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认识论视域下东丰农民画教育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来源 :美术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e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发生学方法论中的“同化”和“顺应”理念,本研究以东丰县的学区分片设置为前提,依据强度抽样原则选取当地7所小学、2所中学的12名基层美术教师作为个案的研究样本,以东丰农民画活态传承“场域”内的农民画非遗传承人、教育研究人员等访谈记录为依托,探究东丰农民画教育活态传承场域内“在场人”、外部环境因素之间发生的路径机制,以此推动东丰农民画教育活态传承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其他文献
提炼花果元素进行仿生设计,是紫砂壶创意的一个重要题材,诞生过许多构思精巧、妙若天成的经典作品。本文从设计溯源入手,阐述紫砂壶花果题材仿生设计的起源和发展,总结演化规律,并对其仿生造物思想和多元融合的艺术特质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
张廷玉等所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评价较高的一部,然其成书于众人之手,不可避免有所讹误。兹根据《明实录》、万斯同《明史》、王鸿绪《明史稿》及相关人物奏议等史料,考证《明史·桂萼传》中所见的四处讹误。
科技档案是科研机构重要的信息资源,但在日常管理中往往重藏轻用。大数据环境给了科技档案以新的治理方式——通过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进行共享利用,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文章通过总结科技档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资源共享背景,从治理理念、治理标准、治理平台、协作机制和治理保障五个方面对科技档案治理提出改进建议,以期通过治理模式的改进更好地进行科技档案的利用。
本文通过梳理敦煌艺术元素的种类和关系,分析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元素的特点,挖掘其蕴含的形式美与文化内涵,总结提取与转化的方法,从造型构图、意蕴传达、呈现方式等三个方面阐述敦煌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本文辩证地浅论当代首饰中材料、功能与创作观念之间的批判性联系,并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方式强调功能与材料的创新在当代首饰艺术观念生成过程中起到的推动性作用,从而为分析、实践当代首饰提供一个新角度。
20世纪初以来,水墨画的发展和变革主要呈现两条途径:一是以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在中国画传统特别是文人水墨画传统中寻找力量;另一条道路是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高剑父、方人定等人为代表,借鉴西洋画的技法和观念来改造中国画。而在第二条道路中,又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路径,其一是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用西方古典写实方法来改造水墨人物画,另一条道路是以林风眠、吴冠中为代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观念与形式来革新中国画。
本文回顾了世界艺术史尤其是非欧洲艺术史在20世纪的德国发展的概况.非欧洲艺术博物馆的建立首先是德意志帝国寻求世界认同的产物.此后,东亚艺术史教席的设立和专业学术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为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汇聚精神力量,本溪市档案馆(史志办)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市总工会,策划拍摄了六集电视片《红土红魂》,以影像形式展现百年来本溪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当前学界研究明初丝绸,多关注其本体。本文试图从适用和等级两个角度切入,审视其使用状况。适用原则与丝绸的物理特性相关,影响了丝绸使用的季节、地域和功能;而政治等级则限制了使用人群,关乎社会秩序。明初通过器用禁令建立的消费权力体系,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却也在与消费欲望、消费能力日渐不协调后,逐渐难以为继。
一般认为,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是从一八艺社开始的。如果结合1931年鲁迅发表的《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一文的配图,也是展览中为数不多的木刻作品《征轮》来看,所谓的“新兴木刻”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是否反映现实、表现劳苦大众生活的木刻就是“新兴”的木刻?对于鲁迅来说,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意味着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出我们对新兴木刻运动何以在中国发生的回顾与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