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白蛇传》的故事以笔记、小品、评话、戏曲等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但凡看过《白蛇传》相关作品的观众,大多对这位温柔善良的蛇仙怜爱有加,甚至肃然起敬。不过,白娘子以美丽仙姝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不过是近一二百年之事。回溯历史,白娘子的原始形象是张着血盆大口的蛇妖,大概在四五百年前,才有了人的形态与性情,而被完全赋予人性,則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
白蛇传说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明代《警世通言》奠定故事基础
白蛇故事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宋代短篇小说集《太平广记》收录的唐传奇《博异志·白蛇记》,据说记载了最早的白蛇故事。根据这一记载,白蛇传说的情节是,年轻男子与白色巨蛇幻化而成的貌美白衣少妇邂逅相逢,最后归来惨遭横死,可见白蛇在唐宋人们的心中还是个可怕的妖怪。
明嘉靖年间的《六十家小说》其中收录的《宋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则讲述了一个更为详尽的白蛇故事:宋孝宗年间,岳飞麾下奚统制官之子奚宣赞在临安遇到三个女子,其中有一位着白衣的美貌妇人,与奚宣赞成婚两次,结果却是一个吃人心肝的白蛇妖怪,后来奚宣赞的叔叔奚真人为救侄儿,请来神仙将白蛇及另外两个妖怪收服,用石塔镇子西湖中。
今天谈《白蛇传》,必然要引出明末冯梦龙编著的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其二十八卷刊载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的内容非常接近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白蛇传》。
这篇小说讲,宋朝时有千年修炼的蛇精化为人形,起名白娘子,与西湖千年青鱼精(而非青蛇精)化为的丫鬟小青相伴,在西湖出游时偶遇药商许宣,二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遂结成夫妇。后来,历经许多危难是非,许宣乃知二人俱是妖精,十分恐惧,便拜法海禅师为师,法海将两个妖精收于钵内,镇于雷峰塔下,数年后许宣坐化而去。这还是一个警示后人、宣传因果报应的佛教故事,但终于有了完整跌宕的情节,而白蛇也被赋予人的七情六欲,有了一定的人性。
关于《白蛇传》故事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北宋时河南汤阴(现河南省鹤壁市)的传说。据传,许家沟有个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一条白蛇;为了报恩,这条白蛇幻化人形,嫁给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并用草药治病,因而影响了金山寺的香火,黑鹰转世的法海便迫害白娘子,后面的许多情节与今日之《白蛇传》故事大同小异。此故事后传播至江南一带,深受爱听话本故事的宋高宗赵构的喜爱,这也是宋元时期白蛇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明朝有一位叫田汝成的官员,官做得不大,但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作品《西湖游览志》详细介绍了西湖上雷峰塔的历史,也提到“俗传湖中有白蛇、青蛇两怪,镇压塔下”,此说要早于冯本《警世通言》。
清代白蛇“变身”成贤淑的白娘子
白蛇妖气渐褪,变得颇通人间情意,而发生质的飞跃,应该是从清初的几本传奇开始。
最主要的作品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创作的传奇《雷峰塔》,共三十四出,此剧本有极高的水平。而最令后人击节赞赏的,是他将白娘子塑造成了一个温柔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可爱形象,而许仙从那个自私的男人变得颇有人情味儿,法海则成了多管闲事、憎恨美满婚姻、心理扭曲的角色。正是由于方本重塑了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所以获得很大的成功。
《雷峰塔》传奇在20世纪中叶被评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中国戏曲通史》载文曰:“方本才使得白蛇故事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悲剧,并以其悲剧冲突的深刻性和独特性,观照于当时的剧坛,征服了广大观众。”也正因为方本光彩夺目,当时被推向舞台后,还被朝廷的高官和淮商联合推荐入京,给乾隆皇帝和皇太后观看,之后《雷峰塔》传奇得到了很高的美誉。
此外,弹词宝卷也是白蛇故事的源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弹词《义妖传》(又名《白蛇传》),后演绎出多种版本,清同治年间有署“陈遇乾原稿,陈世奇、俞秀山评定”之本。在流传中,白蛇的妖气越来越弱,已经非常有人情味。白娘子对爱情忠贞,小青对友谊执著,所以当许仙、白娘子的幸福家庭遭到法海破坏,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同情。此外,弹词也为许仙一再负心、白蛇始终不弃的做法作出了解释,加入了许仙为白蛇前世恩人的情节。
从宋代到明清,白蛇的故事都与雷峰塔有关,后来又发展出了“雷峰塔倒塌”的情节。历史上的雷峰塔,为吴越国王钱椒因得子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所建,自然没有镇压过蛇妖,却确实屡遭磨难,最终倒塌。2002年,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雷峰塔,再现其风貌。
(摘自《北京晚报》张永和)
白蛇传说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明代《警世通言》奠定故事基础
白蛇故事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宋代短篇小说集《太平广记》收录的唐传奇《博异志·白蛇记》,据说记载了最早的白蛇故事。根据这一记载,白蛇传说的情节是,年轻男子与白色巨蛇幻化而成的貌美白衣少妇邂逅相逢,最后归来惨遭横死,可见白蛇在唐宋人们的心中还是个可怕的妖怪。
明嘉靖年间的《六十家小说》其中收录的《宋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则讲述了一个更为详尽的白蛇故事:宋孝宗年间,岳飞麾下奚统制官之子奚宣赞在临安遇到三个女子,其中有一位着白衣的美貌妇人,与奚宣赞成婚两次,结果却是一个吃人心肝的白蛇妖怪,后来奚宣赞的叔叔奚真人为救侄儿,请来神仙将白蛇及另外两个妖怪收服,用石塔镇子西湖中。
今天谈《白蛇传》,必然要引出明末冯梦龙编著的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其二十八卷刊载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的内容非常接近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白蛇传》。
这篇小说讲,宋朝时有千年修炼的蛇精化为人形,起名白娘子,与西湖千年青鱼精(而非青蛇精)化为的丫鬟小青相伴,在西湖出游时偶遇药商许宣,二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遂结成夫妇。后来,历经许多危难是非,许宣乃知二人俱是妖精,十分恐惧,便拜法海禅师为师,法海将两个妖精收于钵内,镇于雷峰塔下,数年后许宣坐化而去。这还是一个警示后人、宣传因果报应的佛教故事,但终于有了完整跌宕的情节,而白蛇也被赋予人的七情六欲,有了一定的人性。
关于《白蛇传》故事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北宋时河南汤阴(现河南省鹤壁市)的传说。据传,许家沟有个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一条白蛇;为了报恩,这条白蛇幻化人形,嫁给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并用草药治病,因而影响了金山寺的香火,黑鹰转世的法海便迫害白娘子,后面的许多情节与今日之《白蛇传》故事大同小异。此故事后传播至江南一带,深受爱听话本故事的宋高宗赵构的喜爱,这也是宋元时期白蛇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明朝有一位叫田汝成的官员,官做得不大,但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作品《西湖游览志》详细介绍了西湖上雷峰塔的历史,也提到“俗传湖中有白蛇、青蛇两怪,镇压塔下”,此说要早于冯本《警世通言》。
清代白蛇“变身”成贤淑的白娘子
白蛇妖气渐褪,变得颇通人间情意,而发生质的飞跃,应该是从清初的几本传奇开始。
最主要的作品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创作的传奇《雷峰塔》,共三十四出,此剧本有极高的水平。而最令后人击节赞赏的,是他将白娘子塑造成了一个温柔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可爱形象,而许仙从那个自私的男人变得颇有人情味儿,法海则成了多管闲事、憎恨美满婚姻、心理扭曲的角色。正是由于方本重塑了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所以获得很大的成功。
《雷峰塔》传奇在20世纪中叶被评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中国戏曲通史》载文曰:“方本才使得白蛇故事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悲剧,并以其悲剧冲突的深刻性和独特性,观照于当时的剧坛,征服了广大观众。”也正因为方本光彩夺目,当时被推向舞台后,还被朝廷的高官和淮商联合推荐入京,给乾隆皇帝和皇太后观看,之后《雷峰塔》传奇得到了很高的美誉。
此外,弹词宝卷也是白蛇故事的源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弹词《义妖传》(又名《白蛇传》),后演绎出多种版本,清同治年间有署“陈遇乾原稿,陈世奇、俞秀山评定”之本。在流传中,白蛇的妖气越来越弱,已经非常有人情味。白娘子对爱情忠贞,小青对友谊执著,所以当许仙、白娘子的幸福家庭遭到法海破坏,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同情。此外,弹词也为许仙一再负心、白蛇始终不弃的做法作出了解释,加入了许仙为白蛇前世恩人的情节。
从宋代到明清,白蛇的故事都与雷峰塔有关,后来又发展出了“雷峰塔倒塌”的情节。历史上的雷峰塔,为吴越国王钱椒因得子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所建,自然没有镇压过蛇妖,却确实屡遭磨难,最终倒塌。2002年,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雷峰塔,再现其风貌。
(摘自《北京晚报》张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