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Web 2.0理念和技术,如Blog, Wiki, RSS,在讲最新知识引入教学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师生之间的全面交流与互动。
关键词:Web 2.0;高校;教学运用
早在2004年,美国信息专家冈萨雷斯就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真实的场景,他说“当今社会有一半的知识在10年前还不为人们所知晓。在过去的10年中,知识的总量翻了一番,而据保守估计,今后每18个月中知识都会翻倍。”这样的信息更新速度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中的师生们而言,如果要想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中进行更有成效的学习,仅仅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成为富有创造力的思考者和问题的积极解决者。高校教师为了培养达到这样标准的学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一项便是如何更有成效地将以Web 2.0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1]。而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2]。故本文主要对于新兴的Web 2.0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1. Web 2.0:新时代的教学利器
国外学者将Web 2.0定义为“Web 2.0是用来描述第二代互联网的术语。它突出的特点是关注人们在线合作与共享信息的能力,特别是用户之间进行的全方位交流。基本的工具包括Blog, Wiki, RSS,SNS等”[2]。Web 2.0与Web 1.0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允许广大的用户不受限制地创造和传播信息,打破了过去只能接受信息的单一模式[3]。这种改变对于教学意义非凡。借助Web 2.0,课堂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延伸并使学生与该门课程最前沿的知识产生互联,弥补了课堂师生沟通不足的缺憾。有研究表明,将Web 2.0引入教学之后,学生相互交流与建构知识的意愿都更加强烈,也更容易形成具有创造性的结论[2]。
2. 典型的Web 2.0工具
(1) Blog (博客)。这是最常见的一种Web 2.0工具。Blog是web log (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个人用于发表文字的网站或者网络平台。博客的特点是作者可以在上面发布即时信息,并邀请读者进行阅读和反馈[3]。这样的信息和反馈全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对于教学来说,博客一直被视为个人构建信息,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建设性讨论的重要平台[1]。
(2) Wiki (维客)。维客的开发者Cunningham 将维客定义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且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4],是集中网民的集体智慧来建构网络公共知识库的应用[5]。最常见的Wiki式网站包括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这些网站的共同特点是每个人都可以很方便的编辑网站上的词条内容。这样的方式集思广益,体现了Web 2.0的“去中心化”(传统高校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特点。
(3) RSS (简易信息聚合)。是指自动将订阅内容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从网站发送给特定的订阅用户的一种订阅服务。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研究需要订阅。这意味着用户对于自己需要的知识拥有完全的掌控权,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最新的知识推送[6]。
3. Web 2.0在教学中的运用
(1) 博客。这是在我国教学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Web 2.0技术。通过博客,学生们可以根据他们自己所擅长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都会提高[3]。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创作博客的过程都是在对所学知识点进行不断思考、理解与建构的过程。笔者所在的大学就有不少教师开通了教育博客。很多学生在文后进行评论互动。同时,学生也可以开通自己的博客,记录下学习时的一些感想。教师通过学生的博客可以对其学习结果有更为科学的判断。但是博客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与其使用方式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大小与自己的文章是否能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充分反馈直接相关。如果自己的文章或反馈能够得到评价反馈,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到博客讨论中。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借助下文要讨论的RSS技术。
(2) 维客。相比起博客,以Wiki为代表的维客更体现了Web 2.0开放与包容的特点。如果说博客是相对个人的展示,那么维客就是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参与的大平台。运用维客平台比如Google Sites,Wikipedia,师生可以就某一个概念或知识体系共同创建一个页面,然后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从多个视角出发来对知识点进行共同完善。其中有大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辩论。在课前学生们对某一个知识点还没有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Wiki页面来搭建知识点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完善知识内容。这样在课前学生们就会对所教内容有初步了解。课后老师可以将讲稿发布在Wiki上,然后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补充与讨论的信息,邀请所有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Wiki页面的完善过程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精炼与系统化的过程[4]。这样便可以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复习提供参考资料。
(3) RSS。在教学过程中,RSS技术主要与博客配合使用。以往教师如果要获得学生博客内容的更新与反馈,需要一个个进入学生博客查看,这样费时又费力。通过RSS的阅读更新功能,教师可以将每位学生的博客订阅在阅读器中,即时获取每个学生博客的最新内容,并可进行批改和反馈。同样,教师还可以跟踪学生对于自己批改的订正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6]。
通过Web 2.0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学中心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更多是作为引路人和辅导者。笔者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成效都会得到提高。借助Web 2.0技术,教师可以将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知识都融合起来,鼓励全体学生运用技术提供的便利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更完善的建构。(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Kale U. Can they plan to teach with Web 2.0? Future teachers’ potential use of the emerging web [J]. Technology, Pedagogy & Education, 2014, 23(4), 471-489.
[2] Solomon G,Schrum L. Web 2.0 how-to for educators [M]. ISTE. 2010
[3]孙立会. 互联网的过去(Web1.0)、现在(Web2.0)、未来(Web3.0)对改善学习方式的影响[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3):7-8
[4]Cunningham W,Leuf B. The Wiki Way: Collaboration and sharing on the internet: quick collaboration on the web [M].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1
[5]陈慧.Web 2.0及其典型应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Li J, Wu M S, Wendy G. RSS made easy: A basic guide for librarians. Medical Reference Services Quarterly [J], 2007, 26(1), 37-50.
关键词:Web 2.0;高校;教学运用
早在2004年,美国信息专家冈萨雷斯就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真实的场景,他说“当今社会有一半的知识在10年前还不为人们所知晓。在过去的10年中,知识的总量翻了一番,而据保守估计,今后每18个月中知识都会翻倍。”这样的信息更新速度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中的师生们而言,如果要想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中进行更有成效的学习,仅仅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成为富有创造力的思考者和问题的积极解决者。高校教师为了培养达到这样标准的学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一项便是如何更有成效地将以Web 2.0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1]。而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2]。故本文主要对于新兴的Web 2.0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1. Web 2.0:新时代的教学利器
国外学者将Web 2.0定义为“Web 2.0是用来描述第二代互联网的术语。它突出的特点是关注人们在线合作与共享信息的能力,特别是用户之间进行的全方位交流。基本的工具包括Blog, Wiki, RSS,SNS等”[2]。Web 2.0与Web 1.0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允许广大的用户不受限制地创造和传播信息,打破了过去只能接受信息的单一模式[3]。这种改变对于教学意义非凡。借助Web 2.0,课堂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延伸并使学生与该门课程最前沿的知识产生互联,弥补了课堂师生沟通不足的缺憾。有研究表明,将Web 2.0引入教学之后,学生相互交流与建构知识的意愿都更加强烈,也更容易形成具有创造性的结论[2]。
2. 典型的Web 2.0工具
(1) Blog (博客)。这是最常见的一种Web 2.0工具。Blog是web log (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个人用于发表文字的网站或者网络平台。博客的特点是作者可以在上面发布即时信息,并邀请读者进行阅读和反馈[3]。这样的信息和反馈全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对于教学来说,博客一直被视为个人构建信息,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建设性讨论的重要平台[1]。
(2) Wiki (维客)。维客的开发者Cunningham 将维客定义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且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4],是集中网民的集体智慧来建构网络公共知识库的应用[5]。最常见的Wiki式网站包括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这些网站的共同特点是每个人都可以很方便的编辑网站上的词条内容。这样的方式集思广益,体现了Web 2.0的“去中心化”(传统高校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特点。
(3) RSS (简易信息聚合)。是指自动将订阅内容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从网站发送给特定的订阅用户的一种订阅服务。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研究需要订阅。这意味着用户对于自己需要的知识拥有完全的掌控权,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最新的知识推送[6]。
3. Web 2.0在教学中的运用
(1) 博客。这是在我国教学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Web 2.0技术。通过博客,学生们可以根据他们自己所擅长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都会提高[3]。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创作博客的过程都是在对所学知识点进行不断思考、理解与建构的过程。笔者所在的大学就有不少教师开通了教育博客。很多学生在文后进行评论互动。同时,学生也可以开通自己的博客,记录下学习时的一些感想。教师通过学生的博客可以对其学习结果有更为科学的判断。但是博客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与其使用方式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大小与自己的文章是否能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充分反馈直接相关。如果自己的文章或反馈能够得到评价反馈,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到博客讨论中。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借助下文要讨论的RSS技术。
(2) 维客。相比起博客,以Wiki为代表的维客更体现了Web 2.0开放与包容的特点。如果说博客是相对个人的展示,那么维客就是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参与的大平台。运用维客平台比如Google Sites,Wikipedia,师生可以就某一个概念或知识体系共同创建一个页面,然后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从多个视角出发来对知识点进行共同完善。其中有大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辩论。在课前学生们对某一个知识点还没有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Wiki页面来搭建知识点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完善知识内容。这样在课前学生们就会对所教内容有初步了解。课后老师可以将讲稿发布在Wiki上,然后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补充与讨论的信息,邀请所有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Wiki页面的完善过程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精炼与系统化的过程[4]。这样便可以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复习提供参考资料。
(3) RSS。在教学过程中,RSS技术主要与博客配合使用。以往教师如果要获得学生博客内容的更新与反馈,需要一个个进入学生博客查看,这样费时又费力。通过RSS的阅读更新功能,教师可以将每位学生的博客订阅在阅读器中,即时获取每个学生博客的最新内容,并可进行批改和反馈。同样,教师还可以跟踪学生对于自己批改的订正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6]。
通过Web 2.0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学中心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更多是作为引路人和辅导者。笔者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成效都会得到提高。借助Web 2.0技术,教师可以将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知识都融合起来,鼓励全体学生运用技术提供的便利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更完善的建构。(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Kale U. Can they plan to teach with Web 2.0? Future teachers’ potential use of the emerging web [J]. Technology, Pedagogy & Education, 2014, 23(4), 471-489.
[2] Solomon G,Schrum L. Web 2.0 how-to for educators [M]. ISTE. 2010
[3]孙立会. 互联网的过去(Web1.0)、现在(Web2.0)、未来(Web3.0)对改善学习方式的影响[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3):7-8
[4]Cunningham W,Leuf B. The Wiki Way: Collaboration and sharing on the internet: quick collaboration on the web [M].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1
[5]陈慧.Web 2.0及其典型应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Li J, Wu M S, Wendy G. RSS made easy: A basic guide for librarians. Medical Reference Services Quarterly [J], 2007, 26(1), 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