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习题教学,提高应试能力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_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习题教学”是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一项可行性措施,是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我们多年的习题教学情况,对如何“优化习题教学,提高应试能力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深化例题教学,优化地理思维品质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例题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整合,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解答新情景问题的能力。
  (一)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进行一题多变教学,将有利于沟通不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使更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不断变化而应变,对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开阔思路,促使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增强灵活性,提高应变思维能力及综合解题能力都十分有益。“一题多变”的方法有:①条件不变,变为开放性命题;②条件不变,延伸结论;③条件不变,变为探索性命题;④变换条件,寻根究底等。
  例 图1中,当地球运动
  到图中a点时,判断下列叙述d哪些是正确的( )
  A 华北平原的冬小麦开始返青
  B 地中海沿岸地区晴热干燥
  C 是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D 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
  首先,展开纵向的发散思维。通过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作适当的调整,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并将知识内化成分析问题的能力。
  改变条件:
  假设1当地球运行到图上的a、b、C、d各点时,会出现A,B、C、D四选项中的哪些现象。(a-A;b-B;C-D;d-C)
  


  假设2当地球从a→C运行时,会出现A、B、C、D四个选项中哪些现象。(A、B、D)同样,在其他的几个运行区间又会产生哪些现象?(略)
  改变选项:
  假设1当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早,农民抗旱保丰收时,地球公转位置在哪个区间?(b→C)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直移动。
  假设2当华盛顿日出时间为当地地方时6时时,地球所在的位置是a、C。
  假设3当摩尔曼斯克万家灯火时,地球公转到d点附近。
  另外,也可以展开横向发散思维和逆向发散思维。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对命题条件、结论作各种变化,对图形位置可能出现的情形作一系列演变,进而从纵向、横向、逆向展开多向探索,能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一题多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一道题目做出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如果能依据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已知条件,产生多种想法,广开思路,提出新的设想,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效果会更好。如:①题型有何特征?解法有何规律?②在解题过程中,解题的切入点在哪里?涉及哪些基础知识?③该类题目能否建立一定的解题模型,如何建立?④在解题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应注意什么问题?⑤题目能否变形,结论能否推广?等等。
  通过一题多思,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建立了课本知识、例题、习题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在解题时做到“遇新题、忆旧题、多思考、善联想、想方法、多变换、找规律”。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巧置迷惑,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
  地理问题,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习题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培养学生缜密思考、灵活应变的良好思维习惯。
  例某校地理小组,根据当地各朝向楼房外墙面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实测值,计算出1月和7月的日照总量,并绘出图2,结合图中信息判断(1)-(2)题。
  (1)该地的地理位置最有可能是( )
  A 悉尼 B 圣保罗
  C 广州
  D 基多
  (2)该地7月接受太阳辐射热量最少的墙面是( )
  A 南墙,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北面
  B 南墙,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南面
  C 北墙,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南面
  D 北墙,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北面
  这类试题涉及了诱误因素,而一般同学在解题时容易出现:“太阳高度越大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南面太阳辐射最丰富”等思维定势,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对此,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选择诱误性强的题目,巧设“陷阱”,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以达到“以错改错”之目的。
  (四)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解题的错误分析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错误,而在于教师应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在地理解题中,学生表现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错误有:①知识性错误。表现为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概念、性质混淆不清;忽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成立的条件等。②逻辑性错误。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以现象解释现象;混淆概念;分类不当等。③策略性错误。不能正确构建解题模式;缺乏整体观念;不善于从反向思考;不能恰当地转化问题等。④心理性错误。表现为由于心理能力不足而导致错误;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势态而导致错误等。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的错误分析,帮助学生优化思维品质,形成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习题教学模式
  
  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习者的内部活动过程看,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包括知识的习得、知识的巩固与深化、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我们在习题教学中,也采用了与之对应的如下三种模式。
  (一)“小步子随堂练习”模式
  知识的习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任务是建立新概念,理解新知识,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
  “小步子随堂练习”模式,知识跨度小,针对性强,学生易于掌握,在以新知识学习和理解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有较高的教学效率。这种模式一般结合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随堂进行,题目的选择以所学主干知识为核心,作适当迁移扩散,并要求学生对新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规范的表述。如在讲述地球自转速度时,我们选择了下面的例题。
  例图3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哪一个纬度带?
  (2)图中a、6两点纬度相同,但自转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
  主干知识:地球自转速度。
  迁移扩散:从空间思维看,地球表面某一质点随地球自转,其实质是该质点沿其所在地点的纬线圈做圆周运动,因此线速度=角速度×纬线圈半径。从地理规律看,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地区1447km/h~1670mk/h,中纬度地区837km/h-1447km/h,高纬度地区Okm/h-837km/h。
  结论表述:①地球表面各地的线速度随纬度增高而减小,图示地区位于中纬度带。②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同纬度地区地势高的地点转动半径较大,线速度也较大;地势低的地区转动半径较小,线速度也较小,因此a、b两点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a点 的地势较高,线速度较大,b点的地势较低,线速度较小。
  (二)“小专题强化练习”模式
  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知识学习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通过“小专题强化练习”,将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起到整合强化作用,构建能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认知结构。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有些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但知识的外延很广,这就有必要设置小专题建立原有认知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下面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为例来说明小专题的设置。
  原有认知:①地形对气温的影响;②地形对降水的影响;⑧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相关联系:等高线及地形剖面图、等温线图、我国和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水的相态变化和潜热释放、大气环流等。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考虑海拔高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考虑气流运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要综合考虑气温与降水的变化,但通过什么来呈现地形、判断风向,则是涉及面很广、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外延,也恰恰是命题时可大做文章的题材,因此有必要通过习题教学加以扩展。
  例
  图4是我国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图(单位:°C),读图判断:
  (1)图中①③等温线闭合,并出现高温中心,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中②处等温线向东弯曲,并且气温较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①②③④四地中降水最少的是____________。
  此题以等温线图为载体,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建立等温线形态特征和数值特征与地形类型、山脉走向之间的联系,以及大气环流背景、山脉对气流运动和降水的影响之间的联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题能力的目的。
  (三)“问题式拓展探究”模式
  知识的应用是知识学习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有关地理问题,对地理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但地理问题涉及的时空范围大,背景条件复杂多样,在解题时需要调用不同类型的知识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同一地理问题也可能需要多项地理知识来综合解决,所以宜采用“问题式拓展探究”模式,从某一地理问题切入进行拓展探究。下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变化为例加以说明。
  问题情景: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
  拓展探究: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①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②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
  “问题拓展探究”模式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良好的思维素质,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解答新情景问题,也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现在的作业现状是:布置的作业过多、过难,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巧设习题情境,设疑激思
  习题教学中很多内容,单凭教师干巴巴的讲解和叙述,学生既感到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掌握。如果将这些习题稍加改变,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则学生兴趣倍增,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扩展、去探究,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喀斯特地形发育的基本条件与现实的青藏高原特征是矛盾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二)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对于同一习题,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认知程度不同,完成作业所需时间、效果也不相同。对于优生可以按时完成的,对于后进生就显得负担过重。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对于同一内容,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设问,且设问梯度由易到难,使后进生能“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获得不同程度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不搞“一刀切”,设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量力而行。
  (三)精选习题,控制“数量”,提高“质量”
  要控制习题的数量,提高练习的质量,关键是选好习题。分析现状,我们觉得现有教学中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目前各种教辅资料和习题资料很多,重复题、过难题、过时题、过偏题到处都是,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能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选题较随意,起点问题难度偏大,不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例题选择偏多,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各例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模糊、混乱,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等问题。
  我们觉得选题应该注意以下原则:①选题要有针对性。选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容易错误、把握不准的知识,或者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而布置、安排习题。针对性习题的配备,对于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特别是更好地理解难点和关键点有很重要的作用。②选题要有典型性。历年的高考题在内容上能充分展现地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完善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方法上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③选题要有启发性和拓展性。习题课不只是教会学生几道题,而是通过一道题教会学生分析一类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钥匙,从而达到能力的提高。④选题应深浅适度。对涉及知识点太多、难度过大的问题,一般不宜多选。笔者认为合理的做法是,所选择的问题对绝大多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又是他们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解决的,所谓的“跳一跳,能摘到”。
  
  四、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解题技巧来源于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良好的思维和解题经验等,它是教师、学生长期训练的结果。教师在指导学生用常规方法解题的同时,应经常加强学生技巧性解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一)提高审题的技巧
  教会学生审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审题中应帮助学生做到:首先对题目的文字和附图要仔细阅读,通过读题弄清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到题目的关键字或词,将题目中(文字或附图)隐含的条件挖掘出来;对于缺少条件的,可以根据题意补充确定其可能性,对于多余的条件应舍去,通过对条件的处理,使条件和问题变得清晰、明朗,建立一幅比较清晰的地理图景。在分析题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二)培养学生画示意图的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尤其是地球运动与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其表达与地图不可分割。因而根据题目所设置的情境画出示意图非常重要。可以说,有的题目只在头脑中空想,越想思路越乱,而一旦把示意图画出来,题目的已知条件就一目了然,给思维带来很大的方便。
  例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 接近7时
  B 5时多
  C 不到5时
  D 7时多
  在高空飞机上看日出是一个新情景。高空飞机上看日出在时间上和地面看日出有什么关系呢?凭空想有一定难度,但画一幅示意图,情况就不一样了。如图5,当太阳位于135"E的地平线上时,135"E地平(海平)面上正好日出,由于该日为秋分日,此时135°E的地方时正好为6时正。那么在高空看如何呢?我们从高空飞机上向东引地球的切线,切点为A,当太阳位于该切线上时,飞机上正好看到日出。此刻太阳还在135°E的地平线以下。也即135°E还未日出,135°E的地方时不到6点。120°E的地方时比135°E晚l小时,即还未到5点,也即北京时间还未到5点,135°E上空飞机上就看到了日出。
  (三)培养学生独立做题的好习惯
  在自习课上,经常看到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作业,有的同学做不出题目,经别的同学点拨帮助,思路豁然开朗,题目得到解决。但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是好现象。因为高考是竞争,考场上不是通过别人的帮助解题,而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故在平时的训练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尽可能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也尽可能不包办替代,学生能做的、通过思考能打开思路的习题教师不能轻易去迅速点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消化解决。我们都知道,做题像捅窗户纸,一捅就破。所以平时多给学生思考余地,让他们自己去捅窗户纸,增加他们做题的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规范表述的习惯,培养准确率意识
  一道地理大题,同样的思路,若一个同学表达规范,另一个同学表达不规范,卷面看起来感觉不一样,得分也会不一样。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要求学生想好了再写,写的时候不要前言不搭后语,做到语言规范,逻辑有序,思路清晰。多注重解题表述的规范性训练,有效提高得分率。只有平时养之有素,训练有素,高考时才会应付自如。
其他文献
为优选出AB-8型大孔树脂对甘草酸的最佳动态吸附及解吸条件。我们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AB-8大孔树脂对甘草提取物的最佳动态吸附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优选解吸纯化的最佳工艺进行
杭州市第十四中学有个工作室,名叫“王薇工作室”。2008年8月成立的这个以王薇老师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是杭州市首家以一个普通班主任的名字命名的德育工作室。3年多来,“王薇工作室”以其独特的形式进行着学校德育工作,为杭十四中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创设了新的基地,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德育工作走向专业化和特色化。笔者带着对这个工作室的猎奇心,走进杭十四中,对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刘岩书记和王薇老师进
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通过考察对汉语级差词项"一些"的话语理解的加工时间来探究级差含义的性质。结果表明,汉语数量词"一些"的级差含义"不是全部"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并
学生学习负担的轻重,在整体客观上说,应该有一个相对的标准可言;而在个体主观上说,就显得复杂难定。同样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认为负担很轻,但有的学生则觉得很重。这一方面是因为学
论文以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主旨为观照,在借鉴国内学界相关成果基础上,试图对我国译史发端作出界分与界说,以在注入历史思考过程中寻觅中国释意翻译与思想起源的踪迹,从而开启中西译理融合研究的途程。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及临床诊治。方法对本院60例慢性咳嗽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明确诊断者54例,经特异性治疗,咳嗽完全缓解55例,症状改善5例。结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教师如果对课堂动态生成处理得当,将会使学生获益匪浅,也能使整个课堂异彩纷呈,放射出无限的活力;反之,如果处理不当,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弱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积极有效的课堂讯号,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去灵活地应变,促进课堂动态形成,解
语篇中的信息随着语篇表层朝着一定方向发展并得到传递,信息的发展和传递构成信息流动。本文从信息流向、信息流动的条件、信息流动中信息的变化以及流动的方式等角度分析语篇信息流动的过程。分析基于信息发展和信息传递两个维度,以交际参与人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信息的发展一方面随着语篇表层的发展呈线性行进,另一方面逐步丰富语篇的树状信息结构。
零和竞争(zero game)是博弈论(game theory)中的术语,是从西方语言中意译而来,同汉语里的“此消彼长”有相通之处。零和竞争,通常指一种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市场份额上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技术在市场份额的减少,双方加起来的总变化量为零。现在也用来比喻无法带来总量增加或整体进步的恶性竞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学校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如升学率、优秀率、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