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和整理知识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ch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累和整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具备的素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整理的过程,即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积累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1.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积累本,制定一个积累目录,按照目录把课堂上所学的词和句子等分类记录。每周要求学生读上几次,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丰富了,语言组织能力、作文水平也提高了。这样不但使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语文学习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味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悟语文,并最终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服务生活,就能顺理成章地完成课外积累的任务。①在观察中积累。中学生要养成时刻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把观察的所知、所得、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②通过视听积累。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现代化视听渠道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动物世界、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可作为积累的范畴。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材料的质量。③开展活动积累。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的效果。④通过练笔积累。一是阅读练笔,就是读书必动笔墨,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第二、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第三、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二、整理
  1.分类处理知识,即把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就像图书馆把不同类型的图书放在不同的书架上,使读者一目了然,查找起来十分方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知识。
  2.按主次分类知识。即按所积累知识的重要程度或是使用频率的高低加以分类。整理语文知识可以使知识积累条理化,应用起来方便快速。
  三、积累与整理完美结合
  从规律上看,学扎实了,自然会用。所谓扎实,不光是记住了,更主要的是理解了。学了不会用,主要原因是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没有搞清楚与之相关的内容。
  语文课强调语文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对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语文知识的整理,有时候需要由老师做一些系统地讲解,但这不应该成为语文整理的主体。语文整理应该注重实践性,不应该成为讲授现成学科知识的过程。语文的整理,可以从语言文字的现象出发进行归纳,经过老师引导,使学生领悟;不要从名词术语出发将“知识点”逐一排队,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知识”。这样才真正体现积累是前提,整理运用是目的。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书本、生活装进学生脑袋里的东西很多,这是现代学生的一个优势。但必须对此有一个优化的过程,要把积累来的知识,“名正言顺”地放入结构框架里面,今后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所以说仅仅积累知识是不够的,积累的越多,不进行整理,知识就越乱。所以,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整理 。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整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整理的良好品质。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方法等进行归类。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生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更要看到语文学习又是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虽然我们高度重视,在这一考点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从每年的高考情况来看,这一直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我们往往在诗歌鉴赏的各类题型和答题模式上下工夫,却忽视了它最基本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如果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即使我们注意了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也往往是胡乱贴标签或者答非所问。因此,对于诗歌鉴赏,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读懂的问题,特别是在考场上,时间紧迫,没有任何资料
期刊
语文应是灵动的。教学实践中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的,有一些教师凭经验和资历,多少年一贯制,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鲜活的语文教得死气沉沉,让人感到压抑,学生进不了学习语文的境界,更谈不上语文学习的快乐。  正因为语文是灵动的,所以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而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作为文化载体,其教学就直接地肩负着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完善自我的任务。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因为文学作品是作家认识生活、心血的结晶,情感的载体。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用审美的观点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的美点,捕捉生活的珍珠,用形象思维,用炽热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切写照。为着这种真情,我们语文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要着意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成绩好的学生做的笔记也相对完善些,做了笔记的学生比那些不做笔记的学生在测验中的成绩要好一些。这是因为做了笔记的学生能够在测试前按笔记进行复习和背诵,而其他的学生就只能依靠以前的那点记忆。因此,永久性的记录能帮助学生克服在头脑中记忆和储存语文知识的时限性;同时记笔记也能集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增强听课效果。  但在我们的学生中,可以发
期刊
《雷雨》《日出》《北京人》三出话剧均系曹禺先生的名作。《雷雨》降生,文坛震动,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日出》问世,令人惊喜,荣获当年《大公报》文艺奖;《北京人》再现,宣告封建阶级及其思想文人走人坟墓。三出话剧一部比一部更深刻、更现实、更有典型意义。下面就其发展演变试作一些比较。  曹禺1933年完成了《雷雨》的创作,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3期上。剧作以五四前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期刊
近年来,湖南高考语文选做题部分,较多选取小小说作为命题材料,考查考生阅读鉴赏能力。小小说阅读命题形式丰富多样,下面拟从五个方面作些解题思路上的探究。  一、情节结构  1.命题形式  根据想象推断《丈夫的账单》一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解题思路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或依次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事,是常见题型。根据想象推断故事情节,是一种反推题型。解题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揣摩,弄清文章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其中对探究能力层级的说明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层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  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对学生探究意识的激活首先要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学生探究意
期刊
在一篇字数约为2700字的短篇小说里,博尔赫斯十三次直接提到《圣经》,这清楚的表明,《沙之书》有着浓烈的宗教意味;《圣经》是作为“沙之书”的另一面而出现在小说里的。  在探讨《沙之书》的宗教意味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讨论“沙之书”本身所具有的哲学意蕴。博尔赫斯以其宏阔的视野,幽深的思考,悲悯的情怀,传达着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类陷入偶像崇拜迷狂、理性崇拜迷狂、科学崇拜迷狂的忧思。在博尔赫斯的世界
期刊
山水田园诗犹如一颗璀璨之星闪耀于唐代的银河中,王维、孟浩然则是这银河中最闪亮的两颗星星,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划上了浓重的一笔。  王维和孟浩然在盛唐山水诗坛享有盛名,世称“王孟”。在山水诗创作上,有许多令人惊异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具有风格清新淡雅,意境空灵悠远的特点,而且多运用白描手法,情趣昂然。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追求意境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
期刊
文言课文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但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躁却是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于是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 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