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股市就要涨

来源 :现代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者的财富从哪里来?
  
  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是:来自所投资的公司,来自价值型公司的现金流分红,来自成长型企业每股价值的增长。但在目前中国的股市,这个答案显然荒谬。上市公司融资欲壑难填,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都要向股市伸手,而分红大都进了大股东的腰包,资本市场成了为大股东创造财富的地方,而非相反。
  股市的财富跑到哪儿去了——当然是跑到上市公司大股东那里去了。如果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创造了价值,那么市场就是多赢的,如果上市公司没有创造价值或毁灭价值,市场必然是零和或负和的。所不同的是,中国上市公司毁灭价值的方式很特别,除了让业绩下降外,他们还可以通过不断融资,在增加非流通股股东的价值的同时毁灭流通股股东的价值不仅差公司可以毁灭价值,好的公司更能够毁灭价值,因为好的公司可以不断融资『
  一位伟人讲过:“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做坏事。”“股权割裂,一股独大”这个坏制度的存在股市就是上市公司毁灭(流通)股东价值的根源。坏制度重重地打击了中国第一批理性投资者。高举“价值投资”大旗的基金开始发现这个词汇的涵义越来越可疑,用手投票也不行,用脚投票亦不敢,投资者对制度缺陷的认识伴随着希望的一次次幻灭而变得深刻与痛切。大小股东利益不一致,指望受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为小股东创造价值无异于与虎谋皮。
  
  经济增长助涨股市还是助跌股市
  
  记得,在2002年的下半年,中国经济从长期的通缩中走出来,几个行业开始复苏,然后形成通涨初期的市场特征。我知道“中国经济新的周期到了”。我在买入钢铁股票的同时,我在祈祷“经济复苏不要到来得这么快”。在我的理论字典中“中国经济旦复苏,股市的冬天就到了”,虽然这个说法让经济理论家们尤其不能接受。
  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有两点(1)中国股市1996—2001年大牛市的依据是什么? (2)1996—2001牛市是否存在一个经济增长的大背景的依托?
  以上两个问题,解释起来都是悲观的。我们的那个让世界惊诧的牛市,没有经济增长的依托。从1996年起步,上市公司的业绩从个体,扩散到行业,形成经济整体的大萧条。虽然1997年的报纸就在讲“软着陆”,但是,开工不足,失业巨大,大面积的行业亏损,一直持续到2002年的中旬。银行利率在不停下降,还是没有投资的冲动。
  那个牛市最大的根据就是“中国的股份制需要这个牛市”。一个没有基础的,不可解释的牛市为什么存在并持续了6年?我以下的解释,我以为是唯一的解释 中国经济的大萧条堵塞了资本的增值途径。在1996—2001年之间,我们很难为中国大量的民间资本指出一条“安全的、稳定的实现利润的方式”。当证券的赢利效应出来以后,资本终于找到了突破方向,一轮“牛市”产生了。这就是中国证券的“最基本的基础”。
  当2002年经济复苏即将来临的时候,资本在能找到新的途径的时候,证券的魅力就将下降。当传统行业能带来20%稳定收益的时候,资本就会从股市加速逃亡。今年的钢铁在建项目新增了2000个,这只是一个开头。
  我看到的基本面是39个大的行业,有37个在复苏。资本在说“如果我们不能通过买钢铁股票实现收益,那我们就去建设一个钢厂自己挣钱”。幸好资本有选择的权利。
其他文献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谈的”技术壁垒”是指技术性贸易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 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关税逐渐降低,进出口数量配额、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等非关税措施日益降低门槛。相反,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问题目逐浙突出,影响到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期刊
建造世界第--拱  站白在即将竣工的卢浦大桥上,俯瞰两岸高楼鳞次栉比,脚下激流滚滚,中国中福实业有限公司总裁白晓江心潮澎湃。韩正市长的握手,让这位卢浦大桥建设的总牵头人感到了千钧重担:一定要高质量高速度建好世界第一拱桥。
期刊
民营经济自1 97R年在我国重新开始发展后,经历了初级阶段(个体户)和中级阶段,在完成了资金的初始积累后,在2003年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面对入世已经二年的中国,面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国,如何进行第二次创业,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实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
期刊
新时期,经济竞争逐渐演变为以技术和人才为主的竞争。如何制定并实施好技术创新战略,是全面实现十六大确立的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战略方针的最关键的一大课题。笔者结合江苏省海门市的实践,就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问题作一探讨。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自始至终贯穿着创新的精神。20年来,非公经济完成了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转变,并获得法律地位,完全得益于党的理论的不断创新。
期刊
吾辈年近天命,尚未出过国门。近日有事去广西,见便顺道东兴市出境,赴越南名胜“下龙湾”一游。虽然出境时间不足二天,由于首次的缘故,未免好奇倍增,大有小时候随姥姥第一次游上海城隍庙的激动之感。  上午9点,我与同行共10人,作为当日第一批出境游客,仅用?0分钟时间,就办完了出境手续。
期刊
从数字看作用    在谈到非公经济对解决上海就业问题的贡献时,任文燕说,随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和十六大“两个毫不动摇”的精神落实,非公经济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新高潮。至2003年9月,上海私营企业已经达到283528户。2002年私企实现产值和营业额3016.2亿元,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597亿元,占全市GDP的111%。上交税收达167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56%。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私
期刊
杨浦区是传统的老工业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下岗职工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协保、特困认定等渠道分流进入地区,形成一大批困难就业群体。目前,在杨浦区社会劳动力总人数14.12万人中,登记失业人员共有2.73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区工商联积极参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并作为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和工作任务,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再就业工作,主要做法是
期刊
当选为今年“上海个大杰出青年”后,媒体对林凯文的简短介绍是:来沪创业取得不凡成就的新上海人。这是对林凯文这许多年来事业奋斗的精炼概括。  “温州打基础,发展在上海。”林凯文自己这样总结。20世纪90年代初,凯泉泵业集团在温州永嘉起步,林凯文从销售员成长为民营企业老总,一路走来,伴随着成功与曲折。1995年凯泉移师上海,借助上海的人才、地域和政策优势,通过实施网络扩张,不断规范管理,实现了企业的跨越
期刊
沟通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如果信息没有被传递到所在单位的每一位员工,或者员工没有正确地理解管理者的意图,沟通就出现了障碍。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一、让员工对沟通行为及时做出反馈    沟通的最大障碍在于员工误解或者对管理者的意图理解得不准确。为了减少这种问题的发生,管理者可以让员工对管理者的意图作出反馈。比如,当你向员工布置了一项任务之后,你可以接着向员工询问:“你明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