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门》中的婚恋家庭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i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门》是夏目漱石前期爱情三部曲的收篇之作,描写了宗助和阿米这对夫妻的爱情生活。本文从文学的社会性角度入手,通过对作品的研读,解析其中所蕴含的婚恋家庭观。这种看似矛盾的近代婚恋观和传统家庭观,从根源上可以说是当时日本近代化的产物。
  关键词:夏目漱石 婚恋观 家庭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38岁时才开始作为专业作家进入文坛,在短短十年间,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身处明治维新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夏目漱石对当时日本近代化的进程有着独特的憧憬与忧虑,对这个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内心的彷徨与脆弱有着敏感的认识。他把对社会、民族和人性的关注及思考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将近代日本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门》是夏目漱石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10年发表在东京和大阪的《朝日新闻》上。它是继《三四郎》、《其后》之后,夏目漱石前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门》主要描写了宗助和阿米之间的爱情生活。他们生活在东京边缘的一个土崖下面,结婚六年来,夫妻俩“深深地相爱”,过着“内心远离社会”的平静生活。事实上,这种生活充满了痛苦与烦恼。背叛好友安井的道德负担,接二连三的孩子夭折,一贫如洗的生活窘境,对生活现状的失望无奈,令宗助和阿米感到沮丧不安,认为这是上天对他们“罪”的惩罚。这种情况下,宗助对安井的突然到来感到惊慌恐惧,于是一个人偷偷来到山中参禅寻求解脱,结果无功而返。作品将视点定位在宗助和阿米的两人家庭上,通过他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表现主题思想。下面,笔者试从文学的社会性角度,解析《门》中的婚恋家庭观。
  二 婚恋观
  所谓婚恋观,是男女选择配偶时对婚姻和恋爱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婚恋观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价值观等的影响,而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变化更是往往集中反映在恋爱问题上,通过追求恋爱和婚姻的形式而体现。另外,在历史的每个阶段,最先扬起开化旗帜的,往往都是站在时代前端的知识分子阶层。因此,当人类近代化觉醒的种子在他们身上萌发时,对以往封建思想伦理的挑战,对个人恋爱和婚姻的猛烈追求,就显得格外耀眼。
  在小说《门》中,男主人公宗助就是处于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完成了近代化的启航,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宗助的思想受到高等教育和“文明开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近代性,这一点也反映在他和阿米的婚恋观上。有关宗助和阿米恋爱观的记述并未在小说中进行直接描写,而是在第十四章中用了比喻的手法展现给读者。
  每当这种时候,他们不能不回溯一下夫妻俩相亲相爱所度过的岁月。他们想到,当时是付出多大的牺牲才果敢地结婚的啊!他们胆战心惊地屈从于自然的摆布,承受着命运的可怕的报复。他们同时对于受到此种报复而争得的幸福,也从来没有忘记在爱神前面供献一炷香火表示感念。他们一边遭受鞭挞,一边走向死亡。他们深刻地感到,这辫子的梢头凝聚着能使一切创伤得以愈合的甜蜜的东西。
  事情发生在冬末春初,而结束于樱花散尽、绿叶滴翠的时候。这完全是一场生与死之间的拼搏。恰似砍倒竹子熬油—苦不堪言。暴风趁两人不在意的时候将他们猛然吹倒在地,等爬起来一看,到处都是漠漠沙尘。他们发现自己也是满身灰土。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被暴风吹倒的。
  小说中的宗助,原是“一名具有相当资产的东京人家的翩翩少年”,“他在衣着、行动、思想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当代才子的风貌”,“美好的未来像彩虹一般在他眼前闪耀”。当他遇到阿米时,和阿米产生了炽热的感情。尽管宗助是通过好友安井的介绍,认识了他的“妹妹”阿米,但在交往中,宗助认识到阿米和安井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如此,宗助和阿米还是不顾一切地相爱了,并且最终舍弃了父母、亲戚、朋友甚至是整个社会而走在了一起。婚后的六年中,他们相亲相爱,“日常除了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几乎不再意识到社会的存在。对于他们绝对不可缺少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彼此都能使对方感到心满意足”,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夫妻”。
  宗助和阿米在近代自我主体思想的“个人主义”影响下,冲破忠孝伦理的传统恋爱观,追求个人主义的自由恋爱。在婚姻观上,由于近代“文明开化”的影响,在精神至上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这两种价值观的冲突下,他们选择了将婚姻由手段变为目的的精神婚姻。简而言之,他们的婚恋观是追求个人自我意识现代伦理的“纯爱”。这种“纯爱”,在日语中被称作“ロマンチックラブ”,指男女之间一对一的纯洁爱情,是一种理想的爱情状态。其特征为:非一时冲动,而是人格的结合,追求“身心的交融”;爱与经济、政治等外界因素无关;忠贞不渝;白头偕老。在这种婚恋观中,爱就是爱情本身,爱就是一切。能够自主地追求这种纯洁的爱情,是人类自我解放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及时代的发展进步。
  三 家庭观
  1 夫妻关系
  明治维新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日本,虽然做出了一系列体现民主主义的改革,但在家庭本质上并没有进行颠覆性的革命。1890年颁布的旧民法中明确规定“户主权”“长子继承制”的同时,将妻子(女子)间接视为行为能力低下者。1898年颁布的新民法中还存在诸如婚后妻子必须改姓丈夫姓,妻子不具有家长权等一系列不合理的规定。1899年日本政府公布高等女学校令,在各县设立高等女子学校,鼓励贤妻良母教育。可以说,明治时代后的日本近代家庭是天皇制下的“父权制”家庭,是以男性的权利为核心,男性对女性支配的家庭。也就是说,日本的近代家庭在夫妻关系上,仍然延续着“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夫妻的中心,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夫权,妻子要服从于丈夫的传统家庭特点。   这种夫妻关系在《门》中也反复体现。比如,阿米经常看向丈夫,很在意他的神情;她经常对着丈夫“特意”“微笑”,努力取悦于他。这些描写在文中随处可见,都是“以夫为中心”的妻子的表现。再者,从夫妇生活的一些细节,也能看出阿米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以丈夫宗助为中心。例如,在小说第三章,宗助、阿米和小六三人谈论“伊藤公”暗杀事件的描写:
  打那以后,每天的报纸上,总有五六段是关于伊藤公的事。不知宗助是否看过这些报道,他对这桩暗杀事件似乎无动于衷。晚间归来,阿米在伺候他吃饭的时候问:“今天又有一些伊藤先生的消息啦?”他便回答:“嗯,好多呢。”然后阿米就从背后掏出丈夫口袋里的他已经读过的早报看一遍,这才弄明白当天的时事。阿米也只是在丈夫回家后,当作一时的话题,才说到伊藤公的事,她看到宗助无心再说这些,也就不想向这方面引了。
  在这段描写中,作为妻子的阿米时刻以丈夫宗助为中心。从“伺候”丈夫吃饭上,可以看出阿米和宗助的夫妻关系上带有传统的“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的特点。每天做好家务,等着丈夫回来吃饭。在吃饭时,小心地观察着丈夫的一举一动,并揣测他的行为、喜好和心理,不知他是否看过最近的报道,不知他现在是否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再尝试过将“伊藤公”事件作为话题后,观察到丈夫“无心再说这些”便马上止住,“不想再向这方面引了”。另外,在夫妻间吃饭闲聊的话题选择上,阿米选取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普通生活中的琐事,而是丈夫宗助曾经表现出关心的时事话题,并且还要进行必要的信息补充学习——“从背后掏出丈夫口袋里的他已经读过的早报看一遍,这才弄明白当天的时事”,可见在两人的夫妻关系中,作为丈夫的宗助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这正是传统家庭观的表现。
  另一方面,宗助虽然接受了民主主义以及“文明开化”的思想,但在家庭观念和夫妻关系上也依然保持着“男外女内”、以夫权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因此也没有建成男女平等的近代家庭。比如,宗助工作回家后,没有帮忙家务,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这在小说第三章的开头就有所体现:包括弟弟小六在内,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而回家后的宗助却什么都不做,只低着头盯着“手炉”的“火”看。另外,阿米经常将视线投向丈夫,来观察他的神情,相对而言,宗助却很少看阿米。在小说第四章,宗助不看坐在眼前的阿米,“一边读着信”一边说话;在小说结尾,阿米看的是映在拉门上的日影,而宗助看的是自己的指甲和指甲钳,视线完全不在互相的身影上,这些都是宗助在夫妻关系中仍以传统的自我—即夫权为中心的表现。
  2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的关系,它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治民法》中捍卫维护的“父权制”家庭,是以父子的权利为核心,以“长子继承制”为发展基础的家庭就可以看出,步入近代化的日本在家庭观念上仍十分重视亲子关系。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门》中的宗助和阿米,有着切肤的无子之痛。婚后六年他们曾有过三个孩子,但这三个孩子皆因各种不幸而夭折。这三次丧子之痛,深深地打击了宗助和阿米夫妇,是他们心底永远的痛楚。阿米背着宗助去请人算卦,算卦人说是因为她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老天对她的惩罚,这使阿米处于深深的绝望之中。而宗助也是非常喜欢孩子的,十分渴望能和阿米有自己的孩子,这在小说中也多次表现出来。比如,宗助在外面闲逛,最后什么也没买,却买了一个“哄孩子用的”橡胶充气不倒翁玩具;对于房东坂井家感兴趣,是由于那里有孩子们的笑声、游戏声、钢琴声,这些都令宗助觉得生机勃勃;当第三个孩子没了之后,宗助也担心是上天的惩罚,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很多,似一个无精打采的忧郁老人。
  在这样的生活中,怀着对孩子的深深渴望和遗憾,宗助和阿米看似平静幸福的婚姻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瓦解,变得单调、孤寂和没有生气。作为一对具有传统家庭观念的普通夫妇,可以说宗助和阿米婚姻生活的最大烦恼是没有孩子,他们把这看成是对“罪”的惩罚,是内心痛苦的根源所在。所以说,在宗助和阿米的家庭观中,孩子是生活的希望和未来,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满幸福生活的源泉,这也是传统家庭观在亲子关系上的重要体现。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夏目漱石在小说《门》中,塑造了宗助和阿米这样一对知识分子普通夫妇,他们具有积极追求个人自我意识、追求自由和爱情、追求精神至上主义现代伦理“纯爱”的近代婚恋观;但在家庭观上,他们仍然延续着“男外女内”,丈夫是夫妻的中心,妻子要服从于丈夫,孩子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这种传统的观念和思想。可以说,这看似矛盾的婚恋家庭观,正是身处近代化进程中的日本大众,面对新旧时代的交替,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思想价值观上的反映和表现。家庭是社会的因子,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步伐,这也是夏目漱石小说在日本乃至世界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康绍邦、胡尔湖主编:《新编社会主义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2] [日]夏目漱石,陈德文译:《夏目漱石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魏丽华:《简析日本当代女性的婚恋家庭观》,《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第S1期。
  [4] 谢志宇:《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家庭”》,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5] [日]早川纪代等:《东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一》,青木书店,2007年版。
  作者简介:
  李娇,女,1983—,江苏徐州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12级在读硕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和教育研究,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
  高鹏飞,男,1956—,黑龙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工作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其他文献
胰腺癌的发病数每年达22,000例,且第一年死亡率达90%。目前认为靠模糊的症状和体征常会漏诊,血清癌胚抗原(CEA)的测定也无助于其早期诊断。1974年Banwo等叙述了胰瘤胚抗原(PO
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擅长创作短篇小说,被誉为“鬼才”作家。他出生后9个月,因母亲精神失常,他被过继给住在本所区小泉町的舅舅道章做养子,改姓芥川。
1972年,Halliday和Miller首先提出应用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LAI) 作为检测动物细胞免疫的方法。其后,由Holan,Grosser和Thomson等不断改进。近几年来,国外主要用来检测恶性黑
近年来,肝癌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应用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确诊率约在75%左右。亦尚有25%左右肝癌,甚或已至晚期甲胎蛋白检测仍呈阴性。应用同位素肝扫描符合率在85—95%以
食管癌和胃贲门癌的发病率各国有所不同,一般在各部癌肿中居第5—8位,约占各部癌瘤中总数的5—10%,其年死亡率约为2—10/10万。我国食管癌及胃贲门癌发病率较高,早在1960年
本文报告50例肺部肿块手术切除者,其中肺癌38例,包括鳞状上皮细胞癌12例、腺癌13例、未分化癌9例,细支气管癌4例。非癌组12例,包括肺结核7例,慢性炎块、肺脓肿、支气管源性
河北省交通运输网络日臻完善,是连接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首都经济圈”战略更加凸显了河北省的交通区位优势,“河北沿海地区发
甲状腺髓样癌,又称实体癌,是甲状腺癌中较少见的一型。生长较缓慢,属中等度恶性。过去不被注意,直到1959年始被Hazard等明确识别,从甲状腺未分化癌、滤泡型癌等中区分出来,列
T T_0 虽然月前鼻咽镜检未发现病灶,但鼻咽脱脱细胞检查阳性。 T_1 在一壁内或两壁交界处的局限性病灶。 T_2 在一壁以上,但未超腔的病灶。 T_3 超腔,有颅神经侵犯,但无骨质
建设工程造价,一般是指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它不仅与工程内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