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是关键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ky128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虽然我们高度重视,在这一考点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从每年的高考情况来看,这一直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我们往往在诗歌鉴赏的各类题型和答题模式上下工夫,却忽视了它最基本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如果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即使我们注意了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也往往是胡乱贴标签或者答非所问。因此,对于诗歌鉴赏,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读懂的问题,特别是在考场上,时间紧迫,没有任何资料可帮助的情况下,快速读懂诗歌显得尤为重要。在考场上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呢?
  1.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写作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如:王昌龄《闺怨》题目即点明诗歌类型、写作对象、感情基调;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冬至夜即点明时间,邯郸点明地点,又有“思”点明情感,通过解读题目我们已能把握诗歌主旨。
  2.关注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尤其对一些名家,我们要在平时多积累。
  如: 我们读到李煜的作品自然会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推测,读到杜甫的诗就会有忧国忧民或是因短暂安定而喜悦的推测。
  3.关注注释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一般来说,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的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
  如:郑协《溪桥晚兴》注释写到作者为南宋移民,我们自然会想到此诗可能写一个亡国之民的哀愁,注释点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诗歌的主旨自然容易理解。杜甫《绝句二首》注释为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背景的介绍就暗示了本诗的内容应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愉悦舒适。
  4.运用诗词的章法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所以,“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如:林逋《山园小梅》尾联即合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即可看出作者喜欢在山林里自得其乐而不需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
  5.抓关键字词
  读诗歌时总有一些字词句能比较直观地透露情感,观注这些,我们可以轻易地走入作者内心,直击诗歌主旨。
  如:郑协《溪桥晚兴》抓住“寂寞”、“扬花”、“杜鹃”已足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练习题中对“闲”字的理解自然不成问题。
  6.翻译诗歌,疏通字面意思
  很多学生读诗欠缺足够的耐心,他们还没读懂就动手写答案,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考纲中把诗歌鉴赏称之为古诗文阅读,我们可以从翻译诗歌入手,疏通字面意思。当然我们不需要像文言翻译一样精准,但可以通过疏通字面意思找联系。如以下这首诗(2009年高考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这首诗的第二联较难理解,但翻译一下就容易多了,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这时就会想到“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阴过酒樽凉”这一句,翻译过后就会知道原来在写竹阴的凉爽,再结合全诗自然会想到这一联也在凸显竹长势喜人。
  以上几点可以帮助学生在考场上及时理出读诗歌的思路,但这些入手点提供的信息我们必须整合才能避免断章取义,才能得出准确、全面的理解。
其他文献
上课铃声响过,教室一片寂静,我故意表情严肃地对同学们说:“告诉你们一个令人担忧,甚至可怕的消息!”同学们一听,立刻神情专注,有的面带紧张。接着,我把消息内容向同学们做了转述:据报道,最近,美国生物学家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了出来,又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结合重组,合成了一种具有剧毒的基因毒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毫克,就可以使全球60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也是令语文老师甚感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作文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看问题片面肤浅,甚至洋洋千言却不知所云,往往没有一个正确鲜明的中心思想。究其原因,即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生活阅历浅薄,知识尚少,思想观点正处于逐步形成阶段。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我认为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抓好学生阅读、勤练、创新三个环节。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现在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国家规划纲要)在工作方针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既是一种新的机遇,又是一种新的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其实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如何完成这三
期刊
一、句中的并列短语充当句子的主语时,并列短语(或构成并列短语中的某个词)常常和谓语、宾语不搭配。  例1:老人那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这句话的主语是“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谓语是“感染”。“信心”“性格”是不好“感染”的,主谓搭配不当。  二、病句中的并列短语充当句子的谓语时,并列短语(或构成并列短语中的某个词)常常会
期刊
【案例描述】  这是笔者在古诗教学中的一次教学尝试,教学内容为《诗五首·夜雨寄北》。教学目标是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会感受诗歌意境。为考查学生临场发挥情况,课前特意不布置预习。上课后,按惯例我让学生查找资料,认识李商隐,了解作者李商隐的相关经历、诗作特色等,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材料。这个步骤结束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课下的注释从文本表面理解诗作所写内容,在自读中明白诗句意思。 
期刊
接触新课程教学已两年了,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探索、实践,我对新课改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既有春暧花开般的喜悦,也有天寒地冻般的困惑与无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重“教”而轻“学”。语文教学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这个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得不到重视。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
期刊
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坚持“引导、模仿、观察”,不断激励学生表达。教师要立足课堂,引导表达;坚持读写结合,让学生模仿表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生活,学会表达。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优化的教学法,学生的表达水平就会稳步提高。  一、激发兴趣,引导表达  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和害怕是人们在说话前和说话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小学生自尊心强而自信心弱,因担心说话出错引起
期刊
希拉里曾说过:“生活中的尴尬总是不期而遇,那么微笑和乐观便是面对复杂生活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微笑,无声胜有声,它贮满无限信赖,拉近你我距离,激起心灵共鸣,消融内心坚冰。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教师,面对神圣的课堂,除了具备专业的教学素养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还应具备真诚的微笑。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让自己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快乐。而微笑的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微笑的仪态。教师的一言一行
期刊
在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高二选定了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这是属于“情感”话题的一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学生预习课文,熟悉文本的基础之上,我授课初始,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的情节内容。”一个学生回答道:“在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人午睡的时候,一个女人带着她的女儿来到镇上找神父借公墓的钥匙,去拜祭她因偷窃而被打死的儿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
期刊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这句话如同一根经脉,牵动文章的主枝干和每一片枝叶。  每次上到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都会看到许广平曾对这篇文章的评价,许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以前只把这句话当成引入课文的导语,或者放在课中间,渲染气氛,或者作为课文的小结语,而对这句评论的内容没有做过多的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