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草编艺术融入学前教育类课堂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草编艺术展现了五千年文明中最广大的劳动者的智慧,极大地满足了科技尚不发达时期,人们对于生活和审美的需求。就地取材于劳作的大自然,完美体现了艺术的实用与审美属性,经历史的创造和发展,以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浓厚的乡土特色和兼顾美感和实用的价值,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品物我合一的精神品质,与学前教育课程美育体系中儿童天真自然的精神相契合,在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方面,传统草编的融入对于教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今后的职业发展的影响也是较为深远的。因此当前,学前教育课程美育方面的教学,应该明确学生的能力和精神相结合培养的重要性,传统草编艺术的融入,对于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改善教学方法,乃至对于学前教育课程中美育体系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推动意义。
  关 键 词: 传统草编艺术;学前教育;课堂
  一、传统草编融入学前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艺术的起源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如劳动起源、游戏起源、模仿起源等各种假设性的学说,无论是哪种起源学说的假设,被多数研究者所认同的,就是人类出现之初就伴随着艺术。因此,工具的发明和运用就是人类智能进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证明。纵观历史,草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被运用,人类用天然柔韧的植物进行编织,满足了生活的需求,编织带来的花纹,逐渐被延伸至用来满足审美的需求。草编是人类发展史上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产物,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草编制品仍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于自然之物的审美需求是“天然”形成于基因中的,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价值的重要性——文化的传承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冲击下,我国传统草编工艺的流失已是既定的事实。“每一分钟,我们都会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优秀遗产消失,它们消失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这句话体现了学者对传统工艺文化消逝的无奈。值得我们传承的传统草编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不利局面,传统的草编艺术行业也不断出现艺人改行、技艺失传、品种消失的局面。草编艺术不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也是传统审美形式的美好体现,其浓郁的自然之美和巧妙的制作工艺最易使人产生审美精神上的认同和归属感,符合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核心价值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草编艺术,学前教育美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就是通过引导儿童运用律动、造型、色彩、线条等手段,通过互动来达到文化的传递和传承,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应当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二)个体价值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
  传递文化是教育的天职,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教师的专业,因此面临着文化双重传递,学前教育的价值就体现为满足社会或者说是国家、集体的需要及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主要是表现在文化的传承,观念的传递,然而学前课程的价值不只是在传递文化,最核心的是发展儿童健康积极的精神世界、人格和体魄,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草编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工艺,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与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密切相关[1]。不仅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方式,还有着符合儿童审美的特点,容易被儿童所接受的编织形象。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身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应该具有此类的教学理念,因此草编融入校园的课堂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直接地了解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激发未来的幼儿教师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创新是传承的必经之路。
  二、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现状
  现阶段,学前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体系不够丰富。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经过系统教育后,让学生能有专业的知识,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推动儿童的情感、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單一,不够丰富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过于传统基础,各学校在实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选择,但并没有过多的整改和处理,这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叠和交汇,过于重复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轻视课程的学习,并且内容多为低水平的重复,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大多沿袭了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技法,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重复化和学生学习效率低甚至学习兴趣并不高的问题。
  课程内容是老师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不发展创新就会影响教学的进行和学生学习的效率。现在大部分课程内容还存在一些过于老套的知识内容,包含了过多基础绘画课程的知识,但是幼教的专业美术课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老师。另外,相关教材无人更新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代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新颖性。
  (二)教师创新能力不足,拓展性较弱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大部分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创新教学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按照前人总结的老旧知识进行课程的讲解。目前学前专业的美术老师大部分是毕业于大学的美术专业。老师在校期间大部分接受的都是专业的美术技法训练,所以导致在学前美术教学中会更加侧重美术技能的学习,缺少对学前教育方面的认知。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就没有办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追上时代的要求,尽快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传统草编艺术并不复杂,只要老师能够下功夫提升自身的这项技能,就可以为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那样学前美术课程就不再是单调的绘画技巧课,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的知识也可以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从而达到幼儿园教学的现实要求。
  三、传统草编艺术融入学前教育课堂的应用探究
  传统草编艺术的造型特点、制作工艺、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可以丰富学生的手工创作技能、拓展表现方式、提高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不仅对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有推动作用,还对构建民族性的艺术类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草编艺术的兴趣
  首先,教师在进行草编课程的教学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树立对草编艺术学习的信念和信心,激发学生对草编艺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重视草编学习对自身能力提高所占据的主要地位,使学生可以用正面的、向上的心态来学习草编艺术的课程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态度。伴随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幼儿教育水平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日益严苛的要求,幼儿园的老师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更要有十分出色的教学内容[2]。现阶段应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对于老师的更高要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重视草编艺术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对草编艺术课程学习的激情。
  (二)锻炼学生学习草编艺术的耐心
  草编艺术的课程中有些编织工艺和手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比较复杂的,学生在初次学习的时候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熟练地操作和记忆编织的手法,特别是对于从来没有学习过草编艺术编织的初学者来说,是相当有难度和挑战性的,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地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不要让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防止出现对草编艺术课程学习拥有消极的热情和态度。要善于观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编织问题和工具使用问题,及时地进行演示和辅导,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草编学习是需要不断练习、不断重复、不断调整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草编艺术课程的积极性。
  (三)循序渐进地讲解草编艺术
  草编艺术的学习是复杂多变的,老师在课程讲解的时候,必须以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展示,帮助学生熟悉草编所需要的原材料、工具等,让学生对草编的制作有整体上的掌握,在演示的过程中,应当对草编艺术的编织过程进行详细并且重复多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观察草编制作的流程步骤,掌握正确的编织方法和步骤顺序,同时还需要不断练习来掌握各种草编材料和编织工具的使用[3]。
  比如讲解草编蚂蚱的编制过程,就应当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耐心地向学生讲解并且展示每一个步骤是如何编织而成的,待学生练习熟练后,再继续演示接下来的一步,除了要耐心地跟学生们讲解步骤和演示编织手法,还需要留出充分的动手练习时间,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掌握并且巩固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在掌握了一定的草编基础技法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动手能力,形成高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草编艺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草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丰富成熟的制作流程和创作技法,将其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手工类课程中。在课程理念上,应该遵循创新原则,在了解和掌握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创新;在课程内容上,应该以示范操作为主,能够积极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儿童手工门类课程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儿童手工技能和传统草编工艺的相互融合、推陈出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全方面素质的幼儿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传统草编作为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仅能够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还起到了文化传递的作用。传统草编融入到学前教育手工课程中,是对传统草编文化的提炼概括与运用,是对传统草编艺术文化启蒙作用的学习与创新,是运用传统草編文化对古为今用这一词汇的最好诠释。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传统草编艺术融入学前教育类课堂的应用研究》,立项编号:ZY20201210。
  参考文献:
  [1]张燕.幼师手工教学之我见[J].学前教育研究.2005(09).
  [2]粱玉英.有关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原则的分析[J].网友世界.2013(09).
  [3]田农辰.浅谈融入情感教育的美术课堂[J].才智.2016(25):201-211.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鸟虫书的作者应该是官府手工业中由工师领导的有文化、会书法兼善工艺制作且训练有素、技艺娴熟的工匠,并且这种工匠的技艺是可以通过家族内部世代继承的.本文着重对
摘 要: 装裱修复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美化及修复书画、碑帖和公文文档的技术,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国的装裱修复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及造纸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历史悠久,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揭裱、修补、染色等都有文字记载。明代的周嘉胄著有《
摘 要: 玻璃灯工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玻璃灯工工艺这一优秀传统技术正逐渐地被人遗忘。本文主要分析了玻璃灯工工艺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希望可以让玻璃灯工工艺在当前的时代下依旧发展和应用,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到这一传统技术工艺,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  关 键 词: 玻璃灯工;当代工艺;首饰;应用  
对于书法作品文辞与笔墨之美的追求,使中国书法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正是这种『道技相生』的追求才能使书法迥然独秀.现代语境下书法的发展,将文辞与书写的分离,在某种程度
摘 要: 当数据作为抽象的材料介入实质的手工制品设计,数据的物质性与思想性被唤醒,于数据来说,这是一次从可视化到物理化的新认知;于手工制品来说,成为数据的传达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延展了人与制品的关系。文章结合案例阐述了数据以手工制品所呈现的美的特征,对比计算手工工艺对于数据的特性。结果表明,触觉与空间感知是数据在手工制品中的明显特征;情感化及叙事性是数据的话语表达。而手工制品工艺的特殊性与产出的
摘 要: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魏晋的兴起、隋唐的成熟、宋元的辉煌、明清的延续等一系列漫长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绘画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坛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逐渐活跃起来,西方现代绘画观念也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背景下,山水画的发展充满了多种可能性,85美术新潮等运动的出现给中国画带来了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改变,艺术家们在反思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山水画,并在画坛
摘 要: 本文以具有闽南典型意义的鳌园石雕为例,对鳌园石雕群设计中的构思以及文化融合进行阐述。作为闽南石雕代表,鳌园石雕以其精美的造型、新颖的题材、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布局经营等,反映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鳌园石雕群设计的现代性审美取向、启发民智的教育意义、时代价值观念的演进。  关 键 词: 鳌园;石雕群设计;文化融合;时代价值观  闽南地区花岗岩资源丰富,石雕历史悠久,追溯到唐宋时期直至
摘 要: 中国各地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受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染材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蓝、黑两色为主的低调雅致的服饰色彩文化,服饰的色彩、图案、材质等元素上都凝结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壮族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审美习惯。将含有壮族特色的服饰文化运用到现代图案设计中,有利于丰富现代图案的民族文化内涵,增加图案的艺术美感,同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关 键 词
当今书法创作的审美追求和风格倾向可以概括为『尚势』.『尚势』书风,特别重视行笔的快捷以及线质的张力,作品幅面注重轻重疏密的显著对比,有无相生,高下相倾,营造强烈的势差
青铜器象征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宝鸡作为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它拥有着中国青铜文明的全盛期,青铜文化也是最丰富的,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古代文明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本文主要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