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市场调研的人才需求,明确市场调研的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结合目前市场调研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课改思路并将该思路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构建专题体系、任务分解、团队分工、同步案例指导、引入竞争,建立全方位的课程考核体系等项目制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调研人才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改革思路
(一)偏重结论灌输,忽视过程引导。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企业需求,打开思路,确定调研内容和方法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
但是目前大多数市场调研教材偏重结论灌输,忽视过程引导。例如,在介绍调查方案时,直接写出调查方案的构成,却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调查方案包括这些部分,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而这些问题若未解决,学生就只会套模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偏重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培养。统计分析能力包括录入、清洗和分析数据、图表呈现及报告撰写五项技能,需要具备excel、SPSS、PPT等统计和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市场调研教学重视技能培养。
但是目前大多数市场调研教材偏重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培养,用大量篇幅介绍市场调研的原则、理论和概念,对如何处理数据和撰写报告却谈之甚少,按照这样的教材进行教材,学生只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三)偏重零散知识,忽视完整项目。项目运作能力包括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合作和項目沟通四项能力。项目运作能力要在项目运作中锤炼,脱离了项目教学,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再多,也难以做到活学活用。
但是目前大多数市场调研教材偏重介绍零散的知识点,缺乏对学生项目运作能力的培养意识,既没有深挖不同调研项目专题的独特性,又没有对完整调研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导致学生学完厚厚一本书,遇到实际项目仍不知如何运作。
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课改的思路是引入项目制教学,从企业营销难题出发,建立调研项目专题体系并深入讲解,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作为一个项目团队,完成所选定的专题。为保证各组有效完成既定专题,将项目专题分为若干任务。教师以贯穿全流程的项目案例为例,将该案例同样分成若干任务,教师介绍该案例的一项任务,学生就要完成所选专题的该项任务,从而实现教学共进、学以致用,完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实践
(一)构建项目专题体系。企业营销是指企业在现有营销环境下,从目标用户的需求出发,比竞争对手更快捷,更有效提供营销组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活动。
因此,企业面临4项营销难题:如何基于营销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制定公司战略,如何了解目标用户需求,如何提供有效的营销组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合理制定战略,需开展战略调研;为了解目标用户需求,需开展用户使用习惯和态度研究以及市场细分调研;为提供有效的营销组合,需开展产品测试、价格测试、渠道调研和促销效果调研;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开展用户满意度调研。
于是,从企业营销难题出发,对应出8项调研项目专题,完成项目专题体系的构建。
(二)做好任务分解。要指导学生完成调研项目,需要将项目分解成可操作的细化任务。基于调研流程,将项目分解成七项任务:撰写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项目执行、数据录入与清洗、数据分析、报告撰写与图表制作、分析报告讲演比赛。
(三)做好团队分工。好的团队要有明确分工。分工意味着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出了问题不会相互推诿。
基于对研究公司团队分工的了解,将每组学生进行分工,具体分工与职责如下:
项目经理:负责设计研究方案以及项目总体人员协调和进度。
质量控制问卷设计人员:负责设计问卷,其他成员要参加问卷的试访。
项目执行人员:负责发放和回收问卷。
数据处理人员:负责调研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加工。
报告撰写人员:负责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图表,写成PPT报告。
报告宣讲人员:在讲演比赛中负责本组最终报告的讲演。
(四)同步案例指导。为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制作匹配调研七项任务的项目大案例。用该案例贯穿任务教学始终,实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知行合一。
(五)引入团队竞争机制。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和表达能力,课程引入团队竞争机制,对各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要求学生讲演本组调研的分析报告,由教师团集体评分,并对优秀团队颁奖奖励。
(六)建立全方位课程考核体系。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表现,建立市场调研课程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学生总成绩包括项目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出勤、课堂表现和上机作业,占总成绩30%;项目成绩考核项目专题完成情况,占总成绩70%,项目成绩等于小组项目得分乘以组员表现系数,其中组员表现系数依据组员分工职责所对应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参考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评定。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此外,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些项目组完成的作业及讲演的水平超过预期,毕业论文的数理分析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课程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项目组中每个成员的考核不够细致;班级人数过多,项目指导不够充分。这些问题还需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并加以解决。(作者单位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一、课程改革思路
(一)偏重结论灌输,忽视过程引导。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企业需求,打开思路,确定调研内容和方法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
但是目前大多数市场调研教材偏重结论灌输,忽视过程引导。例如,在介绍调查方案时,直接写出调查方案的构成,却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调查方案包括这些部分,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而这些问题若未解决,学生就只会套模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偏重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培养。统计分析能力包括录入、清洗和分析数据、图表呈现及报告撰写五项技能,需要具备excel、SPSS、PPT等统计和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市场调研教学重视技能培养。
但是目前大多数市场调研教材偏重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培养,用大量篇幅介绍市场调研的原则、理论和概念,对如何处理数据和撰写报告却谈之甚少,按照这样的教材进行教材,学生只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三)偏重零散知识,忽视完整项目。项目运作能力包括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合作和項目沟通四项能力。项目运作能力要在项目运作中锤炼,脱离了项目教学,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再多,也难以做到活学活用。
但是目前大多数市场调研教材偏重介绍零散的知识点,缺乏对学生项目运作能力的培养意识,既没有深挖不同调研项目专题的独特性,又没有对完整调研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导致学生学完厚厚一本书,遇到实际项目仍不知如何运作。
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课改的思路是引入项目制教学,从企业营销难题出发,建立调研项目专题体系并深入讲解,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作为一个项目团队,完成所选定的专题。为保证各组有效完成既定专题,将项目专题分为若干任务。教师以贯穿全流程的项目案例为例,将该案例同样分成若干任务,教师介绍该案例的一项任务,学生就要完成所选专题的该项任务,从而实现教学共进、学以致用,完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实践
(一)构建项目专题体系。企业营销是指企业在现有营销环境下,从目标用户的需求出发,比竞争对手更快捷,更有效提供营销组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活动。
因此,企业面临4项营销难题:如何基于营销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制定公司战略,如何了解目标用户需求,如何提供有效的营销组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合理制定战略,需开展战略调研;为了解目标用户需求,需开展用户使用习惯和态度研究以及市场细分调研;为提供有效的营销组合,需开展产品测试、价格测试、渠道调研和促销效果调研;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开展用户满意度调研。
于是,从企业营销难题出发,对应出8项调研项目专题,完成项目专题体系的构建。
(二)做好任务分解。要指导学生完成调研项目,需要将项目分解成可操作的细化任务。基于调研流程,将项目分解成七项任务:撰写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项目执行、数据录入与清洗、数据分析、报告撰写与图表制作、分析报告讲演比赛。
(三)做好团队分工。好的团队要有明确分工。分工意味着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出了问题不会相互推诿。
基于对研究公司团队分工的了解,将每组学生进行分工,具体分工与职责如下:
项目经理:负责设计研究方案以及项目总体人员协调和进度。
质量控制问卷设计人员:负责设计问卷,其他成员要参加问卷的试访。
项目执行人员:负责发放和回收问卷。
数据处理人员:负责调研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加工。
报告撰写人员:负责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图表,写成PPT报告。
报告宣讲人员:在讲演比赛中负责本组最终报告的讲演。
(四)同步案例指导。为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制作匹配调研七项任务的项目大案例。用该案例贯穿任务教学始终,实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知行合一。
(五)引入团队竞争机制。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和表达能力,课程引入团队竞争机制,对各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要求学生讲演本组调研的分析报告,由教师团集体评分,并对优秀团队颁奖奖励。
(六)建立全方位课程考核体系。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表现,建立市场调研课程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学生总成绩包括项目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出勤、课堂表现和上机作业,占总成绩30%;项目成绩考核项目专题完成情况,占总成绩70%,项目成绩等于小组项目得分乘以组员表现系数,其中组员表现系数依据组员分工职责所对应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参考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评定。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此外,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些项目组完成的作业及讲演的水平超过预期,毕业论文的数理分析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课程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项目组中每个成员的考核不够细致;班级人数过多,项目指导不够充分。这些问题还需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并加以解决。(作者单位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