰收,明明四海之田皆无空闲,可还有农人难以果腹,饥饿而亡。
  见此情景,李绅心中大恸,挥笔写下传诵千年的《悯农二首》。此诗一出,文学家吕温感叹道:“斯人必为卿相。”
  此时的李绅,是真在为百姓劳苦疾呼,为粮食来之不易动容。此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日后身居高位,却丧失了悯农之心,成为百姓憎恶的酷吏。他生活豪奢,因为爱吃鸡舌,一餐便宰杀活鸡几百只;他滥施淫威,让族叔在他面前自称“孙子”,好彰显自己的地位。在他为官期间,百姓终日惶惶不安,纷纷抛家舍业、外出逃难。
  那个心怀天下、体恤百姓、珍惜粮食的青年死去了,宦海浮沉后的李绅,再回不去当年的模样。他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受到“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唯有青年时写下的《悯农二首》流传千古,记录他曾经的良善。
  二
  明万历三十六年,田间。
  胡子花白的徐光启,在长时间的劳作后,终于从泥土中拔出双腿。他直起腰,斜坐在田埂间,望着残阳如血,长舒了一口气。
  一旁的随从赶忙倒上早已准备好的热茶,小跑着送上前。他一边帮着徐光启活动筋骨,一边劝说道:“大人,您身居高位,年纪也不小了,何苦要开辟园地、改革农庄,做什么农业试验呢?若是累倒了,便是我们看了,也于心不忍呐。您这样身份的人,即便是在为父居丧期间,也应该过读书习字的清闲日子,何苦与自己过不去呢?”
  徐光启皱着眉,摇摇头:“你跟随我多年,我知道你是担心我。但我也说过许多次,国家的根本之计在于农事,若是百姓没有粮食吃,国家如何能安宁长久?
  “你瞧今年,长江以南发了大水,麦田与稻田都毁于一旦,多少人无粮可食,处境极危。我总想着,应当种点别的农作物以备不时之需。哎,说起这个,之前有位来自莆田的门客与我说,有人在福建和浙江尝试种植甘薯,即便是在灾荒年月都收获良多。他说好给我寄来的种子,还没有送到吗?”
  “大人,我正要向您汇报这件事。您要的种子刚刚送来了,还跟来了一位有种植经验的农人呢!”
  “真的?这可太好了!”闻言,徐光启忙跳起来,快步向前走去,“种子和农人在哪里?我要亲自去迎接。”
  “大人,您慢着点儿。”随从赶紧跟上,指着不远处说,“您瞧,这不是来了。”
  夕阳西下,明朝的统治江河日下,可一位为官多年的老人却不曾放弃。他与李绅不同,他将“农本”思想刻在了一生的岁月中。
  此时,他欣喜地接过种子,那珍重的样子仿佛自己正捧着一抹希望、一个未来;他亲切地拉着跟来的农人,毫不在意两人身份地位上的差异,把对方当作老师虚心请教,只为了能让手上的种子发挥最大的价值,所种植出的粮食,能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送去生存的依靠。
  在他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的试验与劳作下,这些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终于结出他想要的果实。他欣喜万分,亲笔写下《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
  后来,他在天津开始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北耕录》《农遗杂疏》等著作。告病返乡时,他闲不下来,不顾年事已高,仍然试种农作物,并整理资料,撰写农书;官复原职后,他更加忙碌,不仅负责修订历书,还时时牵挂农书的定稿,最后积劳成疾,逝于任上。
  一位勤勤恳恳的老人离开了,可他留给后人的遗产却远不止这些。
  他同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科学著作,是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他写下《测量异同》《勾股义》等著作,在测量领域建树颇丰;他主持《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成功击退后金的进攻。
  他一生都在坚贞、执着地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为农,为国,为天下。韶华流转,光阴如歌,他永远坐在无垠的田野上,深情地注视着这片土地。
  1. 漂洋过海的甘薯
  甘薯,又名甜薯。16世纪初,西班牙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再传至亚洲各地。16世纪末,甘薯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省、广东省,而后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传播。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福州府志》均有相关记载。
  早在2018年,中国主要薯类作物年种植面积已占全国可用耕地的8%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薯类生产国和消费国,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可以说,甘薯在中国极受欢迎。
  2. 四大农书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耕作经验,留下了大量的中国农学著作。其中,四大农书基本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农耕社会的发展状况。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重要農学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作者氾胜之。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依据、种子的处理方法、个别作物的栽培经验等。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综合性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专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作者贾思勰。该书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技术、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祯农书》是元朝时期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作者王祯。该书兼论中国南北农业技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的叙述颇为详细,并广泛介绍了各种农具。
  《农政全书》基本囊括了明朝时期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着作者徐光启的“农政”思想,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其他文献
再也不要一起了
期刊
滥发货币(包括制造大量假币流通)会引发通货膨胀,早已经是所有虫虫的共识。但历史上第一枚假币是谁制造的,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其中最有趣的说法是,第一枚假币的制造者,是一只星空湖里的水母……  ——虫虫星球历史学者 “坚信真相只有一个”的吉本  一  生命之树的树冠上,阳光斜斜照下来。冰雪和绿叶反射的耀眼光芒,映衬着树冠上一处奇怪的区域。  它占据了树冠上阳光最强烈的地方,四周被巨大的树枝围住,只
期刊
瞧,这可爱的白胖子  “黄袍子,白身子,脱了袍子下水池,煮开以后变胖子,美味可口填肚子。”机智的你有没有猜出这个白胖子是什么呢?  答案便是占据我们餐桌“C位”的白米饭!山珍海味再好,没有它搭配,也失了点滋味——妈妈拿手的蛋炒饭,谁敢说不是人间美味?  从地里不起眼的植物,变成我们嘴里不可或缺的美味,稻谷这一生到底要多努力,才能变成我们碗中的样子?  一、稻谷的四季  每年春天,农人就开始一年的水
期刊
这是唐朝画家张萱的一幅工笔重设色画,描绘了唐朝女子捣练(练,一种丝织品)、理线、熨平、缝制的工作场面:几人负责用木杵捣练;几人负责理线、缝纫;几人负责熨烫……画中人物神态自然生动,充满生活情趣,体现了唐朝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现收藏于美國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期刊
在过去,如果你要打电话,得先拨给接線员,接线员再帮你连接到正确的线路。顺着列侬医生的电话线路,请你找到接线员艾玛·纳特,再将线路连接到罗伯森先生那里。
期刊
It's not that he's evil, he lacks empathy and he goes into a dissociative state and commits atrocities.  貓不是魔鬼,他只是没有同情心,孤僻,爱干坏事。  (以上内容选自《给我你的喵咪看看》,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出品)  The Internet is a lot like Ancient Eg
期刊
亲爱的同学,你见过陶器吗?它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后,烧制而成的器具。过去,陶器常被当成美食的最佳搭档。用陶罐腌制的咸菜更入味,用陶碗蒸出的鸡蛋更嫩滑……在爷爷奶奶的眼中,它虽然貌不惊人,却能更好地展现食物的味道。  现在,陶器的作用不再局限于盛物,小到首饰,大到摆件,精心设计过的陶器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观赏性與实用性兼备。这种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的物件,在匠人的精心守护下,跨过万年,变得更加美好
期刊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不愿想起的往事,奇怪的是,明明很多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我们淡忘,偏偏有一些名为“糗事”的家伙总会在某个瞬间莫名爬上心头,让我们恨不得回到过去,把它们一一消除。可是,哪里有这样的“月光宝盒”呢?  “啊!”梦里一声大叫,我猛地颤抖一下,惊醒过来。此时,窗外漆黑无声,还是夜里。  像昨天一样,一股难言的焦虑哽在喉头,又好像堵在了胃里,上不去,下不来。我知道,又要失眠了。翻个身,
期刊
郑庭握紧掌心的薄纸,穿过昏暗的弄堂。晾衣线在他头顶化成交错的线条,分割着阴郁的天空。  隔壁阿婆正炖着腌笃鲜,春笋和腊肉的咸香味钻入鼻腔。正在写作业的小孙女嗅到香气,忙不迭地丢下铅笔,向阿婆撒娇,讨一口浓白的汤汁喝。  民国年间的沪上,这样烟火缭绕的场景在弄堂里处处皆是。郑庭每日煎熬的心,靠着这样的温暖,一寸一寸地获得纾解。  “郑先生回来了?”对门李嫂掀开门帘,一朵茉莉花簪在她的鬓边,“今日工作
期刊
我有很长时间未与您这般交流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忽视您……或许是从您沉默地应对我的每一声问候开始,或许是从您呆滞地望着窗外,却不肯将目光分给我开始;或许是从您望向我,却喊不出我的名字开始……在您的面前,我想交流的心总是碰壁,我想传达的关心总是落空。  于是,我回避“爷爷”这个词,会在和您相处时感到不自在。  此刻,我与您一起坐在沙發上看电视。灯光将您满头银丝照得更加醒目,您的眼晴只顾着盯着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