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目前变成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授业工作,却忽视了授业、解惑的根本是品德的培养,本文从在朗读中渗透品德教育、在深入介绍中渗透品德教育、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品德教育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教育 品德教育 渗透
对小学生的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他们对祖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不仅要牢固的掌握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非常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重视的课题。在这里我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在朗读中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教学中,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伟人的成长,触动自己的思想,对第一部分内容中周恩来与伯父对话部分的指导,来再现伯父当时悲伤与无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来疑惑不解与刨根究底的神态;同时,第二部分通过理解“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漤缕”这些词语,使租界里洋人、巡警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在纸上,学生已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中使学生有所领悟,对周总理当时的情感加以体会。由此触发他们好好读书,为祖国作贡献。
又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巨人让和不让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花园的反映。学生通过多遍的朗诵,才能真正体会花园里有孩子玩耍时的温暖和无孩子玩耍时的凄寒。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与别人分享的快乐,由此更好的与其他同学相处。
二、在深入介绍中渗透品德教育
在分析课文时通过深入介绍,可让学生们对文章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素养,就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小学课本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讲读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
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首先可先向学生们介绍旧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给学生讲述现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深入介绍中国当今的现状,当今中国虽已高速发展,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发展,需要同学们学好以后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使学生在品德教育的感受逐步提高。
又如《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介绍了20世纪的成就学生对这类课文很感兴趣,内容却很抽象。如果教师深入介绍当今21世纪的成就,可以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教师再给予“将来社会的成就就靠你们了”类似的激励,学生可能从心里就会有了好好学习的决心,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三、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品德教育
每篇文章都赋有情感,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当时当地的情境,创设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可进一步升华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动或震撼,以及情感所受的熏陶,必将对完善其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邱少云顽强的毅力,可以先让同学们说说烧伤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相比之下,烈火烧身又是怎样的感受?一个战士竟然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又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讲述中,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在病人小钱的周围有医生和护士的关心和照顾,小钱通过他们的努力最后获救了。由此可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们有更深的体会,例如:如果你最心爱的东西突然不见了,你是什么心情,但这件东西通过学生们的热心帮助寻找最后找到了,你又是什么心情。由此更能让学生们体会帮助和被帮助的快乐。
其实,在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第一小学)
关键字:教育 品德教育 渗透
对小学生的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他们对祖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不仅要牢固的掌握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非常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重视的课题。在这里我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在朗读中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教学中,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伟人的成长,触动自己的思想,对第一部分内容中周恩来与伯父对话部分的指导,来再现伯父当时悲伤与无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来疑惑不解与刨根究底的神态;同时,第二部分通过理解“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漤缕”这些词语,使租界里洋人、巡警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在纸上,学生已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中使学生有所领悟,对周总理当时的情感加以体会。由此触发他们好好读书,为祖国作贡献。
又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巨人让和不让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花园的反映。学生通过多遍的朗诵,才能真正体会花园里有孩子玩耍时的温暖和无孩子玩耍时的凄寒。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与别人分享的快乐,由此更好的与其他同学相处。
二、在深入介绍中渗透品德教育
在分析课文时通过深入介绍,可让学生们对文章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素养,就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小学课本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讲读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
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首先可先向学生们介绍旧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给学生讲述现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深入介绍中国当今的现状,当今中国虽已高速发展,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发展,需要同学们学好以后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使学生在品德教育的感受逐步提高。
又如《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介绍了20世纪的成就学生对这类课文很感兴趣,内容却很抽象。如果教师深入介绍当今21世纪的成就,可以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教师再给予“将来社会的成就就靠你们了”类似的激励,学生可能从心里就会有了好好学习的决心,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三、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品德教育
每篇文章都赋有情感,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当时当地的情境,创设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可进一步升华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动或震撼,以及情感所受的熏陶,必将对完善其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邱少云顽强的毅力,可以先让同学们说说烧伤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相比之下,烈火烧身又是怎样的感受?一个战士竟然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又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讲述中,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在病人小钱的周围有医生和护士的关心和照顾,小钱通过他们的努力最后获救了。由此可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们有更深的体会,例如:如果你最心爱的东西突然不见了,你是什么心情,但这件东西通过学生们的热心帮助寻找最后找到了,你又是什么心情。由此更能让学生们体会帮助和被帮助的快乐。
其实,在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