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校60年来,为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2年9月8日,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花团锦簇、彩旗飘扬,到处弥漫着喜庆的气氛。因为这一天是该校建校60华诞。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巴特尔,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任亚平,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雷·额尔德尼等众多领导莅临现场,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白向群在讲话中指出,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校60年来,为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我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人才的主要基地,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建设、改革与发展……
这里是民族教育的摇篮
1952年5月,学校前身“内蒙古师范学院”在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乌兰浩特正式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60年来,学校风雨兼程,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成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校长杨一江表示:“学校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重要特色的师范大学,面向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自1996年以来加快了教师教育改革步伐,在教师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教师教育思想。”
但是,学校又区别于一般的师范院校,这里是一所民族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业人才,发展民族科技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特殊使命,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60年来,学校矢志不渝地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始终发挥着“工作母机”的作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类毕业生17万余人,为自治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2002年以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民族高等教育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另外一大特点是:地方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就是培养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内蒙古师范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的鲜明特色。我们学校从学生的构成来讲有45%的学生是蒙古族,而且我们的教师也有40%是蒙古族。这里特别应该说一点,我们这个蒙古族还不是一般的民族成份是蒙古族,而是说我们的教学体系,就是双语授课。比如说,化学专业有一个班入学以后用蒙语授课的,还有一个班入学以后是用汉语授课的。但是到了四年毕业的时候,用蒙语授课的这部分学生,要求他们达到蒙汉兼通。”
学校高度重视民族高等教育工作,创造性地提出“蒙汉兼通”人才培养模式:既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知识结构。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蒙汉双语授课,形成使用蒙、汉两种语言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工作能力。“兼通”是培养目标的关键,学生既接受专业教育,又接受蒙汉语言和蒙汉优秀文化教育,从而成为“蒙汉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民俗学、蒙古学、北方民族史等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学校现有科研机构81个,其中与少数民族有关的科研机构多达27个。
2005年,国内唯一一个专门研究各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的机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200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落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国内首家专门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基地。
他们在为学生切切实实地服务
2009年5月5日,内蒙古师范大学信息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隆重而热烈。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揭牌成立大会正在召开。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和杨一江面带微笑,共同揭牌,会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是内蒙古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也是学校093计划实施的成果之一。“同年3月,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大学校学术平台建设的力度,把加强学术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学术繁荣、实现办学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简称‘093计划’。”身为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内蒙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杨一江,对于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093计划实施以来,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2009年申报获准3个: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国北疆史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民族工业产品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准2个:内蒙古自治区工业产品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年1个: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目前,高级别科研平台共有13个,校级科研机构80个。平台内,教师积极培养研究生,加强其动手能力。通过项目合作、访学交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近几年,实验室建设初步取得成效,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发展很快,来访的学者们对实验室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化学系主任杰克逊教授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室,可以做国际水平的工作”。
很多老师表示,“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都要尽全力去关心他们。而他们的心理动态最不可忽视。”他们告诉记者,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指身体,还包括他的心理。“内蒙古师范大学一般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学校就会为他们定期上心理辅导课,从一年级开始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树立他们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摆正他们的就业心理。”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贫困生较多,还有部分蒙古语授课的学生,这些学生相对其他人来说就业更为困难,学校就求学生工作部门要把为这部分人服务放在重点,杨一江认为,只有为学生切切实实服务好了,学校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今天,内蒙古师范大学华丽走过60载,在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发展教师教育。目前学校的教师教育已发展成为由22个师范本科专业,1个教育硕士(17个方向),1个课程与教学论硕士(14个方向)和1个心理学博士学位组成的本科、硕士、博士三层次的教师培养和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形成了一套教师教育思想:精英教育思想、双专业思想、发展思想和学科建设思想;创建了一个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一套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普通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学科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和教育实践课;编写出版了一套教师教育教材:26本教师教育教材;培养了一支教师教育队伍:由普通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教师和各学科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教师组成;建设了一个教师教育研究平台: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这里不愧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2012年9月8日,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花团锦簇、彩旗飘扬,到处弥漫着喜庆的气氛。因为这一天是该校建校60华诞。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巴特尔,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任亚平,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雷·额尔德尼等众多领导莅临现场,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白向群在讲话中指出,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校60年来,为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我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人才的主要基地,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建设、改革与发展……
这里是民族教育的摇篮
1952年5月,学校前身“内蒙古师范学院”在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乌兰浩特正式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60年来,学校风雨兼程,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成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校长杨一江表示:“学校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重要特色的师范大学,面向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自1996年以来加快了教师教育改革步伐,在教师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教师教育思想。”
但是,学校又区别于一般的师范院校,这里是一所民族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业人才,发展民族科技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特殊使命,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60年来,学校矢志不渝地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始终发挥着“工作母机”的作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类毕业生17万余人,为自治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2002年以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民族高等教育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另外一大特点是:地方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就是培养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内蒙古师范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的鲜明特色。我们学校从学生的构成来讲有45%的学生是蒙古族,而且我们的教师也有40%是蒙古族。这里特别应该说一点,我们这个蒙古族还不是一般的民族成份是蒙古族,而是说我们的教学体系,就是双语授课。比如说,化学专业有一个班入学以后用蒙语授课的,还有一个班入学以后是用汉语授课的。但是到了四年毕业的时候,用蒙语授课的这部分学生,要求他们达到蒙汉兼通。”
学校高度重视民族高等教育工作,创造性地提出“蒙汉兼通”人才培养模式:既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知识结构。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蒙汉双语授课,形成使用蒙、汉两种语言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工作能力。“兼通”是培养目标的关键,学生既接受专业教育,又接受蒙汉语言和蒙汉优秀文化教育,从而成为“蒙汉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民俗学、蒙古学、北方民族史等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学校现有科研机构81个,其中与少数民族有关的科研机构多达27个。
2005年,国内唯一一个专门研究各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的机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200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落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国内首家专门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基地。
他们在为学生切切实实地服务
2009年5月5日,内蒙古师范大学信息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隆重而热烈。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揭牌成立大会正在召开。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和杨一江面带微笑,共同揭牌,会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是内蒙古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也是学校093计划实施的成果之一。“同年3月,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大学校学术平台建设的力度,把加强学术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学术繁荣、实现办学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简称‘093计划’。”身为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内蒙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杨一江,对于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093计划实施以来,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2009年申报获准3个: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国北疆史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民族工业产品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准2个:内蒙古自治区工业产品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年1个: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目前,高级别科研平台共有13个,校级科研机构80个。平台内,教师积极培养研究生,加强其动手能力。通过项目合作、访学交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近几年,实验室建设初步取得成效,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发展很快,来访的学者们对实验室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化学系主任杰克逊教授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室,可以做国际水平的工作”。
很多老师表示,“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都要尽全力去关心他们。而他们的心理动态最不可忽视。”他们告诉记者,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指身体,还包括他的心理。“内蒙古师范大学一般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学校就会为他们定期上心理辅导课,从一年级开始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树立他们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摆正他们的就业心理。”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贫困生较多,还有部分蒙古语授课的学生,这些学生相对其他人来说就业更为困难,学校就求学生工作部门要把为这部分人服务放在重点,杨一江认为,只有为学生切切实实服务好了,学校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今天,内蒙古师范大学华丽走过60载,在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发展教师教育。目前学校的教师教育已发展成为由22个师范本科专业,1个教育硕士(17个方向),1个课程与教学论硕士(14个方向)和1个心理学博士学位组成的本科、硕士、博士三层次的教师培养和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形成了一套教师教育思想:精英教育思想、双专业思想、发展思想和学科建设思想;创建了一个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一套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普通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学科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和教育实践课;编写出版了一套教师教育教材:26本教师教育教材;培养了一支教师教育队伍:由普通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教师和各学科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教师组成;建设了一个教师教育研究平台: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这里不愧为“民族教育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