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在战争时期逃避“征兵检查”这一战争体验为考察线索,结合小田切秀雄在战前-战时的文学批评、言行与社会活动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剖析学生时代的小田切秀雄历经“征兵检查”后体味到逼仄的生存空间,《万叶的传统》中所传达出外部环境之于内部感受性的压制,以及被疏散至乡下,并借此生发出纠葛、复杂的心态。这一战争体验因具有批判非合理性精神主义倾向而呈现为小田切秀雄的战争认识及反思。
【关键词】 战争体验;“征兵检查”;《万叶的传统》;小田切秀雄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4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胁从性书写与集体记忆——十四年战争间日本文化人的‘战场体验’”(项目编号:2018N113)的研究成果。
1873年,新实施的征兵制度让日本国民以臣民的身份来承担天皇军队的职责这一行为义务化了。到了日美开战前夕,达到服兵役最高年龄24岁的大学文科生被要求出征,以解决兵源短缺的焦渴。为此,通过“征兵检查”不合格的方式来拒绝服兵役成为虽危险却切实可行之法。彼时,刚从法政大学毕业的小田切秀雄正思忖如何绕开“征兵检查”。事实上,小田切在毕业次年还有一条他未选择的路:赴中国北京担任教职。本文以小田切秀雄的战争体验为个案,意图思考以下问题:在看似可“逃”避兵役、或“不逃”避故土日本的可选项中,个体的战争体验如何内在于时局,日本总体战情形下,这种个体抉择在极端国家主义政权面前是否获有真正的选项?
一、小田切秀雄“逃兵”的体验:“征兵检查”的问题
近代以降,身体成为权力凝视、影响乃至实施的对象是自福柯以来常会被涉及的视角。在日本,国家(某种意义上的权力)对个人的身体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始于19世纪后半期。“征兵制度”将此过程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并规律化。按吉田裕所察,近代征兵制起着“将普通农民培养成士兵,使其身体规律化” ①的效用。而这其中的重要环节即是“征兵检查”。以身体检查为中心,围绕身高、胸围、体重、视力、听力、鼻腔、口腔、咽喉、阴部肛门、脚型、上下肢关节等方面,日本军队的“征兵检查”是面向军部通过收集事关身体各项数据,以形成标准、顺从的身体。反过来说,通过合法、或非合法的手段逃避“征兵检查”,或被直观理解为拒绝为日本帝国服务。1941年1月,在距小田切秀雄大学毕业的前半年,他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逃避“征兵检查”的计划。如其自述:
(征兵检查)一旦遭遇检查“合格”的窘境,(1941)年底就得成为新兵、正规兵。(略)我从1月1日開始减食。开始是一个月一日三餐,次月一日两餐,再次月一日一餐。一直持续到六月。(略)6月23日检查结果是第二乙。(略)只要没来召集令,就不用去参军。我的召集令后来是1943年3月来的。那时候,应该要派出去外国,如若如此,应没有生还希望。佐佐木基一、中村真一郎都因身体检查不合格而免于征兵。我们羡慕不已。②
1983年伊始,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如此回味自己逃避“征兵检查”的经历。“征兵检查”的结果是根据个人的身体数据、语言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进行分类,为甲种、乙种、丙种、丁种、戊种五类。其中,评定结果为甲种与乙种者则首要地成为兵役的对象。青木袈裟美编著的《征兵检查研究录》对此已作翔实阐述。小田切的表述中充斥着真实又复杂的心境:“检查合格”这种“遭遇”一旦获有,就是将自己陷入困境。在召集令抵达之前的“不安”,以及对他人(佐佐木、中村)等人的身体不合格竟生出“羡慕”的心情。不合格的身体原本绝非益事,而战时体制下的“征兵检查”指向的是海外战场的不义之战、且是“无生还希望”的徒劳。这种不义的战争给予个体的应激性对峙认知为:将合格的身体变为不合格是为夙愿。个体的行为在此处可视为在最低生存限度内一种自下而上的、微小的歪曲与抵抗。在军部召集令抵达之前,小田切的评论与古典论《万叶的传统》亦展现出抵抗的可能限度。
二、召集令抵达前的战时表述:抵抗的限度
《万叶的传统》是小田切秀雄在大学毕业之际出版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历时共五版。③本文展开的考察是引自小田切全集的第(5)版。在(5)版中,只有「近代短歌史の光栄」、「左千夫·茂吉·御風—良寛をめぐって—」两篇历经五版还收录其中。收录于全集意味着小田切秀雄自身对于该文兼具有时代与史料价值的肯定姿态。以收录的《〈乱发〉论——近代短歌史的光荣——》为示例。关于这篇文章的撰述动机,按小田切秀雄的话来说,“偶尔发现到1901年初版的《乱发》(东京新诗社伊藤文友馆出版社,署名为“凤昌子”),对它呈现出一个迥异于现行本的、异质的短歌世界感到叹为观止。”小田切秀雄从初版的《乱发》歌集中摘取十六句,以第一句为示例:
那姑娘双十年华 插梳上黑发流动 发正浓 春正酣
小田切秀雄的评述如下,“插梳上黑发流动”“春正酣”,该句将“黑发”的个体形象与“双十年华”“春正酣”关联而作。黑发展现年轻女性的美,它将正青春的感受提升到更迂阔的世界。即黑发这一个体在展现其具象的美的其时,它也兼具这样的效能:把我们读者带入到超越个体的普遍世界。(与谢野晶子)大胆肯定青春之美,使用赞美修辞“发浓/春酣”结句。在“插梳上流动的”“黑发”的提示下,与其说是赞美,莫如感受到夸示、炫耀的精神。
这种夸示、炫耀的背后,恰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强烈的肯定个体(人)的情感。④
小田切秀雄其后择取的短歌也均是围绕“个体情感的肯定”展开。已有诸多研究提及《乱发》所具有丰富的热情与强烈的官能色彩在明治时期对整个日本文坛及其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震撼力。身为读者的小田切秀雄用“夸示、炫耀”一词来描述与谢野晶子的和歌世界,论述作为素材的“黑发”意象(鲜明的形象)、“黑发”背后作者自身的情感(内在的冲动)以及由此给予读者的冲击性感受(感动)。反向来说,这三者的融合给予读者小田切秀雄的冲击感是其在当下的语境中渴慕而不得的事物。他借由《近代短歌史的光荣》去追逐“传统”,反复生产“肯定个体”的言说。认为与谢野晶子时代,《万叶集》时代,“(个体拥有)强烈的存在感,古人对感觉与思想、观念与实际生活、思想与行动并无分裂感。” ⑤这种看法的准确性暂可商榷,但它指向的是小田切秀雄对于当下状况的批判与反思。 三、“逃”或“不逃”:战时体制的统治逻辑
在《文学的谛观与传统》一文中,小田切直指当下的状况与其处于该状况的自我困境。
当现实与自身之间生出自身无法解决、处理的裂缝、(中略)个体积极的介入被当作为无意义之举而遭到抛弃时,个体只得沦为旁观者。我们无法从旁观者那里捕捉到更多真实。全因他们已然不处于现实之中,现实不过是在他们的外部。⑥
小田切用拗口难解的语言陈述自己身陷囹圄的困境,该表述透露出一种对战时体制的现状无可奈何以至于被随波逐流的复杂心情:“个体只得沦为旁观者”(《文学的谛观与传统》)、“时代与个人发生错位”(《间隙的克服》1942)。但实际上,小田切并非无路可退。1942年(小田切暂逃避“征兵检查”的次年),身在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执鞭、小田切秀雄的老师、日本近代文学研究成立期的奠基者片冈良一给他来信告知北京大学有富余教职,力邀前去。小田切秀雄思忖良久,最终未去。这里需注意到的事实是,《万叶的传统》在其刊发的前三天正值日美开战。小田切在其全集的《自笔年谱》中驳斥:
原本为中日战争的侵略本质感到介意的、多数的知识分子·文学者开始横行这些言谈——因为与英美之战乃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所谓对等战役。就此务必毫无后悔地协作于日本政府的战争政策。
直言之,中途岛海战的发生在认知层面扭转、置换了日本知识人对这场不义的战争、战局的态度。小田切痛斥“多数知识分子开始横行言谈”这一怪象,即“多数知识分子”改变对战争性质的观念认知:从不正义的侵略战争变为对抗英美帝国的守卫故土之战。此种观念认知透露出这样一种心理:选择性信息汲取与加工在现实决策层表现为对极端国家主义政权保持胁从。且这种胁从绝非战时体制统治逻辑的终点,毋宁说为起点。“不逃”的结局何如?1944年4月,小田切秀雄與“世田谷”(学习小组)三人组其他成员佐佐木基一、荒正人被特高课的警察以违法治安维持法给检举并拘留。后分别被疏散至东京以外的乡下。特高警察让小田切秀雄伏法的理由有二:《万叶的传统》中标注红色的部分显示出小田切秀雄为马克思主义者;而这种理论的实践“组织”正是“世田谷”三人组。在拘留所中,小田切秀雄饱尝了屈辱的味道。监狱中的每日餐食是带有惩罚性质的配给。这些经历表明个体在被疏散至乡下所能生存的限度。可以说,“逃”或“不逃”,在日本战时体制的统治逻辑链面前是没有真正的可选项的。而这些战争体验内在于小田切秀雄,构成其战后经验的实感。
四、结语
本文把战争期间小田切秀雄逃避“征兵检查”、不逃避“日本”这一战争体验为考察的切入点,结合其古典文论,考察辨析个体在遭遇与时代错位的问题中所呈现出纠葛、分裂的精神状态。由此反向诉诸外部环境。尤其是伴随日美开战、战局发生置换,小田切批判原本不义的战争被偷天换日为“故土守卫”战之荒谬。我们可知,个体行为在日本战时体制之下的政治逻辑:天罗地网式战时体制导致个体的行为认知发生置换,继而引发“世界观颠倒”。世界观被颠倒之后,“平庸的恶”与制度之恶之间漩涡式流动构成了日本战时体制下最为荒唐的世界。
注释:
①吉田裕:《日本の軍隊——兵士たちの近代史——》,岩波新書2002年版,第23頁。
②小田切秀雄:《小田切秀雄全集16》,勉誠出版2000年版,第204-205頁。
③分别是1941年光书房出版社;1946年丹波书林出版社;1950年汤川弘文社;1968年讲谈社(名著系列);1988年讲谈社(学术文库)。
④⑤⑥小田切秀雄:《小田切秀雄全集1》,勉誠出版2000年版,第135頁,第11頁,第270頁。
参考文献:
[1]川西政明.昭和文学史中巻[M].講談社,2001.
[2]久野収ほか.戦後日本の思想[M].岩波書店,1995.
[3]与谢野晶子.乱发:与谢野晶子短歌230[M].尤海燕译.雅众文化,2020.
作者简介:
汪徐莹,女,汉族,温州医科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等。
【关键词】 战争体验;“征兵检查”;《万叶的传统》;小田切秀雄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4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胁从性书写与集体记忆——十四年战争间日本文化人的‘战场体验’”(项目编号:2018N113)的研究成果。
1873年,新实施的征兵制度让日本国民以臣民的身份来承担天皇军队的职责这一行为义务化了。到了日美开战前夕,达到服兵役最高年龄24岁的大学文科生被要求出征,以解决兵源短缺的焦渴。为此,通过“征兵检查”不合格的方式来拒绝服兵役成为虽危险却切实可行之法。彼时,刚从法政大学毕业的小田切秀雄正思忖如何绕开“征兵检查”。事实上,小田切在毕业次年还有一条他未选择的路:赴中国北京担任教职。本文以小田切秀雄的战争体验为个案,意图思考以下问题:在看似可“逃”避兵役、或“不逃”避故土日本的可选项中,个体的战争体验如何内在于时局,日本总体战情形下,这种个体抉择在极端国家主义政权面前是否获有真正的选项?
一、小田切秀雄“逃兵”的体验:“征兵检查”的问题
近代以降,身体成为权力凝视、影响乃至实施的对象是自福柯以来常会被涉及的视角。在日本,国家(某种意义上的权力)对个人的身体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始于19世纪后半期。“征兵制度”将此过程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并规律化。按吉田裕所察,近代征兵制起着“将普通农民培养成士兵,使其身体规律化” ①的效用。而这其中的重要环节即是“征兵检查”。以身体检查为中心,围绕身高、胸围、体重、视力、听力、鼻腔、口腔、咽喉、阴部肛门、脚型、上下肢关节等方面,日本军队的“征兵检查”是面向军部通过收集事关身体各项数据,以形成标准、顺从的身体。反过来说,通过合法、或非合法的手段逃避“征兵检查”,或被直观理解为拒绝为日本帝国服务。1941年1月,在距小田切秀雄大学毕业的前半年,他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逃避“征兵检查”的计划。如其自述:
(征兵检查)一旦遭遇检查“合格”的窘境,(1941)年底就得成为新兵、正规兵。(略)我从1月1日開始减食。开始是一个月一日三餐,次月一日两餐,再次月一日一餐。一直持续到六月。(略)6月23日检查结果是第二乙。(略)只要没来召集令,就不用去参军。我的召集令后来是1943年3月来的。那时候,应该要派出去外国,如若如此,应没有生还希望。佐佐木基一、中村真一郎都因身体检查不合格而免于征兵。我们羡慕不已。②
1983年伊始,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如此回味自己逃避“征兵检查”的经历。“征兵检查”的结果是根据个人的身体数据、语言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进行分类,为甲种、乙种、丙种、丁种、戊种五类。其中,评定结果为甲种与乙种者则首要地成为兵役的对象。青木袈裟美编著的《征兵检查研究录》对此已作翔实阐述。小田切的表述中充斥着真实又复杂的心境:“检查合格”这种“遭遇”一旦获有,就是将自己陷入困境。在召集令抵达之前的“不安”,以及对他人(佐佐木、中村)等人的身体不合格竟生出“羡慕”的心情。不合格的身体原本绝非益事,而战时体制下的“征兵检查”指向的是海外战场的不义之战、且是“无生还希望”的徒劳。这种不义的战争给予个体的应激性对峙认知为:将合格的身体变为不合格是为夙愿。个体的行为在此处可视为在最低生存限度内一种自下而上的、微小的歪曲与抵抗。在军部召集令抵达之前,小田切的评论与古典论《万叶的传统》亦展现出抵抗的可能限度。
二、召集令抵达前的战时表述:抵抗的限度
《万叶的传统》是小田切秀雄在大学毕业之际出版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历时共五版。③本文展开的考察是引自小田切全集的第(5)版。在(5)版中,只有「近代短歌史の光栄」、「左千夫·茂吉·御風—良寛をめぐって—」两篇历经五版还收录其中。收录于全集意味着小田切秀雄自身对于该文兼具有时代与史料价值的肯定姿态。以收录的《〈乱发〉论——近代短歌史的光荣——》为示例。关于这篇文章的撰述动机,按小田切秀雄的话来说,“偶尔发现到1901年初版的《乱发》(东京新诗社伊藤文友馆出版社,署名为“凤昌子”),对它呈现出一个迥异于现行本的、异质的短歌世界感到叹为观止。”小田切秀雄从初版的《乱发》歌集中摘取十六句,以第一句为示例:
那姑娘双十年华 插梳上黑发流动 发正浓 春正酣
小田切秀雄的评述如下,“插梳上黑发流动”“春正酣”,该句将“黑发”的个体形象与“双十年华”“春正酣”关联而作。黑发展现年轻女性的美,它将正青春的感受提升到更迂阔的世界。即黑发这一个体在展现其具象的美的其时,它也兼具这样的效能:把我们读者带入到超越个体的普遍世界。(与谢野晶子)大胆肯定青春之美,使用赞美修辞“发浓/春酣”结句。在“插梳上流动的”“黑发”的提示下,与其说是赞美,莫如感受到夸示、炫耀的精神。
这种夸示、炫耀的背后,恰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强烈的肯定个体(人)的情感。④
小田切秀雄其后择取的短歌也均是围绕“个体情感的肯定”展开。已有诸多研究提及《乱发》所具有丰富的热情与强烈的官能色彩在明治时期对整个日本文坛及其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震撼力。身为读者的小田切秀雄用“夸示、炫耀”一词来描述与谢野晶子的和歌世界,论述作为素材的“黑发”意象(鲜明的形象)、“黑发”背后作者自身的情感(内在的冲动)以及由此给予读者的冲击性感受(感动)。反向来说,这三者的融合给予读者小田切秀雄的冲击感是其在当下的语境中渴慕而不得的事物。他借由《近代短歌史的光荣》去追逐“传统”,反复生产“肯定个体”的言说。认为与谢野晶子时代,《万叶集》时代,“(个体拥有)强烈的存在感,古人对感觉与思想、观念与实际生活、思想与行动并无分裂感。” ⑤这种看法的准确性暂可商榷,但它指向的是小田切秀雄对于当下状况的批判与反思。 三、“逃”或“不逃”:战时体制的统治逻辑
在《文学的谛观与传统》一文中,小田切直指当下的状况与其处于该状况的自我困境。
当现实与自身之间生出自身无法解决、处理的裂缝、(中略)个体积极的介入被当作为无意义之举而遭到抛弃时,个体只得沦为旁观者。我们无法从旁观者那里捕捉到更多真实。全因他们已然不处于现实之中,现实不过是在他们的外部。⑥
小田切用拗口难解的语言陈述自己身陷囹圄的困境,该表述透露出一种对战时体制的现状无可奈何以至于被随波逐流的复杂心情:“个体只得沦为旁观者”(《文学的谛观与传统》)、“时代与个人发生错位”(《间隙的克服》1942)。但实际上,小田切并非无路可退。1942年(小田切暂逃避“征兵检查”的次年),身在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执鞭、小田切秀雄的老师、日本近代文学研究成立期的奠基者片冈良一给他来信告知北京大学有富余教职,力邀前去。小田切秀雄思忖良久,最终未去。这里需注意到的事实是,《万叶的传统》在其刊发的前三天正值日美开战。小田切在其全集的《自笔年谱》中驳斥:
原本为中日战争的侵略本质感到介意的、多数的知识分子·文学者开始横行这些言谈——因为与英美之战乃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所谓对等战役。就此务必毫无后悔地协作于日本政府的战争政策。
直言之,中途岛海战的发生在认知层面扭转、置换了日本知识人对这场不义的战争、战局的态度。小田切痛斥“多数知识分子开始横行言谈”这一怪象,即“多数知识分子”改变对战争性质的观念认知:从不正义的侵略战争变为对抗英美帝国的守卫故土之战。此种观念认知透露出这样一种心理:选择性信息汲取与加工在现实决策层表现为对极端国家主义政权保持胁从。且这种胁从绝非战时体制统治逻辑的终点,毋宁说为起点。“不逃”的结局何如?1944年4月,小田切秀雄與“世田谷”(学习小组)三人组其他成员佐佐木基一、荒正人被特高课的警察以违法治安维持法给检举并拘留。后分别被疏散至东京以外的乡下。特高警察让小田切秀雄伏法的理由有二:《万叶的传统》中标注红色的部分显示出小田切秀雄为马克思主义者;而这种理论的实践“组织”正是“世田谷”三人组。在拘留所中,小田切秀雄饱尝了屈辱的味道。监狱中的每日餐食是带有惩罚性质的配给。这些经历表明个体在被疏散至乡下所能生存的限度。可以说,“逃”或“不逃”,在日本战时体制的统治逻辑链面前是没有真正的可选项的。而这些战争体验内在于小田切秀雄,构成其战后经验的实感。
四、结语
本文把战争期间小田切秀雄逃避“征兵检查”、不逃避“日本”这一战争体验为考察的切入点,结合其古典文论,考察辨析个体在遭遇与时代错位的问题中所呈现出纠葛、分裂的精神状态。由此反向诉诸外部环境。尤其是伴随日美开战、战局发生置换,小田切批判原本不义的战争被偷天换日为“故土守卫”战之荒谬。我们可知,个体行为在日本战时体制之下的政治逻辑:天罗地网式战时体制导致个体的行为认知发生置换,继而引发“世界观颠倒”。世界观被颠倒之后,“平庸的恶”与制度之恶之间漩涡式流动构成了日本战时体制下最为荒唐的世界。
注释:
①吉田裕:《日本の軍隊——兵士たちの近代史——》,岩波新書2002年版,第23頁。
②小田切秀雄:《小田切秀雄全集16》,勉誠出版2000年版,第204-205頁。
③分别是1941年光书房出版社;1946年丹波书林出版社;1950年汤川弘文社;1968年讲谈社(名著系列);1988年讲谈社(学术文库)。
④⑤⑥小田切秀雄:《小田切秀雄全集1》,勉誠出版2000年版,第135頁,第11頁,第270頁。
参考文献:
[1]川西政明.昭和文学史中巻[M].講談社,2001.
[2]久野収ほか.戦後日本の思想[M].岩波書店,1995.
[3]与谢野晶子.乱发:与谢野晶子短歌230[M].尤海燕译.雅众文化,2020.
作者简介:
汪徐莹,女,汉族,温州医科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