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东方学学术史中的佚闻建构与事实还原——以陈寅恪“卖书买煤”为例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中国早期东方学学术史的叙事中,常出现一些由传闻或不确切的回忆所建构而成的佚闻,这些佚闻固然可以建构出学人的高大上的形象,但与史实可能相去甚远.本文以陈寅恪"卖书买煤"一事为例,梳理各种不同身份者(弟子、家人、新闻人、传记撰写者、"追星族"等)对此事不断建构的主要过程,并利用季羡林回国日记、书信、新闻报导等相关的第一手史料,追溯并还原该事情的本来面相,从而揭示陈寅恪卖书北大的真实意涵及其与支持北大东方学新学科的图书资料建设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在从事中国东方学学术史研究时,应该要避免有意拔高或贬低学界前辈的现象,尽可能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深入的讨论.这一个案的讨论对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蔡琰《悲愤诗》二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不朽名篇。然自北宋苏轼质疑后,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古今学者长期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质疑者之所以怀疑《悲愤诗》二首为伪作,主要是认为其所述情景与史实多有不合,而回护者之所以极力回护,则是认为其所述情景与史实并不相悖。检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可以发现,其争论之所起,一方面固然是《后汉书·董祀妻传》及《蔡琰别传》对蔡琰事迹的记录过于简略,不足以回答蔡琰作品涉及的一些史实问题,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忽略了对另一份存世的关键性材料的认真解读,这就是同样产生于汉末建安的丁廙《
民国初年,《中华妇女界》与《妇女杂志》先后刊出两篇《女小说家》,主要译者为包天笑与周瘦鹃,皆为通俗小说界的代表人物.他们以不同的翻译策略塑造了两个形象相异的西方女小说家形象,内里蕴含了对女性写作小说的赞同或否定态度.将两篇小说还原到文学生产的历史现场,可以复原当时小说场域中的嘈杂声音及其相应支点.两篇小说表面看似对立,但却存在着深层的文本的"复义"与参与的"互文",呈现出两位译者对古今中西文化资源的权衡博弈与参差挪用.借此,可以使"鸳鸯蝴蝶派"的翻译小说从单一的文学评价的层面解放,揭示其在文化研究与翻译研
本文使用疾病转型理论来刻画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与社会变迁过程.基于跨越22年的九期调查数据和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第五次疾病转型.改革开放以
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涉及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为赢得脱贫攻坚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尊重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政府对贫困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人力资本提升、技术体系支撑、就业创业创造、基础设施完善等提供适度支持,并通过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来达到预期减贫目标,是产业扶贫的减贫逻辑.实践中,不断强化规划、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基于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帮扶,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盘活资源要素并让贫困人口分享资产收益,是减贫的具体路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