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q78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用性较强、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所设计的“任务”是否实现“驱动”的关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经过教学实践探索和对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在任务的创设上,我总结出如下设计原则: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大任务与小任务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首先要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哪些知识点,根据各个知识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任务。按照教学需要,去设计任务,为了达到某个效果,可以创设一个大的任务,整节课都围绕这个任务来展开。同样,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点,为完成这个大任务服务,可以再创设一些小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小任务的同时,为完成大任务打下基础。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我们要考虑设计的任务是否会让学生感兴趣。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修饰命令时,我们常常选择一篇学生的作文来作为任务,同学们对如何使用各种修饰命令美化自己的作文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如果有条件能够帮助学生打印出最后的作品,组织进行一次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作文展览,无疑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比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锻炼。“百看不如一练,”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亲自上机动手实践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不能纸上谈兵,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亲身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
  四、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考虑学生差异
  在信息课程上,学生的层次差异性很大。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任务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给予指导,或者上课时,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
  五、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分析、探索的热情,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六、“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 “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身高和体重的工作表,计算出平均身高和体重并排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妙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们已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造就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新一代青少年学生,是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然途径。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进一步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
“意,犹帅也”。文章立意高远与肤浅,直接影响作品的“等级”。同样是一个话题或材料,因立意不同,档次不等。这就好比一捧种子,有的人直接将它炒作成美食吃掉,有的人将它磨成粉深加工后吃掉,还有的人则将它精心种植,让荒芜的土地变成绿油油的粮田。可见,处理的角度不一,收获就截然不同。那么,对一个材料从哪些角度构思,才能使作品抢人眼球,令人惊奇呢?  第一,反弹琵琶,“奇”从“异”中来。  人们的思维,往往会
我于2010年参加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生活化教学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的有效教学研究》的研究。本课题研究重点: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三章第一节“用解析法解决问题”。本节主要针对绘制钻石图案的任务,阐述了什么是解析法,如何
在知识经济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多样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多样的劳动者,这样就要求现代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  从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是富有个性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而是有个性的人,棋子与有个性的人,这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无视个性
在体育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学习欲望也有差别。例如,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学生对于球类项目的学习欲望明显比田径项目要强烈得多。  综观学生的表现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自主性强的内容,竞争性强的内容,能迅速看到结果的内容的学习欲望明显强烈。体育教学中的不同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欲望值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  一、现行初中体育课抑制学生学习欲望的制约因素  1.机械的重复
不论是焦作永威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还是洛阳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学、钻、点、练、结”五字教学模式,其关键都在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凸
众多的教学经验表明,要让学生学得好,并学有所获,应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习,这个气氛源于学生的“趣”。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也应诱趣,激趣,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既体现民主教学,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人说,英语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而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左脑操纵语言,称为“数字脑”;右脑是有非逻辑功能,产生直观、形象、想象,所以称
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低年级的孩子富有好奇心,善于模仿,心理障碍少,他们对一种新语言的掌握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三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课程教学的兴趣点,寻找出学生爱学想学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兴趣,” 是指教师在带领学生去接受和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疑虑,树立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激
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名字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掌握学生,调控课堂的重要作用。如果你能正确运用它,它就会像一根魔棒,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起到鞭策违纪学生的作用,把个别学生游离课堂教学内容的大脑拉回来。从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学生的名字呢?我慢慢地摸索出了一些很见效的规律。首先,我把学生的名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