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情况
青海省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从人口分布情况来看东部相对集中,而西南地区地广人稀,要彻底解决大山深处居住相对分散的广大农牧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必须统筹有线无线和直播卫星的融合覆盖方式来完成。经过比较重大项目的施工,广播电视设备全部得到更新,发射功率大幅度提升。收视节目套数增加,收视质量明显改善,扩建、新建发射台点的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基本上解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广播影视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公共服务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近几年随着工程项目的实施,藏区群众听到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虽然得到了基本解决,但听不懂、看不懂,听不好、看不好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很好保障。与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广电事业,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还不完善;二是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不适应各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和涉农涉牧题材节目匮乏;三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农区、牧区的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建设亟待加强;四是公共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二)基层各方面条件和能力依然薄弱。基层广电人员的素质还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广电技术。农村牧区从事广播电视的技术人员大多属于“半路出家”,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维护的不多。大部分基层台站只有一人,还身兼数职,只能起“看守”的作用,加之人员调动频繁,技术力量不稳定,培训力度跟不上,对日常出现的设备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电视发射机、调频广播发射机、“村村通”、“户户通”设备损坏后不能及时得到维修维护,经常出现停播,甚至出现覆盖返盲现象。
(三)公共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尚待健全。缺乏系统规划和对现有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问题不少。由于没有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造成无章可循、各自为阵、各行其事。虽然近几年来,农区各县在维护管理工作上做了一些積极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缺乏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三、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
由于青海省属于多民族不发达地区,基层广播电视技术人才匮乏,技术队伍薄弱,各地基层没有规范的技术管理维护队伍,造成现有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无法保证。因此,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管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刻不容缓,公共服务管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安全播出保障系统,才能构建起全局性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同时也是保证我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有效覆盖的长效机制。对活跃广大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具体作法
巩固扩大全省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事业建设成果,保证广播电视时时通、长期通、优质通,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试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探索出符合广大农村牧区实际的公共服务管理方式。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明确公共服务主体责任、加快公共服务运行管理和服务机制建设
根据全省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管理工作现状,针对公共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当地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日常运行管理办法,负责落实当地财政配套公共服务经费。定期检查辖区内公共服务维护维修工作,协助解决公共服务的实际问题,组织对辖区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坚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提升效益。建立健全省、市(州)、县、乡(镇)四级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设施维护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和灵活高效的协调机制,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全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效用。
(二)建立公共服务标准
第一,内部管理标准。“行业要发展,标准要先行”,研究制定全省广电公共服务管理工作标准,以标准来实施规范化管理,指导和推动全省基层广电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第二,技术维护保障标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最终目的是“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地播出、传输、发射广播电视节目。根据县(市)广播电视台站的公共服务、安全播出职能,要求配备好广播电视基本设施,完善基础技术装备和技术保障。主要包括:独立的工作用房标准(最基本的应包括专用机房、播音室、办公室、值班室、材料仓库等);调频广播无线发射技术标准(无线覆盖率和通响率等);电视无线发射的技术标准;必要的广播电视测试、维护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等。
(三)扎实推进广播电视重点惠民工程建设
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覆盖方式,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逐步实现户户通接收设备高清化,使农牧区群众能够接收卫星高标清节目和本地高清无线节目,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播出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强贫困地区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基础上,提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实现从流动向固定、室外向室内放映转变,实现放映设备从0.8K向1.3K和2K升级,推进全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监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进寺院、进社区、进厂矿、进学校、进养老院、进监狱。
(四)确立公共服务目标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要在新时期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新的广播电视要求,就必须牢牢瞄准以下两大目标:
(1)确保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
随着近几年各类项目的实施,使全省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而作为这项惠及千家万户,对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民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责任重大,亟待加强其作用。
(2)确保广播电视时时通、优质通、长期通。
要巩固和完善近今年实施的项目,充分发挥其效能,防止出现“返盲”。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建设好全省广播电视统一规范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设备更新和维护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设施的作用。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保障维护经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完善农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时时通、优质通、长期通。
(五)深入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化发展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县级及以上有机构管理、乡镇有网点支撑、村组有专人负责、用户合理负担”的公共服务长效运行维护体系。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广电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落实政府购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力度,加强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协调机制。
作者简介:哈建海(1990-)男,青海,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农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青海省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从人口分布情况来看东部相对集中,而西南地区地广人稀,要彻底解决大山深处居住相对分散的广大农牧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必须统筹有线无线和直播卫星的融合覆盖方式来完成。经过比较重大项目的施工,广播电视设备全部得到更新,发射功率大幅度提升。收视节目套数增加,收视质量明显改善,扩建、新建发射台点的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基本上解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广播影视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公共服务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近几年随着工程项目的实施,藏区群众听到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虽然得到了基本解决,但听不懂、看不懂,听不好、看不好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很好保障。与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广电事业,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还不完善;二是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不适应各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和涉农涉牧题材节目匮乏;三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农区、牧区的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建设亟待加强;四是公共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二)基层各方面条件和能力依然薄弱。基层广电人员的素质还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广电技术。农村牧区从事广播电视的技术人员大多属于“半路出家”,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维护的不多。大部分基层台站只有一人,还身兼数职,只能起“看守”的作用,加之人员调动频繁,技术力量不稳定,培训力度跟不上,对日常出现的设备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电视发射机、调频广播发射机、“村村通”、“户户通”设备损坏后不能及时得到维修维护,经常出现停播,甚至出现覆盖返盲现象。
(三)公共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尚待健全。缺乏系统规划和对现有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问题不少。由于没有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造成无章可循、各自为阵、各行其事。虽然近几年来,农区各县在维护管理工作上做了一些積极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缺乏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三、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
由于青海省属于多民族不发达地区,基层广播电视技术人才匮乏,技术队伍薄弱,各地基层没有规范的技术管理维护队伍,造成现有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无法保证。因此,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管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刻不容缓,公共服务管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安全播出保障系统,才能构建起全局性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同时也是保证我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有效覆盖的长效机制。对活跃广大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具体作法
巩固扩大全省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事业建设成果,保证广播电视时时通、长期通、优质通,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试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探索出符合广大农村牧区实际的公共服务管理方式。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明确公共服务主体责任、加快公共服务运行管理和服务机制建设
根据全省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管理工作现状,针对公共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当地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日常运行管理办法,负责落实当地财政配套公共服务经费。定期检查辖区内公共服务维护维修工作,协助解决公共服务的实际问题,组织对辖区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坚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提升效益。建立健全省、市(州)、县、乡(镇)四级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设施维护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和灵活高效的协调机制,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全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效用。
(二)建立公共服务标准
第一,内部管理标准。“行业要发展,标准要先行”,研究制定全省广电公共服务管理工作标准,以标准来实施规范化管理,指导和推动全省基层广电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第二,技术维护保障标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最终目的是“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地播出、传输、发射广播电视节目。根据县(市)广播电视台站的公共服务、安全播出职能,要求配备好广播电视基本设施,完善基础技术装备和技术保障。主要包括:独立的工作用房标准(最基本的应包括专用机房、播音室、办公室、值班室、材料仓库等);调频广播无线发射技术标准(无线覆盖率和通响率等);电视无线发射的技术标准;必要的广播电视测试、维护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等。
(三)扎实推进广播电视重点惠民工程建设
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覆盖方式,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逐步实现户户通接收设备高清化,使农牧区群众能够接收卫星高标清节目和本地高清无线节目,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播出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强贫困地区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基础上,提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实现从流动向固定、室外向室内放映转变,实现放映设备从0.8K向1.3K和2K升级,推进全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监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进寺院、进社区、进厂矿、进学校、进养老院、进监狱。
(四)确立公共服务目标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要在新时期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新的广播电视要求,就必须牢牢瞄准以下两大目标:
(1)确保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
随着近几年各类项目的实施,使全省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而作为这项惠及千家万户,对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民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责任重大,亟待加强其作用。
(2)确保广播电视时时通、优质通、长期通。
要巩固和完善近今年实施的项目,充分发挥其效能,防止出现“返盲”。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建设好全省广播电视统一规范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设备更新和维护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设施的作用。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保障维护经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完善农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时时通、优质通、长期通。
(五)深入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化发展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县级及以上有机构管理、乡镇有网点支撑、村组有专人负责、用户合理负担”的公共服务长效运行维护体系。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广电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落实政府购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力度,加强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协调机制。
作者简介:哈建海(1990-)男,青海,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农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