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的事,也大不过治病救人”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o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勤奋好学
  
  铸就“成才之路”
  少年时代的王正敏酷爱读书,业余时间最爱做的事,就是去福州路上的旧书店“淘宝”,而“博览群书”带给王正敏的,是宽广的知识面和完善的自学能力。1952年,王正敏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就读于耳鼻喉科专业。毕业后的最初两年里,王正敏留校担任行政工作。期间,他还被公派去北京中医研究院学过医学史。在跟随老中医“抄方”的同时,好学的王正敏把《内经知要》《金匮论》《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主要章节背得滚瓜烂熟,一心想要把祖国医学发扬光大。不过两年以后,王正敏又因工作需要,被调入眼耳鼻喉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王正敏说,这段近乎“杂乱”的工作经历对他而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历史,学到了许多医院里学不到的东西。
  1980年,王正敏获得了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深造。那是一所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获得博士学位和第一届诺贝尔奖得主伦琴工作过的大学。当时,王正敏师从国际著名耳神经颅底外科专家——U.Fisch教授。由于我国当时的耳鼻喉科设备和技术非常落后,与国外有着30年左右的差距,故导师最初对王正敏这个中国学生并不在意,甚至认为两年的进修期“实在是太长了”。但不久以后,王正敏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导师对其刮目相看。一天傍晚,急诊室突然来了一位因甲状腺癌压迫气管导致喉阻塞的病人,必须立即行气管切开术。由于该病人是政府要员,故Fisch教授决定亲自主刀,并找来正在图书馆看书的王正敏当助手(其他医生已经下班)。手术前,王正敏仔细摸准了气管的位置,手术时积极协助导师,使病人最终化险为夷。从此以后,Fisch教授对王正敏的态度大为改观,指定他做他主刀手术的第一助手。而这对一个外国进修医生而言,是莫大的荣誉!王正敏回忆说,在瑞士学习的两年是极其艰苦的。他每天早上七点进病房,查房,然后进手术室。手术一般下午4点左右结束,他便立刻去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直至深夜。不过,两年的艰苦磨练也为王正敏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不仅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掌握了世界领先的颅底神经外科技术,并与导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王正敏还用导师赠予他的2万瑞士法郎津贴购买了一批耳科精密器械,带回国后,全部上交给医院。
  留学归国以后,王正敏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在听觉科学和颅底神经外科领域不断攀登,大胆创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在国内率先应用激光小窗技术治疗耳硬化症,发明楔形人工镫骨,完善中耳炎功能性根治技术,使我国的听力重建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他大胆闯入颅底显微外科这一全新领域,独创“三明治”式修复法治疗侵犯前颅底的鼻肿瘤,有效杜绝术后感染,脑脊液漏等危重并发症的发生:他以显微外科结合头颈外科,进入富含脑神经和大血管的侧颅底摘除肿瘤、修复神经;他主持医学、生物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协作,自行设计独立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原型,并于2005年作为医院产权,实现了科技转化。目前,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人工耳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从医5。多年来,王正敏共获得科研奖励近30项。其中,“耳外科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4项。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近200篇。
  
  德“量”双馨
  
  成就“大家风范”
  如今,年逾七旬的王正敏依然在临床一线努力工作着,看门诊、查房、做手术。王正敏常说,钻研医术是一名医生的终生使命,天大的事,也大不过治病救人。王正敏的同事和学生们都知道他的工作习惯每当手术和查房时,病人是第一位的,拒绝一切外界干扰。尤其在手术时,平时谈笑风生的他,突然像换了一个人,变得异常严肃。
  王正敏的病人特别多,且大多是疑难杂症和手术风险大的病人,他们更是求诊心切。为了让所有门诊病人都能满意而归,他会尽量多给病人一点时间,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每当看完一个病人,王正敏总会问一句话:“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直到病人表示没有任何疑问后,他才会叫下一位病人。正因为如此,王正敏总是“看得最慢”,常到下午2点左右才吃午饭。“病人信任我,排那么久的队,绝对不能几分钟就把他们‘打发’了啊!有些病人为了能挂上号,隔天晚上就来排队,实在是对不起他们……”说到这里,王正敏的眼里充满了同情与怜惜。王正敏还认为,医生看病,不能用“纯技术”来对待病人。在与病人交流、说明病情的时候,医生应充分考虑病人的承受能力。特别是面对绝症或无望治愈的病人时,医生更应当用婉转的语气告知,不要让病人在身体受创之后,精神也随之“垮掉”。
  王正敏诊治病人,从来没有身份贵贱、地位高低之分,一律平等对待。在临床工作中,他坚持三级查房制度,常亲自为重症病人换药。一次,王正敏在下楼梯时,不慎扭伤了脚,脚背当时就肿了起来。同事们催他快去拍片,看是否有骨折。但王正敏却表示,他一定要为住院病人做完手术之后,才去检查。因为他如果不这么做,病人就要多住一天病房,多花钱!
  王正敏对自己的手术追求完美,对每一位病人都负责到底。颅底疾病情况复杂,每个病人都各有特点。为此他强调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设计最佳手术方案。他总是说:“就算手术成功率很高,也一定要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为对病人来说,成功或失败都是100%,不能用文献或书本记载的成功率、失败率等统计学数字来衡量。”有一次,他替一名曾在外院做过多次手术无效,病况更加复杂的耳硬化病人做高难度的人工镫骨植入手术。当人工镫骨植入到位后,突然发生了轻微变形。大家心中暗忖:“对这种曾经做过多次手术的病人而言,能做到现在这份上,已经十分不易,手术可以结束了。”不料,王正敏却做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都十分惊讶的决定——去除已经放置的人工镫骨,重新来过!最终,手术圆满成功!病人出院时,紧紧拉住王正敏的手,热泪盈眶地说:“王教授,是您让我恢复了听力,我这一辈子忘不了您!”王正敏却说:“要感谢的是您对我的信任。”在与中青年医师交谈时,王正敏常说:“做耳显微手术,成功的秘诀不仅是娴熟的技巧,更要精神,白求恩式的精神。”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王正敏的病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纷纷送来锦旗和表扬信。不少病人为表达对王正敏的谢意,给他送去“红包”和礼品,但都被王正敏一一拒绝。遇到实在解释不通的情况,他就及时上交医院处理。王正敏很想对病人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天大的事,也大不过治病救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医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治病人。看到病人康复,是医生最大的幸福。
  
  治学严谨 不容半点虚假
  王正敏的正直和严谨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他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无论做临床还是搞科研,都一定要杜绝“FFP”—S造假、捏造和剽窃。 同样,他也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0世纪80年代,国外设计了一种高科技植入器——可编程数字人工耳蜗,使神经性耳聋病人获得了听觉,但20多万元的昂贵费用,也让大多数病人望而却步。“外国有,中国也一定要有!”王正敏下定决心,开始研制中国人自己的人工耳蜗。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医学,生物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通力协作下,王正敏终于研制出一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编程数字人工耳蜗!国产人工耳蜗完成技术转让,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复后,正式进入临床验证阶段。由于国产人工耳蜗在国内是新生事物,故临床验证例数可自行规定。但为保证产品质量,王正敏说服生产企业做更多临床试验,并写信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同类产品的先例,一定要完成不少于40例验证,才能获批。一个人以如此高标准来完成成果转化,是多么难能可贵。是什么驱使王正敏这么做?我想,这就是一位科学家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吧!
  不过,王正敏也欣慰地告诉记者,国产人工耳蜗从实验到临床的转化虽非易亭,但目前进展顺利。由于国产电子耳蜗的价格大大低于进口产品,一旦成功上市,将使更多神经性耳聋病人受益。
  
  教书育人 无私奉献不保留
  
  王正敏以极其严谨、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著书立说,主编专著12部,包括我国首部《颅底外科学》和业已成为广大中青年医师经典指导教材的《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等。
  王正敏要求全科医生继承学科前辈“严格带教”的传统,敬重师长。他常说:“大家一定要牢记,我们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王正敏爱才惜才,多年来悉心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并主动“让位”,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与此同时,王正敏还通过举办学习班、学术会议等方法,毫不保留地向全国多家教学医院的医生推广他的临床新技术,全面提升我国的听觉医学和颅底神经外科技术水平。他常说:“我一个人,我们一家医院为病人服务,数量毕竟有限,必须‘广覆盖’,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医生。”不少经过王正敏培训和指导的医生,已成为当地医院的主任和骨干。
  此外,王正敏也很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他认为,培养接班人,要从大学生抓起。虽然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但他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每次上课前,他都精心备课,还负责带领科内医师,完成一系列影像教材,力求把深奥的医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们“一听就懂、一听就记牢”。在他的带领下,“耳鼻喉科”2次获得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王正敏擅长科研,也重视科普。他笑称,自己就是看着《科学画报》长大的。他曾受遨为市民做过多次科普讲座,也写过一些科普文章。他认为,广大群众应该多读一些医学科普书籍,多学一点医学知识。这么做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保健意识,也有利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知足长乐
  
  顺其自然也“养生”
  现年73岁高龄的王正敏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坚持看门诊,做手术、查房,带博士生、搞科研……问起他的养生之道,王正敏的回答让记者有点吃惊:“基本不养生,三餐温饱,累了就睡,知足长乐,顺其自然,不刻意锻炼(没时间),很少吃药,从来不吃保健品。”王正敏说,虽然自己平时没时间运动,但身体倒一直不错,没得过大病,也没有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外科医生的“职业病”。当感觉疲劳或压力大时,他就打开电视,看会儿足球和拳击比赛等体育节目来“解乏”。
  王正敏说,由于自己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对家务关心甚少。在他取得的这些成绩里面,家人的支持功不可没。“有首歌这么唱: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但在我们家,99%的功劳归老爱人,我只占1%,哈哈……”说到这里,王正敏大笑起来,把记者也逗乐了……
  
  记者手记
  
  采访王正敏之前,记者对他充满了“敬畏”,因为他是医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耳鼻喉科主任、上海市听觉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金国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国产人工耳蜗发明者……而在与他面对面交流之后,记者对王正敏充满了“敬重”。记者发现王正敏与本刊创刊人、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教授非常相似,都有永不言败的钻研精神,都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伟大爱心。或许,这些美德就是“医学大家”们的共同写照吧。
其他文献
郭应禄院士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和政治家,也是我们泌尿外科同道们敬佩的专家。他在《大众医学》2011年11期卷首语——《医患互动,谁都别被动》中,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人生感悟,对此我深有同感。的确,这些年来,医患矛盾已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之一。病人与医生、医院之间,确实有着一些隔阂和距离。当然,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绝非一时一日所能解决的。  目前,医生仍被认为是一种“专才”,而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是以这
生活实例  小张新婚有2个月了,一直未见他有婚后幸福甜蜜的样子。经好友一再追问,原来是他尝试多次性生活均失败,始终没有办法将阴茎插入。他自己觉得很没面子,心理压力很大,不敢去看病。在好友的一再劝说下,小张终于鼓起勇气到医院就诊。  小张告诉医生:自己以前没有过性生活的经历,但是自慰的时候阴茎可以正常勃起,有时早上醒来阴茎也会勃起。在新婚之夜,起初阴茎勃起坚挺。但是,由于妻子也是第一次有性生活,比较
夏季是皮肤过敏的集中暴发期,湿疹、荨麻疹等过敏症极易出现。对待过敏,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突发性过敏并非小事,特别是顽固性过敏,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要知道,有时候药物并非是万能的,找到根源才是关键。  态度一,突发性过敏不能忽视  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出现鼻子发痒,打喷嚏,流鼻涕,或者皮肤突然出现红疹和局部痒痛,因为不严重,发生时间短,大部分人都一忍了之,或者擦点激素类药膏了事,根本没有治疗的意识,也
专家简介  戴尅戎  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室主任,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中心主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先后担任世界华裔骨科学会会长、国际内固定学会(AO)理事、国际多学科生物材料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戴院士凭借其在人工关节、形
创伤后局部肿痛,可试用生栀子粉外敷消肿止痛。方法是:将生栀子(中药饮片)粉碎成粉末,与面粉按1∶1比例混匀,再加水醋,以3克粉末加4毫升米醋的比例拌至匀浆糊状,敷于肿痛处。敷药厚度1~2毫米,边缘超过肿痛范围2毫米,然后用保鲜膜包扎,同时适当抬高患肢(20厘米左右)。每12小时观察皮肤肿胀、疼痛程度,每24小时更换药物1次。一般治疗一天后,肿胀疼痛明显缓解。  生栀子属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其
1 20岁之前 主要包括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人在这个阶段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到青春期末,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  减肥方略  20岁之前,减肥原则是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饮食和运动是两项最主要的措施。药物治疗效果不太肯定,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外科手术治疗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不宜采用。  由于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在饮食方面应吃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食物(碳水化合物分解
大豆    大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肿、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大豆含有卵磷脂、异黄酮类、大豆蛋白、油脂等,有类雌激素功效,并具有抗溶血、抗高血脂等作用,对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有益。    推荐食疗简方    大豆决明粥 决明子10克,大豆30克,粳米250克,煮粥食用。适用于便秘兼有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豆瓜薏仁汤 大豆30克,冬瓜100克
专家简介  缪晓辉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从事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在各种内科常见疾病、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我国知名的临床医学专家,对健康自我管理持有深刻和较为独特的见解。  “我年过半百,无论是忍耐、妥协还是永别,也无
2. 长期治疗带来长期效益  专家简介王贵强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暨肝病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的诊治。现兼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等学术职务。专家门诊:周二上午。特需门诊:周五下午。    慢性乙肝患者在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大多会向医生流露停药的意向。的确,长时间的治疗对患者是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考验。近年来
主任药师杜文民谈合理使用抗菌药  抗菌药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但是,抗菌药也在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统计证实,我国每年有1500多万抗菌药不良反应受害者,导致15万人死亡。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如何避免“被抗菌药滥用”?抗菌药是常用药,家庭是否可以备用一些……《大众医学》杂志有幸邀请到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总监、主任药师杜文民博士于2011年7月27日下午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