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字正腔圆”是我国传统戏曲对创腔、润腔的审美要求,现已成为当代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本文对“字正腔圆”与歌唱的互动关系等做以剖析,以引导对“字正腔圆” 的真正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字正 腔圆 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识码:A
“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歌唱艺术对歌唱语言的审美标准,它也是世界上不同风格、流派以及民族歌唱语言的审美原则。从歌唱语言的艺术性来讲,任何风格及唱法都要求有清晰的语言、动人的嗓音,才能达到准确地达意,感人地表情。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古今中外各种唱法就在于语言的不同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特色,比如享誉世界的“美声唱法”就有意大利、德奥、法国、俄罗斯等流派之分,这些流派在声音概念、审美习惯等要求上,都有相同和相通之处,但彼此之间也形成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流派的唱法特点有其不同的历史发展原因,更多的原因是在于语言特点的不同。
一 字正腔圆与传统声乐中的关系
我国传统戏曲和歌唱中高度重视咬字、吐字,能否清晰准确地表达唱词字音是对演员唱功的第一要求。在古典声乐论著中,凡涉及歌唱技术的篇章,无不将“字”的要义重重地书写一笔。明代昆曲改革家魏良辅在《曲律》中对歌唱提出三项美学标准:“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将吐字清晰列为“三绝”之首,他要求歌唱要对唱词字调的“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务得中正”,否则声音“虽具绕梁,终不足取”。书中谈到“听曲”(欣赏)的审美准则时又提出:要“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亦将“吐字”放在首要位置。
“字正腔圆”最早见于我国传统声乐理论《明心鉴》,其中的“曲百六要”,强调“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字正腔圆。”它说明了字是歌唱的基础,用歌声传情是歌唱的本质,力求在唱功上炉火纯青,才能达到字字清楚,声声婉转之境界。所谓“依字行腔,腔随字走,”就是创腔和演唱中根据什么字来产生什么声腔,润腔技巧随字的特点来决定;“字正腔圆”要求“字正”即准确、真切,“腔圆”即指行腔要华丽、流畅,有圆润之美。要求刚则有行腔的气势和力量,柔则是细腻而婉转,圆润有度,有浓郁的韵味美。
我国民族声乐是在民族语言上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字正腔圆,就必须研究我国语言形成的特点。我国歌唱语言是以汉语普通话作为标准语言,它是典型的“方块字”,每一个音节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在歌唱语言的咬字发音过程中声、韵、调三者缺一不可,必须要将“出字”、“行腔”、“归韵”诸环节都处理好才算完成了一个字。在歌曲的创作中也要求词作家力求做到韵、仄规范,曲作家处理音乐与歌词的字调关系时,也必须掌握字词的声、韵和语调规律,充分表现出该字音的音韵美,以表达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字正腔圆”成为歌曲创作和舞台歌唱表现必须遵循的法则。在民族声乐的作曲法则中特别强调“在歌曲的创腔中,一般均须依字行腔,即曲调的进行必须以字调的升降为依据。使两者协调一致,演唱才能字音正确,行腔圆满;否则,即会产生‘倒字飘音’。”所谓“倒字”,就是音乐旋律的音高与字调的高低升降相违。
传统民族声乐中要求字词的音韵美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而自然,四声韵律配搭合理,朗朗上口,韵尾能以意逢韵,以韵达意。由于我国歌唱语言在供人们发音和听声的语音音调上,既朗朗上口,又悦耳动听,其音节之分明,韵脚之应和,平仄之交错,有高低抑扬之美,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性,也为语音的情感要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民族声乐特别注重语言的表达,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技巧和方法,要求歌唱者要有良好的演唱功底和完善的语言技巧和修养。
二 字正与腔圆的辩证关系
“字正腔圆”本是我国戏曲中提出的术语,既是歌唱语言技术方法的一种规范要求,也是与歌唱审美与技术要求相融合、统一的概念。“字”与“腔”二者既相联又相通,我国的戏曲创腔中讲究“依字行腔”或“依字度腔”,指曲调的进行必须以字调的曲仄升降为依据,所谓“字为腔之质,腔为字之文”。戏曲创作和吐字中也讲究“字为主,腔为宾”二者互相作用,又互相制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同时也与“正”与“圆”互动互补,就字面而言,所谓“正”是指读音正,声调正,充分表现出该字的本音、本韵,表意准确等。而“圆”则是指旋律流畅,行腔圆满,腔圆声畅。吐字则要求:“腔由字生,以字归腔,字足腔才圆,腔圆音才甜。”强调“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歌唱中语音美应从属于歌词字音准确而清晰的表达,即字音清楚,送音有力,语义明确,字正、字真是吐字的基础。
“字正”就要首先做到字准、字纯、字真,字准即要求咬字和吐字对字音结构的各个音素和四声都要准确;字纯就是找准该元音的准确发音,音韵要纯正;字真就是对该字在作品中的表情意韵要能准确把握,才能准确表情达意。昆曲鼻祖魏良辅在《曲律》中讲:曲有两不杂:南曲不可杂北腔;北曲不可杂南字。曲有五难:开口难;出字难;过腔难;低难;转收入鼻音难。”“字清”即字真意切;“腔纯”就是要符合语言声韵的标准;“板正”即行腔中节奏韵律准确。
“腔圆”即指演唱者吐字行腔中做到声音的圆润和腔调的婉转,元音放音响亮、甜美圆润、音质饱满。腔圆是在字正的前提下,使声音流畅而完美,富有艺术感染力。我国传统戏曲或民歌手非常注意字调发音与度腔的音乐规律,传统声乐论著如燕南芝庵《唱论》、朱权《词林须知》、沈宠绶《度曲须知》中都对创腔字调处理与演唱中出字、放声、归韵以及行腔延续中的放、收、吞、吐、抑、扬、顿、挫技巧等,做了很详细的论述。“字正者,吐字清晰,发音准确也;腔圆者,行腔委婉圆润,合调也”。我国当代民族音乐学家董维松在《论润腔》中讲“‘腔圆’一般理解是要将声腔唱得‘圆润’,应该说这是对的,但我的理解还有字正也要靠‘腔’来‘圆’,使整个语言处理过程圆满。由此也使我国的戏曲和歌唱的唱法上产生如此多的行腔和拖腔,有如此丰富的润腔技巧的原因”。
字正腔圆是对歌唱艺术语言全面、完美的要求,字正是准确咬字的要求和技巧规范,腔圆则在于咬字运腔中要做到声音的通畅,润腔的自如,以及音区、音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转换流畅。它既是对歌曲一度创作的要求,也是对舞台演唱二度艺术表现的规范,更是对歌唱技巧全面的技术要求和完美艺术表现的标准。在歌唱实践中,有的人演唱中将每个字音都咬得很准,但听起来却是模糊一片,含混不清,出现字正而腔不圆的情况,致使语言缺乏音乐的美,枯燥无味,发声技巧得不到充分展现,情感也得不到完美表达;也常常出现腔圆字不正,致使语言语义不能清楚表达,有声而无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歌者不善于“过渡”,没有处理好字与字、字与句、字与情以及语言技巧与发声技巧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以构成清晰的字句、准确的表情。字正与腔圆在歌唱语言上前后虽无因果关系,但却互相关联,对歌唱的艺术表现意义重大,歌唱者若能做到“字正腔圆”,艺术歌唱才能真正达到字音字韵、准确清晰、声腔委婉、情真意切的完美境界。
三 字正腔圆与润腔技巧的关系
民族声乐的声腔创造包含了丰富的润腔技巧和创腔手段,首先得从歌曲的表情达意需要出发,在行腔的过程中要审字度腔,对行腔进行细致的揣摩、推敲,使词、曲高度的融合,能产生一种既优美、和谐,又新颖、微妙的行腔韵味。这种难以言表的韵味创造所产生的声音美感,是一般歌者难以表现出,而往往又是在乐谱上少有体现的,完全靠创腔者长期的实践积累,并对作品的深入体验以及他特有的润腔技巧的完美体现。
在民族声乐润腔技巧中,“字正”与“腔圆”二者间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同时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统一,即字正腔不一定圆,或腔圆而字不一定正。同时发声过程中字正有利于腔圆,腔圆也更有利于字的准确。在众多声乐作品中,可看到许多字与腔完美结合的佳作,充分体现了歌曲中的语言美与音乐美。但也有字正腔不够圆或腔圆字又不够正,字与腔存在一定不足或形成矛盾的佳作。有些歌曲的旋律发展和字调趋势明显相悖,但演唱中却能使人听明字词意思,依然能够声腔圆满。
民族声乐创作中要求充分顾及歌词的字调和音乐旋律的走向、字调与音高的关系以及该字与整个旋律的关系,也必须注意音乐表现的特殊性。传统民族声乐,特别是戏曲的创腔中较多是具有固定的曲牌,往往是依据曲牌的谱来填词,而不像现代歌曲创作是依据歌词来创作音乐旋律,为了使新词能适应曲牌的表现需要,需要填词者的艺术创造,更需要演唱者在词与曲、情与声的协调上进行细致而独特的艺术处理。要根据曲牌的曲调来结合新词进行精心的创腔和润腔,使新的歌词表达情感的语气、语调能与曲调融合一体。既能表现出新曲的特色,也要表现出创腔者以及歌唱者特有的风格。在传统戏曲中较多是依腔填词,同时要看到我国民族声乐的不少唱腔和歌曲的语言处理,往往是根据歌曲的首唱者行腔习惯而约定俗成的,有些字词的处理若完全按照语言特点去分析是难以说清的。
字正腔圆是歌曲创作的审美标准,只是对歌曲创作的宏观而言,它是相对的,更不是唯一标准。在民族歌曲的创作中,有些作曲家为了使声腔能更加动听感人,有意识地将语言性让位于音乐旋律的流畅性,以获得声腔之美。特别是对乐句字词的连拼连读,较多照顾语句的整体性,不应将语句拆散来逐字分析,而影响整个语句的流畅性和一致性。传统戏曲字正腔圆本身存在许多复杂、模糊的概念,同时表现在创腔和演唱中。演唱中不少字、词的行腔、归韵是长期以来无数代演唱者约定俗成的,难以用简单的拼音来衡量和界定。有些字词演唱者就是为了照顾声腔发声的圆润、丰满,正如音乐评论家冯光钰先生所讲是“音乐化的字正”,“我们决不能离开唱腔的基本调,单纯以字调为标准,去苛求旋律无条件地从属于字调的升降。”
人类的语言及其发音方式自始就是多样并存的,歌唱发声方式也一向是多元化的,而最终体现出歌唱表演“腔”之形态的多样性,这多样的“腔”之形态因语言发音及其形态的相对稳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原因,形成地域或民族对歌唱“腔”之“圆”的不同审美标准,因而,“字正”与“腔圆”就呈现出统一性与相对性的特征。现代民族声乐研究中,所谓“字若正,腔就圆”的观点,看重的是字与腔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所谓“字虽正,腔未必圆”的观点,则凸现了字与腔之间所存在的相对独立性。民族声乐特别注重“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的意境。讲求歌唱旋律线条美,有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的丰富变化,既有旋律线条发展的动态美和立体感,也有对歌词表达的诗情画意,通过歌唱吐字力度的轻重、强弱变化和音色的浓淡、明暗等来体现。歌唱者的艺术表现能否生动感人,取决于他的情感积淀厚度和艺术表现深度,它是歌唱者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的审美经验和歌唱语言技巧的高度融合。
四 结语
歌唱就是充分调动人的嗓音手段去美化语言的艺术。“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歌唱艺术对歌唱语言的审美标准,也是对歌唱技巧全面的技术要求。歌唱者要以辩证的眼光去审视二者之间的互补、互动关系,要细致研究语言特点,充分挖掘歌唱语言的艺术美,真正在歌唱的表现中做到“字正腔圆”和“情真意切”,才能使歌唱语言真正成为音乐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2] 冯光钰:《川剧高腔音乐改革刍议》,《音乐研究》,1982年第1期。
[3] 董维松:《论润腔》,《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付国庆,男,1954—,四川重庆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理论,工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关键词:字正 腔圆 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识码:A
“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歌唱艺术对歌唱语言的审美标准,它也是世界上不同风格、流派以及民族歌唱语言的审美原则。从歌唱语言的艺术性来讲,任何风格及唱法都要求有清晰的语言、动人的嗓音,才能达到准确地达意,感人地表情。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古今中外各种唱法就在于语言的不同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特色,比如享誉世界的“美声唱法”就有意大利、德奥、法国、俄罗斯等流派之分,这些流派在声音概念、审美习惯等要求上,都有相同和相通之处,但彼此之间也形成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流派的唱法特点有其不同的历史发展原因,更多的原因是在于语言特点的不同。
一 字正腔圆与传统声乐中的关系
我国传统戏曲和歌唱中高度重视咬字、吐字,能否清晰准确地表达唱词字音是对演员唱功的第一要求。在古典声乐论著中,凡涉及歌唱技术的篇章,无不将“字”的要义重重地书写一笔。明代昆曲改革家魏良辅在《曲律》中对歌唱提出三项美学标准:“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将吐字清晰列为“三绝”之首,他要求歌唱要对唱词字调的“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务得中正”,否则声音“虽具绕梁,终不足取”。书中谈到“听曲”(欣赏)的审美准则时又提出:要“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亦将“吐字”放在首要位置。
“字正腔圆”最早见于我国传统声乐理论《明心鉴》,其中的“曲百六要”,强调“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字正腔圆。”它说明了字是歌唱的基础,用歌声传情是歌唱的本质,力求在唱功上炉火纯青,才能达到字字清楚,声声婉转之境界。所谓“依字行腔,腔随字走,”就是创腔和演唱中根据什么字来产生什么声腔,润腔技巧随字的特点来决定;“字正腔圆”要求“字正”即准确、真切,“腔圆”即指行腔要华丽、流畅,有圆润之美。要求刚则有行腔的气势和力量,柔则是细腻而婉转,圆润有度,有浓郁的韵味美。
我国民族声乐是在民族语言上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字正腔圆,就必须研究我国语言形成的特点。我国歌唱语言是以汉语普通话作为标准语言,它是典型的“方块字”,每一个音节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在歌唱语言的咬字发音过程中声、韵、调三者缺一不可,必须要将“出字”、“行腔”、“归韵”诸环节都处理好才算完成了一个字。在歌曲的创作中也要求词作家力求做到韵、仄规范,曲作家处理音乐与歌词的字调关系时,也必须掌握字词的声、韵和语调规律,充分表现出该字音的音韵美,以表达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字正腔圆”成为歌曲创作和舞台歌唱表现必须遵循的法则。在民族声乐的作曲法则中特别强调“在歌曲的创腔中,一般均须依字行腔,即曲调的进行必须以字调的升降为依据。使两者协调一致,演唱才能字音正确,行腔圆满;否则,即会产生‘倒字飘音’。”所谓“倒字”,就是音乐旋律的音高与字调的高低升降相违。
传统民族声乐中要求字词的音韵美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而自然,四声韵律配搭合理,朗朗上口,韵尾能以意逢韵,以韵达意。由于我国歌唱语言在供人们发音和听声的语音音调上,既朗朗上口,又悦耳动听,其音节之分明,韵脚之应和,平仄之交错,有高低抑扬之美,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性,也为语音的情感要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民族声乐特别注重语言的表达,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技巧和方法,要求歌唱者要有良好的演唱功底和完善的语言技巧和修养。
二 字正与腔圆的辩证关系
“字正腔圆”本是我国戏曲中提出的术语,既是歌唱语言技术方法的一种规范要求,也是与歌唱审美与技术要求相融合、统一的概念。“字”与“腔”二者既相联又相通,我国的戏曲创腔中讲究“依字行腔”或“依字度腔”,指曲调的进行必须以字调的曲仄升降为依据,所谓“字为腔之质,腔为字之文”。戏曲创作和吐字中也讲究“字为主,腔为宾”二者互相作用,又互相制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同时也与“正”与“圆”互动互补,就字面而言,所谓“正”是指读音正,声调正,充分表现出该字的本音、本韵,表意准确等。而“圆”则是指旋律流畅,行腔圆满,腔圆声畅。吐字则要求:“腔由字生,以字归腔,字足腔才圆,腔圆音才甜。”强调“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歌唱中语音美应从属于歌词字音准确而清晰的表达,即字音清楚,送音有力,语义明确,字正、字真是吐字的基础。
“字正”就要首先做到字准、字纯、字真,字准即要求咬字和吐字对字音结构的各个音素和四声都要准确;字纯就是找准该元音的准确发音,音韵要纯正;字真就是对该字在作品中的表情意韵要能准确把握,才能准确表情达意。昆曲鼻祖魏良辅在《曲律》中讲:曲有两不杂:南曲不可杂北腔;北曲不可杂南字。曲有五难:开口难;出字难;过腔难;低难;转收入鼻音难。”“字清”即字真意切;“腔纯”就是要符合语言声韵的标准;“板正”即行腔中节奏韵律准确。
“腔圆”即指演唱者吐字行腔中做到声音的圆润和腔调的婉转,元音放音响亮、甜美圆润、音质饱满。腔圆是在字正的前提下,使声音流畅而完美,富有艺术感染力。我国传统戏曲或民歌手非常注意字调发音与度腔的音乐规律,传统声乐论著如燕南芝庵《唱论》、朱权《词林须知》、沈宠绶《度曲须知》中都对创腔字调处理与演唱中出字、放声、归韵以及行腔延续中的放、收、吞、吐、抑、扬、顿、挫技巧等,做了很详细的论述。“字正者,吐字清晰,发音准确也;腔圆者,行腔委婉圆润,合调也”。我国当代民族音乐学家董维松在《论润腔》中讲“‘腔圆’一般理解是要将声腔唱得‘圆润’,应该说这是对的,但我的理解还有字正也要靠‘腔’来‘圆’,使整个语言处理过程圆满。由此也使我国的戏曲和歌唱的唱法上产生如此多的行腔和拖腔,有如此丰富的润腔技巧的原因”。
字正腔圆是对歌唱艺术语言全面、完美的要求,字正是准确咬字的要求和技巧规范,腔圆则在于咬字运腔中要做到声音的通畅,润腔的自如,以及音区、音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转换流畅。它既是对歌曲一度创作的要求,也是对舞台演唱二度艺术表现的规范,更是对歌唱技巧全面的技术要求和完美艺术表现的标准。在歌唱实践中,有的人演唱中将每个字音都咬得很准,但听起来却是模糊一片,含混不清,出现字正而腔不圆的情况,致使语言缺乏音乐的美,枯燥无味,发声技巧得不到充分展现,情感也得不到完美表达;也常常出现腔圆字不正,致使语言语义不能清楚表达,有声而无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歌者不善于“过渡”,没有处理好字与字、字与句、字与情以及语言技巧与发声技巧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以构成清晰的字句、准确的表情。字正与腔圆在歌唱语言上前后虽无因果关系,但却互相关联,对歌唱的艺术表现意义重大,歌唱者若能做到“字正腔圆”,艺术歌唱才能真正达到字音字韵、准确清晰、声腔委婉、情真意切的完美境界。
三 字正腔圆与润腔技巧的关系
民族声乐的声腔创造包含了丰富的润腔技巧和创腔手段,首先得从歌曲的表情达意需要出发,在行腔的过程中要审字度腔,对行腔进行细致的揣摩、推敲,使词、曲高度的融合,能产生一种既优美、和谐,又新颖、微妙的行腔韵味。这种难以言表的韵味创造所产生的声音美感,是一般歌者难以表现出,而往往又是在乐谱上少有体现的,完全靠创腔者长期的实践积累,并对作品的深入体验以及他特有的润腔技巧的完美体现。
在民族声乐润腔技巧中,“字正”与“腔圆”二者间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同时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统一,即字正腔不一定圆,或腔圆而字不一定正。同时发声过程中字正有利于腔圆,腔圆也更有利于字的准确。在众多声乐作品中,可看到许多字与腔完美结合的佳作,充分体现了歌曲中的语言美与音乐美。但也有字正腔不够圆或腔圆字又不够正,字与腔存在一定不足或形成矛盾的佳作。有些歌曲的旋律发展和字调趋势明显相悖,但演唱中却能使人听明字词意思,依然能够声腔圆满。
民族声乐创作中要求充分顾及歌词的字调和音乐旋律的走向、字调与音高的关系以及该字与整个旋律的关系,也必须注意音乐表现的特殊性。传统民族声乐,特别是戏曲的创腔中较多是具有固定的曲牌,往往是依据曲牌的谱来填词,而不像现代歌曲创作是依据歌词来创作音乐旋律,为了使新词能适应曲牌的表现需要,需要填词者的艺术创造,更需要演唱者在词与曲、情与声的协调上进行细致而独特的艺术处理。要根据曲牌的曲调来结合新词进行精心的创腔和润腔,使新的歌词表达情感的语气、语调能与曲调融合一体。既能表现出新曲的特色,也要表现出创腔者以及歌唱者特有的风格。在传统戏曲中较多是依腔填词,同时要看到我国民族声乐的不少唱腔和歌曲的语言处理,往往是根据歌曲的首唱者行腔习惯而约定俗成的,有些字词的处理若完全按照语言特点去分析是难以说清的。
字正腔圆是歌曲创作的审美标准,只是对歌曲创作的宏观而言,它是相对的,更不是唯一标准。在民族歌曲的创作中,有些作曲家为了使声腔能更加动听感人,有意识地将语言性让位于音乐旋律的流畅性,以获得声腔之美。特别是对乐句字词的连拼连读,较多照顾语句的整体性,不应将语句拆散来逐字分析,而影响整个语句的流畅性和一致性。传统戏曲字正腔圆本身存在许多复杂、模糊的概念,同时表现在创腔和演唱中。演唱中不少字、词的行腔、归韵是长期以来无数代演唱者约定俗成的,难以用简单的拼音来衡量和界定。有些字词演唱者就是为了照顾声腔发声的圆润、丰满,正如音乐评论家冯光钰先生所讲是“音乐化的字正”,“我们决不能离开唱腔的基本调,单纯以字调为标准,去苛求旋律无条件地从属于字调的升降。”
人类的语言及其发音方式自始就是多样并存的,歌唱发声方式也一向是多元化的,而最终体现出歌唱表演“腔”之形态的多样性,这多样的“腔”之形态因语言发音及其形态的相对稳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原因,形成地域或民族对歌唱“腔”之“圆”的不同审美标准,因而,“字正”与“腔圆”就呈现出统一性与相对性的特征。现代民族声乐研究中,所谓“字若正,腔就圆”的观点,看重的是字与腔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所谓“字虽正,腔未必圆”的观点,则凸现了字与腔之间所存在的相对独立性。民族声乐特别注重“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的意境。讲求歌唱旋律线条美,有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的丰富变化,既有旋律线条发展的动态美和立体感,也有对歌词表达的诗情画意,通过歌唱吐字力度的轻重、强弱变化和音色的浓淡、明暗等来体现。歌唱者的艺术表现能否生动感人,取决于他的情感积淀厚度和艺术表现深度,它是歌唱者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的审美经验和歌唱语言技巧的高度融合。
四 结语
歌唱就是充分调动人的嗓音手段去美化语言的艺术。“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歌唱艺术对歌唱语言的审美标准,也是对歌唱技巧全面的技术要求。歌唱者要以辩证的眼光去审视二者之间的互补、互动关系,要细致研究语言特点,充分挖掘歌唱语言的艺术美,真正在歌唱的表现中做到“字正腔圆”和“情真意切”,才能使歌唱语言真正成为音乐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2] 冯光钰:《川剧高腔音乐改革刍议》,《音乐研究》,1982年第1期。
[3] 董维松:《论润腔》,《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付国庆,男,1954—,四川重庆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理论,工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