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 智者无言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iy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习击剑的人学习非常勤奋,练习十分刻苦,剑术长进很快。一天,他问教练:“如果我照这样的速度练下去,需要多少年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击剑手?”教练告诉他:“需要10年!”他想了想,又问教练:“如果我每天花费像现在这样两倍的时间练剑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击剑手?”教练笑了笑答道:“需要20年!”他一脸的诧异,追问道:“那如果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把剩余的时间都用在学剑、练剑上,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击剑手呢?”教练迟疑了一下,坚定地说:“那你一辈子也练不成!”学剑者诧异地问:“为什么我每天花费的时间越长,反而成功得越慢呢?”教练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的学剑、练剑是一种最佳的、最科学的状态。如果你每天只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剑、练剑上,只重视最后的结果,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练习情况,不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练习有所领悟,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只能是事倍功半啊!”
  因为工作的缘故,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教育工作,觉得教育的真谛或许深在其中,一线的学科教育即在于一种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以慢致快,以静致远的良好方法与状态,在一种慢慢的教育教学熏染中,成就着我们的教育。
  如今的一线教师时常感到心急,恨不得自己的想法能够立竿见影地体现在教学上。这种急迫的心态在具体行为中的反映,就是一种冲动的情绪。一线教师常常按捺不住性子,一遇上不如意的生“绪”,就难以生情——埋怨学生;一遇上不称心的生“事”就难免生事——指责学生。教学中,教师不问一问学生是否愿意就决定取舍;让教学按自己的既定目标去教学,而不顾学生的感受;教师不等一等学生的表达就评定是非,让教学按自己的内定标准来评价。教师这些冲动的教育行为,使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没有灵气、没有生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流水性的非线性过程,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善待一个儿童的成长,去相信一个儿童有向好的希望。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他需要教师能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给予有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乐观的态度。这种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式的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财富,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教育本来就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种慢的艺术。儿童的认知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缓慢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从某种角度来看,教育之路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冲刺,前100米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全程的优秀者。在这遥远的教育征途上,需教育工作者为真正有耐力的人而苦苦等待:不因学生的一时之“慢”而数落他,不因学生的一时之“失”而抛弃他,因为这只是一时,我们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们是可以培养的。
  有人说,要“磨”住生活,要“磨”住教育,这需要教师既要“磨”得住寂寞的光阴,静静地磨炼自己的内功,也要“磨”得住漫长的时光。静静地等待学生的希望。有时候教师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常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而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呵护和服务儿童的成长呢?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阳光下的沙滩上,我们的学生正如一颗颗的鹅卵石,它们的成长不是简单的槌击就可以“修炼”出来的,而应是如水一般载歌载舞,以柔和的慢教育之力熏陶出来的。每当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急躁时,或许聪明的我们应该多一些柔和似水的智慧、多一些慢慢热的情绪、多一些静水流深的心情,相信教育的流水在慢慢的流淌中,必将流出应有的深度与广度。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简易密度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体现了密度计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不断地在生产生活的需求中改进,不断地在改进中精细化。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简易密度计  一、研究背景  制作简易的密度计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2012年新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改革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论在动手实践方面还是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瞬息万变,有精彩纷呈的亮丽风景线,更有许多始料未及的意外发生。特别在孩子们的思维陷入一片混沌,课堂上突现窒息般的沉寂时,执教者该如何从容对待呢?    信息源提取失败时,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提起某事时,虽心里明白却不能准确地记起。这就是心理学上常提到的“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即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现代教师发展的困境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主义的扩张,在工具理性盛行的背景下,教师发展封闭于科学世界,一切变得过于被动、机械和有章法。  1.传统的教师教育体制使教师发展趋于片面化  传统的教师教育是定向型与封闭型的。特设专门的教育机构,工业化模式般的教育体系,统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批量性地“生产”合规格的教师群体。这种教育方式的显著优势是计划性强,培养方向明确,在
2005年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回过头看,不只是一路的忙碌,还有一些东西值得回味。一年来,我用心追逐着我的教育梦想——实现文化管理,打造班级生态文化群。时至今日,略有所成,并常以此自慰,即使辛苦些。也来了勇气,用些许文字记录下一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先哲云:“我思故我在”,我仅以自己的方式来怀想过去的日子。     有效听课——理想课堂的催生剂    衡量理想的课堂,应该有许多纬度。但我坚信,理想的课堂
这是一个美丽的高中校园,到处是一片读书学习的动人风景,男孩女孩们过着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  某班有一个漂亮的女生A,清秀的面庞,修长的身材,一头飘逸的黑发。她时常整理自己的衣装,打理自己的秀发,像一只梳理羽毛的丹顶鹤。爱美的她稍有机会就脱下校服,展示藏在里面的漂亮衣服。小A的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中上游位置,按照这个学校的教学成绩,上个本科大学是比较有把握的,加之她擅长表演,常给大家模仿一些歌星的歌曲
案例一  这是我两年前上的一节音乐课,课题是《影视音乐》。我先由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导入课  题,接着,给学生讲解影视音乐的概念,然后按照教材内容顺序,依次让学生欣赏影视音乐片段,边欣赏边总结,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唱影视歌曲。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住了重点,课中我也设计了一些活动,如演唱影视歌曲,但不知怎么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始终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讲到最后,我自己也觉得没劲! 
一、一个亟待纠正的长期存在的误解    在关于“基础与创新”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_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和能力很强。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倒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某种“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严格的“专业训练”,可持续的、规模性创新是不可能的(偶尔的“创新”倒有可能)。没有基础的
前一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局明确规定,禁止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和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出版。但是,现在看来,这类小说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相反还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来学生喜欢阅读恐怖小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兴趣趋向问题,它正折射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某些病态。    一    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最近喜欢读一些惊悚的恐怖书,刚开始他还不在意,可是最近却发现孩子对恐怖书
事例一:  一次测验后,教数学的孙老师发现原本优秀的辛雨成绩下降了许多,就在课堂上说:“有的同学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上课的时候还做其他作业。” 辛雨没考好,心情不好,听孙老师这么一说,就没好气地顶了一句:“谁骄傲自大了?”孙老师听了非常生气,说:“辛雨,站起来,你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吧?”辛雨不站,说:“我的事情不要你管。”孙老师说:“辛雨,你这是什么态度?”辛雨说:“我就这态度,怎么了?”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中新的、特别是突发的情境,迅速地进行判断并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学机智主要表现为幽默形象的表达能力、冷静理智的自制能力、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高超的解惑能力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恰到好处地解决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不仅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智慧中体验到了教师的至诚关爱,同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和做事。所以,教学机智是增进师生情感的推动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