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 ” 或 “ 不逃 ” : 小田切秀雄的战争体验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tio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在战争时期逃避“征兵检查”这一战争体验为考察线索,结合小田切秀雄在战前-战时的文学批评、言行与社会活动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剖析学生时代的小田切秀雄历经“征兵检查”后体味到逼仄的生存空间,《万叶的传统》中所传达出外部环境之于内部感受性的压制,以及被疏散至乡下,并借此生发出纠葛、复杂的心态。这一战争体验因具有批判非合理性精神主义倾向而呈现为小田切秀雄的战争认识及反思。
  【关键词】 战争体验;“征兵检查”;《万叶的传统》;小田切秀雄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4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胁从性书写与集体记忆——十四年战争间日本文化人的‘战场体验’”(项目编号:2018N113)的研究成果。
  1873年,新实施的征兵制度让日本国民以臣民的身份来承担天皇军队的职责这一行为义务化了。到了日美开战前夕,达到服兵役最高年龄24岁的大学文科生被要求出征,以解决兵源短缺的焦渴。为此,通过“征兵检查”不合格的方式来拒绝服兵役成为虽危险却切实可行之法。彼时,刚从法政大学毕业的小田切秀雄正思忖如何绕开“征兵检查”。事实上,小田切在毕业次年还有一条他未选择的路:赴中国北京担任教职。本文以小田切秀雄的战争体验为个案,意图思考以下问题:在看似可“逃”避兵役、或“不逃”避故土日本的可选项中,个体的战争体验如何内在于时局,日本总体战情形下,这种个体抉择在极端国家主义政权面前是否获有真正的选项?
  一、小田切秀雄“逃兵”的体验:“征兵检查”的问题
  近代以降,身体成为权力凝视、影响乃至实施的对象是自福柯以来常会被涉及的视角。在日本,国家(某种意义上的权力)对个人的身体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始于19世纪后半期。“征兵制度”将此过程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并规律化。按吉田裕所察,近代征兵制起着“将普通农民培养成士兵,使其身体规律化” ①的效用。而这其中的重要环节即是“征兵检查”。以身体检查为中心,围绕身高、胸围、体重、视力、听力、鼻腔、口腔、咽喉、阴部肛门、脚型、上下肢关节等方面,日本军队的“征兵检查”是面向军部通过收集事关身体各项数据,以形成标准、顺从的身体。反过来说,通过合法、或非合法的手段逃避“征兵检查”,或被直观理解为拒绝为日本帝国服务。1941年1月,在距小田切秀雄大学毕业的前半年,他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逃避“征兵检查”的计划。如其自述:
  (征兵检查)一旦遭遇检查“合格”的窘境,(1941)年底就得成为新兵、正规兵。(略)我从1月1日開始减食。开始是一个月一日三餐,次月一日两餐,再次月一日一餐。一直持续到六月。(略)6月23日检查结果是第二乙。(略)只要没来召集令,就不用去参军。我的召集令后来是1943年3月来的。那时候,应该要派出去外国,如若如此,应没有生还希望。佐佐木基一、中村真一郎都因身体检查不合格而免于征兵。我们羡慕不已。②
  1983年伊始,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如此回味自己逃避“征兵检查”的经历。“征兵检查”的结果是根据个人的身体数据、语言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进行分类,为甲种、乙种、丙种、丁种、戊种五类。其中,评定结果为甲种与乙种者则首要地成为兵役的对象。青木袈裟美编著的《征兵检查研究录》对此已作翔实阐述。小田切的表述中充斥着真实又复杂的心境:“检查合格”这种“遭遇”一旦获有,就是将自己陷入困境。在召集令抵达之前的“不安”,以及对他人(佐佐木、中村)等人的身体不合格竟生出“羡慕”的心情。不合格的身体原本绝非益事,而战时体制下的“征兵检查”指向的是海外战场的不义之战、且是“无生还希望”的徒劳。这种不义的战争给予个体的应激性对峙认知为:将合格的身体变为不合格是为夙愿。个体的行为在此处可视为在最低生存限度内一种自下而上的、微小的歪曲与抵抗。在军部召集令抵达之前,小田切的评论与古典论《万叶的传统》亦展现出抵抗的可能限度。
  二、召集令抵达前的战时表述:抵抗的限度
  《万叶的传统》是小田切秀雄在大学毕业之际出版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历时共五版。③本文展开的考察是引自小田切全集的第(5)版。在(5)版中,只有「近代短歌史の光栄」、「左千夫·茂吉·御風—良寛をめぐって—」两篇历经五版还收录其中。收录于全集意味着小田切秀雄自身对于该文兼具有时代与史料价值的肯定姿态。以收录的《〈乱发〉论——近代短歌史的光荣——》为示例。关于这篇文章的撰述动机,按小田切秀雄的话来说,“偶尔发现到1901年初版的《乱发》(东京新诗社伊藤文友馆出版社,署名为“凤昌子”),对它呈现出一个迥异于现行本的、异质的短歌世界感到叹为观止。”小田切秀雄从初版的《乱发》歌集中摘取十六句,以第一句为示例:
  那姑娘双十年华 插梳上黑发流动  发正浓 春正酣
  小田切秀雄的评述如下,“插梳上黑发流动”“春正酣”,该句将“黑发”的个体形象与“双十年华”“春正酣”关联而作。黑发展现年轻女性的美,它将正青春的感受提升到更迂阔的世界。即黑发这一个体在展现其具象的美的其时,它也兼具这样的效能:把我们读者带入到超越个体的普遍世界。(与谢野晶子)大胆肯定青春之美,使用赞美修辞“发浓/春酣”结句。在“插梳上流动的”“黑发”的提示下,与其说是赞美,莫如感受到夸示、炫耀的精神。
  这种夸示、炫耀的背后,恰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强烈的肯定个体(人)的情感。④
  小田切秀雄其后择取的短歌也均是围绕“个体情感的肯定”展开。已有诸多研究提及《乱发》所具有丰富的热情与强烈的官能色彩在明治时期对整个日本文坛及其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震撼力。身为读者的小田切秀雄用“夸示、炫耀”一词来描述与谢野晶子的和歌世界,论述作为素材的“黑发”意象(鲜明的形象)、“黑发”背后作者自身的情感(内在的冲动)以及由此给予读者的冲击性感受(感动)。反向来说,这三者的融合给予读者小田切秀雄的冲击感是其在当下的语境中渴慕而不得的事物。他借由《近代短歌史的光荣》去追逐“传统”,反复生产“肯定个体”的言说。认为与谢野晶子时代,《万叶集》时代,“(个体拥有)强烈的存在感,古人对感觉与思想、观念与实际生活、思想与行动并无分裂感。” ⑤这种看法的准确性暂可商榷,但它指向的是小田切秀雄对于当下状况的批判与反思。   三、“逃”或“不逃”:战时体制的统治逻辑
  在《文学的谛观与传统》一文中,小田切直指当下的状况与其处于该状况的自我困境。
  当现实与自身之间生出自身无法解决、处理的裂缝、(中略)个体积极的介入被当作为无意义之举而遭到抛弃时,个体只得沦为旁观者。我们无法从旁观者那里捕捉到更多真实。全因他们已然不处于现实之中,现实不过是在他们的外部。⑥
  小田切用拗口难解的语言陈述自己身陷囹圄的困境,该表述透露出一种对战时体制的现状无可奈何以至于被随波逐流的复杂心情:“个体只得沦为旁观者”(《文学的谛观与传统》)、“时代与个人发生错位”(《间隙的克服》1942)。但实际上,小田切并非无路可退。1942年(小田切暂逃避“征兵检查”的次年),身在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执鞭、小田切秀雄的老师、日本近代文学研究成立期的奠基者片冈良一给他来信告知北京大学有富余教职,力邀前去。小田切秀雄思忖良久,最终未去。这里需注意到的事实是,《万叶的传统》在其刊发的前三天正值日美开战。小田切在其全集的《自笔年谱》中驳斥:
  原本为中日战争的侵略本质感到介意的、多数的知识分子·文学者开始横行这些言谈——因为与英美之战乃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所谓对等战役。就此务必毫无后悔地协作于日本政府的战争政策。
  直言之,中途岛海战的发生在认知层面扭转、置换了日本知识人对这场不义的战争、战局的态度。小田切痛斥“多数知识分子开始横行言谈”这一怪象,即“多数知识分子”改变对战争性质的观念认知:从不正义的侵略战争变为对抗英美帝国的守卫故土之战。此种观念认知透露出这样一种心理:选择性信息汲取与加工在现实决策层表现为对极端国家主义政权保持胁从。且这种胁从绝非战时体制统治逻辑的终点,毋宁说为起点。“不逃”的结局何如?1944年4月,小田切秀雄與“世田谷”(学习小组)三人组其他成员佐佐木基一、荒正人被特高课的警察以违法治安维持法给检举并拘留。后分别被疏散至东京以外的乡下。特高警察让小田切秀雄伏法的理由有二:《万叶的传统》中标注红色的部分显示出小田切秀雄为马克思主义者;而这种理论的实践“组织”正是“世田谷”三人组。在拘留所中,小田切秀雄饱尝了屈辱的味道。监狱中的每日餐食是带有惩罚性质的配给。这些经历表明个体在被疏散至乡下所能生存的限度。可以说,“逃”或“不逃”,在日本战时体制的统治逻辑链面前是没有真正的可选项的。而这些战争体验内在于小田切秀雄,构成其战后经验的实感。
  四、结语
  本文把战争期间小田切秀雄逃避“征兵检查”、不逃避“日本”这一战争体验为考察的切入点,结合其古典文论,考察辨析个体在遭遇与时代错位的问题中所呈现出纠葛、分裂的精神状态。由此反向诉诸外部环境。尤其是伴随日美开战、战局发生置换,小田切批判原本不义的战争被偷天换日为“故土守卫”战之荒谬。我们可知,个体行为在日本战时体制之下的政治逻辑:天罗地网式战时体制导致个体的行为认知发生置换,继而引发“世界观颠倒”。世界观被颠倒之后,“平庸的恶”与制度之恶之间漩涡式流动构成了日本战时体制下最为荒唐的世界。
  注释:
  ①吉田裕:《日本の軍隊——兵士たちの近代史——》,岩波新書2002年版,第23頁。
  ②小田切秀雄:《小田切秀雄全集16》,勉誠出版2000年版,第204-205頁。
  ③分别是1941年光书房出版社;1946年丹波书林出版社;1950年汤川弘文社;1968年讲谈社(名著系列);1988年讲谈社(学术文库)。
  ④⑤⑥小田切秀雄:《小田切秀雄全集1》,勉誠出版2000年版,第135頁,第11頁,第270頁。
  参考文献:
  [1]川西政明.昭和文学史中巻[M].講談社,2001.
  [2]久野収ほか.戦後日本の思想[M].岩波書店,1995.
  [3]与谢野晶子.乱发:与谢野晶子短歌230[M].尤海燕译.雅众文化,2020.
  作者简介:
  汪徐莹,女,汉族,温州医科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等。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将通过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的比较,探讨女主人公崔莺莺在身份地位、性格精神和结局命运三个方面的形象转变,并从作品的内部和外部剖析形象转变的原因,发掘其中高扬的女性主体意识和焕发的市民精神。  【关键词】 《莺莺传》;《西厢记》;崔莺莺;形象转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25-02  中
期刊
【摘要】 蒲松龄借《聊斋志异》抒发心中的孤愤之情,记述花妖狐媚的故事,通过对欢笑连连又爱花如命的婴宁和粲然欢笑又顽皮爱闹的小翠的细腻刻画,艺术而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性的诚心歌颂和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批判。  【關键词】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小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17-02  王士祯有诗题曰:“
期刊
【摘要】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他与扬州的故事源远流长,任职扬州五年间,诗词和游记颇多,但因冶春和红桥而声名鹊起、蜚声文坛,其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清新平淡风格,与以往的凄清幽怨风格区别开来而备受推崇。更值得称颂的是,王士祯组织和领导的广陵词坛的一系列酬唱活动开启了清代填词之风,为清代词坛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也为清词的中兴铺设了道路。扬州本就是风景优美的沃土,王士祯在此处受到滋养,与此同时也为扬州诗词文
期刊
【摘要】 托马斯·克伦威尔作为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在历史记载和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以负面的形象出现。他被莎士比亚描述为一个小配角、一名粗鲁的弄臣;在电影中,他是迫害托马斯·莫尔的反派人物;在纪录片中,他是奸佞的小人物。总之,在英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克伦威尔的性格以“奸”和“狠”为底色。近些年来,以希拉里·曼特尔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克伦威尔的形象进行了“拨乱反正”。在文学作品《狼厅》中,克伦威尔呈现出
期刊
【摘要】 《妈勒访天边》是广西壮族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原生态的口头传说经过整理与汇编以书面形式走向千家万户,在新的传媒技术下又以各种新的形态不断涌现,散发出源源不断的魅力。以《妈勒访天边》为例的民间故事经历了现代性的“祛魅”又一次次回归大众的视野,不断地被重构与再生产,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不论根据其改编的舞剧还是动画短片,都实现了诗意审美与文化的双重回归,从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思考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书院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在古代书院办学过程中,虽然科举成为某些书院的教学内容,不可否认书院的人文追求才是最终目的。书院的兴起,就是为了追求儒家人文精神和独立的学术论辩机制而建立的,书院和儒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书院成为儒学研究、交流的基地,促进了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于是,儒家文化建立在文士对人文学术的探索上,表现出私学教育特立独行的特点,并且在科
期刊
【摘要】 建安之初,“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曹丕与曹植也多有此类诗作。时移世易,子建之诗着凄婉之调,子桓之诗则增悲凉之气。艺术特征上,二人之诗都具有抒情性与现实关怀,模拟乐府并突破创新。他们的诗歌也各具特色:曹丕抒情,婉约细腻,多以女子口吻代人言情,曹植抒情,笔力遒劲,或豪情万丈,或不平而鸣;丕诗简明流畅,植诗辞采华茂;丕诗形式多样,植诗句势非常。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善是什么?这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重点,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谓善”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孟子以“人无有不善”人性论为基础,在回答“性”“命”之分时提出“可欲之谓善”,不断扩充“可欲”的内容,即“四心”“四德”“四端”,并且认为可通过向善、为善、致善方式不断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善。明晰“可欲之谓善”内在含义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孟子性善论和性命论,还有助于为当代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 秦方博士的《女界之兴起》是近年来首部关于晚清天津女学的研究著作。该书从妇女史、城市史等角度切入,综合运用概念史、图像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及专题式的叙述方式,对晚清天津女学及女性新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另外,在国族等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下,作者运用充足多样的报刊资料,完成了对“女界”一词的概念辨析和意义阐释,揭示出此时期新女性形象既文明又保守的摇摆特征。该书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妇女史、教育史的研
期刊
【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地区文化底蕴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胶东剪纸孕育于胶东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将其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胶东剪纸的艺术特点梳理分析,及其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价值,探讨了胶东剪纸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实施路径,从而赋予乡村社区新的活力,以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胶东剪纸;乡村社区公共艺术;实施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