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方法越来越多,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同的技术方法来充实自己,将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改变最大化,为学生创作搭建桥梁。我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创作眼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搭建创作的桥梁,实现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共同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愉悦 趣味 创作
更新美术教育理念,适应儿童绘画特点,鼓励儿童大胆想象,作为更新美术教育观念的主体——教师,要与时俱进,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把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绘声绘色、生动活泼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借助现代技术,开拓创作眼界
现代课堂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通过课件将生活中的素材插入,学生的接受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我们美术教师带来了福音,我们运用现代多媒体播放音频、讲述名家故事、出题猜谜……这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开拓了学生的创作眼界,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美术创作积极性。
大部分的美术课是在教室内完成的,空间狭小,可是美术创作是观察—联想—表现的过程,信息技术就成为最重要的展示媒介,如:教学《过大年》,上课前,播放过年时放鞭炮、贴春联、发红包的视频,营造热热闹闹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使学生预料到今天课程的内容。这一技术能帮助教师引领学生更好地观察、联想,从而大胆、主动创作。
在《恐龙世界》的教学中,我运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导入时,我直接用音频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片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恐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欣赏到不同种类、不同外形、不同品种的恐龙之间的魅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感受美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用观察法对比恐龙的不同。然后,我再运用夸张的手法示范绘画恐龙的外形,很快打开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开启了他们创作创造之旅。
儿童美术创作是充满思维跳跃性的过程,但必须依托生活。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生活素材,结合课堂重难点知识,打开儿童创作前观察的视野,开启儿童的想象空间,令他们主动创作作品,表达他们幼小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创作思维。
二、运用自制微课,引领自主探究
最近几年,省市一直都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活动,如网上晒课、微课大赛、信息化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将教育教学信息化变成一种发展趋势,课内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反映了我们作为教师的匠心独运。
微课则是倾注教师大量课前准备工作的浓缩,其优点是时间短、内容精、易接受,是教师对某一课时重点知识的讲解和示范。一堂美术课中,教师只能讲15分钟左右,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创作。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紧扣学情找到最贴合本节课新知的教学方法及关注点,同时还要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无论哪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够恰当,都会影响学生的创作质量和整个课堂教学效果。
微课《太空畅想》是我在课前备课提炼课内的重难点精练制作而成的,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加入快速示范,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程度。在上课之间,我先播放自制的微课《太空遨游》,让学生假想自己乘坐太空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游玩时看到了大量地球上没有的物种。例如太空蔬菜、太空人、太空城堡、神舟飞船……这些神奇的物种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表达出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在学生看完微课后趁热打铁将新课的创作太空环境新知与自己设计的“未来物种”相结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意,孩子们跃跃欲试,充满兴趣地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合在创作里。
三、技术丰富情境,搭建创作桥梁
传统美术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你来教,我来画”的教学活动,严重限制了儿童创意思维火花的迸发,在绘画过程中缺乏愉悦性和趣味性。教育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核心素养”关键是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择和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因此如何在引导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到愉悦和趣味成为对我们教师教学的一大考验。为了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带来的趣味和成就感,我尝试运用以下技术。
1.音乐渲染情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感染力是强烈的。将合适的音乐糅合进美术课堂创作环节,是一种新探索,也是一次跨学科的整合。音乐能够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及创作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佳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创作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以往的“欣赏·评述”类型的课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稍低,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枯燥无味,与我们平时的生活相差甚远,以后有可能不会再接触到或者说运用到生活中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信息技术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五年级上册《青花瓷》一课。课前我播放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让学生猜猜看今天的课要学习什么。学生眉飞色舞仿佛有所感知,这首富有古典气息的歌曲把孩子们快速地带进我们华夏闻名遐迩的“瓷国”之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了大量青花瓷瓶的图片,如葫芦瓶、双耳瓶、玉壶春瓶、凤尾瓶等。創作前重点圈出歌词中提到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讲解由青花瓷的历史背景转到绘画技法上,配以青花瓷为主题的蓝白相间的课件,讲述青花瓷纹样的独特寓意。
在创作环节中,我邀请学生加入自己的想法尝试临摹喜爱的青花瓷纹样,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孩子们这儿一笔,那儿一画,大胆、自然、简练、“想入非非”,各种各样独特的纹样造型展现在眼前,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创作的兴趣就更高了,从而收到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故事延伸,培养创意
讲述故事也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思维想象。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我运用信息技术穿插故事情节融合于教材中,如教学《端午节》,用动画视频讲述屈原的故事:他是中国的诗人,以身殉国用生命谱写爱国之情。屈原死后,百姓们担心鱼虾吃他的尸体,制作了大量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后人一直延续习惯,后立为端午节。
以屈原的个人故事为主线,介绍他的生平,带着对屈原的情感来学习这节课,从而引出端午香包这一蕴含感情记忆的节日物品,引导学生了解香包这一带有节日特定属性的物品,教师再讲解香包制作的方法以及色彩搭配。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传统香包样式以及制作知识点,做出一个又一个造型独特的端午香包,还开起了“香包小铺子”。学生们还利用下课时间玩起了“香包小铺子”的游戏,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稚嫩的自由想象世界。
四、展示创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展示是一节课对学生总体作业的展评,这个过程能体现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是对动手能力的考验。我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创作的成果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欣赏,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还能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他们讲述创作想法的表情是自信的,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表达了高度的认可,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相互评价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
评价是学生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和他人作品进行对比,培养了学生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的科学评价观。
在科学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现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丁 蔚
关键词:信息技术 愉悦 趣味 创作
更新美术教育理念,适应儿童绘画特点,鼓励儿童大胆想象,作为更新美术教育观念的主体——教师,要与时俱进,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把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绘声绘色、生动活泼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借助现代技术,开拓创作眼界
现代课堂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通过课件将生活中的素材插入,学生的接受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我们美术教师带来了福音,我们运用现代多媒体播放音频、讲述名家故事、出题猜谜……这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开拓了学生的创作眼界,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美术创作积极性。
大部分的美术课是在教室内完成的,空间狭小,可是美术创作是观察—联想—表现的过程,信息技术就成为最重要的展示媒介,如:教学《过大年》,上课前,播放过年时放鞭炮、贴春联、发红包的视频,营造热热闹闹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使学生预料到今天课程的内容。这一技术能帮助教师引领学生更好地观察、联想,从而大胆、主动创作。
在《恐龙世界》的教学中,我运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导入时,我直接用音频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片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恐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欣赏到不同种类、不同外形、不同品种的恐龙之间的魅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感受美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用观察法对比恐龙的不同。然后,我再运用夸张的手法示范绘画恐龙的外形,很快打开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开启了他们创作创造之旅。
儿童美术创作是充满思维跳跃性的过程,但必须依托生活。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生活素材,结合课堂重难点知识,打开儿童创作前观察的视野,开启儿童的想象空间,令他们主动创作作品,表达他们幼小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创作思维。
二、运用自制微课,引领自主探究
最近几年,省市一直都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活动,如网上晒课、微课大赛、信息化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将教育教学信息化变成一种发展趋势,课内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反映了我们作为教师的匠心独运。
微课则是倾注教师大量课前准备工作的浓缩,其优点是时间短、内容精、易接受,是教师对某一课时重点知识的讲解和示范。一堂美术课中,教师只能讲15分钟左右,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创作。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紧扣学情找到最贴合本节课新知的教学方法及关注点,同时还要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无论哪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够恰当,都会影响学生的创作质量和整个课堂教学效果。
微课《太空畅想》是我在课前备课提炼课内的重难点精练制作而成的,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加入快速示范,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程度。在上课之间,我先播放自制的微课《太空遨游》,让学生假想自己乘坐太空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游玩时看到了大量地球上没有的物种。例如太空蔬菜、太空人、太空城堡、神舟飞船……这些神奇的物种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表达出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在学生看完微课后趁热打铁将新课的创作太空环境新知与自己设计的“未来物种”相结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意,孩子们跃跃欲试,充满兴趣地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合在创作里。
三、技术丰富情境,搭建创作桥梁
传统美术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你来教,我来画”的教学活动,严重限制了儿童创意思维火花的迸发,在绘画过程中缺乏愉悦性和趣味性。教育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核心素养”关键是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择和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因此如何在引导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到愉悦和趣味成为对我们教师教学的一大考验。为了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带来的趣味和成就感,我尝试运用以下技术。
1.音乐渲染情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感染力是强烈的。将合适的音乐糅合进美术课堂创作环节,是一种新探索,也是一次跨学科的整合。音乐能够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及创作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佳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创作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以往的“欣赏·评述”类型的课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稍低,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枯燥无味,与我们平时的生活相差甚远,以后有可能不会再接触到或者说运用到生活中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信息技术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五年级上册《青花瓷》一课。课前我播放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让学生猜猜看今天的课要学习什么。学生眉飞色舞仿佛有所感知,这首富有古典气息的歌曲把孩子们快速地带进我们华夏闻名遐迩的“瓷国”之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了大量青花瓷瓶的图片,如葫芦瓶、双耳瓶、玉壶春瓶、凤尾瓶等。創作前重点圈出歌词中提到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讲解由青花瓷的历史背景转到绘画技法上,配以青花瓷为主题的蓝白相间的课件,讲述青花瓷纹样的独特寓意。
在创作环节中,我邀请学生加入自己的想法尝试临摹喜爱的青花瓷纹样,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孩子们这儿一笔,那儿一画,大胆、自然、简练、“想入非非”,各种各样独特的纹样造型展现在眼前,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创作的兴趣就更高了,从而收到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故事延伸,培养创意
讲述故事也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思维想象。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我运用信息技术穿插故事情节融合于教材中,如教学《端午节》,用动画视频讲述屈原的故事:他是中国的诗人,以身殉国用生命谱写爱国之情。屈原死后,百姓们担心鱼虾吃他的尸体,制作了大量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后人一直延续习惯,后立为端午节。
以屈原的个人故事为主线,介绍他的生平,带着对屈原的情感来学习这节课,从而引出端午香包这一蕴含感情记忆的节日物品,引导学生了解香包这一带有节日特定属性的物品,教师再讲解香包制作的方法以及色彩搭配。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传统香包样式以及制作知识点,做出一个又一个造型独特的端午香包,还开起了“香包小铺子”。学生们还利用下课时间玩起了“香包小铺子”的游戏,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稚嫩的自由想象世界。
四、展示创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展示是一节课对学生总体作业的展评,这个过程能体现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是对动手能力的考验。我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创作的成果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欣赏,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还能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他们讲述创作想法的表情是自信的,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表达了高度的认可,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相互评价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
评价是学生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和他人作品进行对比,培养了学生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的科学评价观。
在科学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现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