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拿到一篇新课文,开始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怎样把握课文,怎样理好各个环节。一篇课文如果教学方法选择得当,那么教学过程就会顺利,教学效果就会好。根据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对语文课文教学的处理大致可以分以下这样几种方式。
一、从理解文章的主题入手,进行教学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文章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作者之所以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材料,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也都应围绕主题来进行。这在我的理解,即在教课中要抓总体结构的问题。
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先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然后提出问题:这里最可爱的人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我继续提问:志愿军战士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品德,本文的主题就是反映战士们的这些品德,那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品德的?分别选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三方面的品德的?接下去我就要求学生找出表现战士们这三方面品德的具体事例安排在课文中的哪些段落,然后再提示学生,要学生考虑,文章除了三个事例的描写内容之外,开头的几个段落和结尾的几个段落内容有什么用,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至此,学生就会清楚:开头几段是直接赞美、点明主题,中间的三个事例证明主题,结尾直接议论、抒情,结束全文。
二、从教材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
所说的教材特点,一是指文章不同的体裁特点,二是指课文本身的写作特点。
1 、不同体裁的文章,教法应不同。在教一般的记人叙事的文章时,要想法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表现什么人物,而所写的这些材料是怎样组织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记叙语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或是人物本身的语言描写。如《截肢和输血》一文,写的是白求恩的事迹,通过二件事来反映白求恩的品质。那么,在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先了解二件事的经过情况。 “ 截肢 ” 一事是重点写,要概括出这件事的经过顺序。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分析时,可让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语言和动作,领会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各表现了白求恩的什么性格特点。
2 、文章的写作特点不同,教法应该不同。我们在备课时,应先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然后根据写作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色,新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开头都提出了学习的重点,这学习重点大多是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来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只须对照这一重点来教就行了。
三、由题目入手,进行教学
许多文章的题目都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题目就像是文眼。因此,有些文章可以由分析题意入手,来设计问题。
如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时,可先让学生按地点的变化,把文章分为三个场面。然后分析题意:这题目的意思是比往年多收了几斗米。那么,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看出旧毡帽朋友是多收了几斗米呢?多收之后,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呢?结果遇到了什么命运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呢?再提问:既然遭到了不好的命运了,那旧毡帽朋友为什么还要到街上买东西呢?于是引出了街上购物的一个场面。再考虑,为什么要写街上的场景?于是让学生明确:街上购物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极端穷苦,连最低的生活要求也无法达到;再者,说明米价低的原因,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凋敝。然后再问:他们多收了,结果反而比往年更惨,那么他们将怎么办呢?至此,又引出船上一个场面,反映了他们内心蕴藏的反抗情绪和不满意识。
四、通过找文章的主线,来处理课文
任何文章都应有连贯全文的线索,一切的材料都应由主线串联起来,才使文章有条理、有主次。这线索,或是叙事线索,或是抒情线索,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须仔细领会。所以,我们如抓住线索,就能有条理地分析课文。
如《白杨礼赞》的抒情线索是 “ 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 ,那么讲解课文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它的生长环境、外形、气质是怎样的不平凡?这些不平凡的特点正象征了什么?
五、根据文章的组材顺序来处理课文
一篇文章中材料组织安排总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顺序,或以逻辑为序等等清顺序的安排,才能分出结构。其实,一篇文章分几段几层,就是根据一定的顺序来定的,那么怎样抓顺序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地点来定的。那么,我们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点给课文分为二大部分,再理解写百草园时,着重写了什么?写三味书屋时,有哪些内容?二个地方的生活有何不同?
六、从朗读入手,进入课文的教学
朗读很重要,许多文章的感情,是通过朗读来体会的。在朗读时要根据文章的感情,制造气氛,使人听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赞美了总理的高贵品质,表达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我们教学时,就要仔细体会诗歌的情调。开头对总理深情地呼唤,声调要缓慢、深沉、留恋,使人听来顿感心情沉重,为总理的逝世顿生悲痛之情。接下去恳切地寻找总理,声调既要连续,高声呼喊,又要低缓,轻声诉说,使人感到总理的音容宛在,我们肃然起敬。由此可見,此文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全在于朗读的感情掌握的好坏。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法可循。只要不断的摸索、实践,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必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河北省新乐市邯邰中学)
一、从理解文章的主题入手,进行教学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文章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作者之所以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材料,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也都应围绕主题来进行。这在我的理解,即在教课中要抓总体结构的问题。
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先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然后提出问题:这里最可爱的人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我继续提问:志愿军战士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品德,本文的主题就是反映战士们的这些品德,那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品德的?分别选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三方面的品德的?接下去我就要求学生找出表现战士们这三方面品德的具体事例安排在课文中的哪些段落,然后再提示学生,要学生考虑,文章除了三个事例的描写内容之外,开头的几个段落和结尾的几个段落内容有什么用,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至此,学生就会清楚:开头几段是直接赞美、点明主题,中间的三个事例证明主题,结尾直接议论、抒情,结束全文。
二、从教材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
所说的教材特点,一是指文章不同的体裁特点,二是指课文本身的写作特点。
1 、不同体裁的文章,教法应不同。在教一般的记人叙事的文章时,要想法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表现什么人物,而所写的这些材料是怎样组织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记叙语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或是人物本身的语言描写。如《截肢和输血》一文,写的是白求恩的事迹,通过二件事来反映白求恩的品质。那么,在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先了解二件事的经过情况。 “ 截肢 ” 一事是重点写,要概括出这件事的经过顺序。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分析时,可让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语言和动作,领会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各表现了白求恩的什么性格特点。
2 、文章的写作特点不同,教法应该不同。我们在备课时,应先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然后根据写作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色,新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开头都提出了学习的重点,这学习重点大多是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来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只须对照这一重点来教就行了。
三、由题目入手,进行教学
许多文章的题目都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题目就像是文眼。因此,有些文章可以由分析题意入手,来设计问题。
如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时,可先让学生按地点的变化,把文章分为三个场面。然后分析题意:这题目的意思是比往年多收了几斗米。那么,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看出旧毡帽朋友是多收了几斗米呢?多收之后,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呢?结果遇到了什么命运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呢?再提问:既然遭到了不好的命运了,那旧毡帽朋友为什么还要到街上买东西呢?于是引出了街上购物的一个场面。再考虑,为什么要写街上的场景?于是让学生明确:街上购物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极端穷苦,连最低的生活要求也无法达到;再者,说明米价低的原因,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凋敝。然后再问:他们多收了,结果反而比往年更惨,那么他们将怎么办呢?至此,又引出船上一个场面,反映了他们内心蕴藏的反抗情绪和不满意识。
四、通过找文章的主线,来处理课文
任何文章都应有连贯全文的线索,一切的材料都应由主线串联起来,才使文章有条理、有主次。这线索,或是叙事线索,或是抒情线索,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须仔细领会。所以,我们如抓住线索,就能有条理地分析课文。
如《白杨礼赞》的抒情线索是 “ 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 ,那么讲解课文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它的生长环境、外形、气质是怎样的不平凡?这些不平凡的特点正象征了什么?
五、根据文章的组材顺序来处理课文
一篇文章中材料组织安排总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顺序,或以逻辑为序等等清顺序的安排,才能分出结构。其实,一篇文章分几段几层,就是根据一定的顺序来定的,那么怎样抓顺序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地点来定的。那么,我们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点给课文分为二大部分,再理解写百草园时,着重写了什么?写三味书屋时,有哪些内容?二个地方的生活有何不同?
六、从朗读入手,进入课文的教学
朗读很重要,许多文章的感情,是通过朗读来体会的。在朗读时要根据文章的感情,制造气氛,使人听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赞美了总理的高贵品质,表达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我们教学时,就要仔细体会诗歌的情调。开头对总理深情地呼唤,声调要缓慢、深沉、留恋,使人听来顿感心情沉重,为总理的逝世顿生悲痛之情。接下去恳切地寻找总理,声调既要连续,高声呼喊,又要低缓,轻声诉说,使人感到总理的音容宛在,我们肃然起敬。由此可見,此文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全在于朗读的感情掌握的好坏。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法可循。只要不断的摸索、实践,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必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河北省新乐市邯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