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中介语发展中显性与隐性知识之相互依存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la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主要特性,即渗透性、动态性和系统性,对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在促进第二语言中介语发展的必然依存性进行理论性探讨,并试图通过审视及比较现有的有关理论,论证所谓的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区别仅存在于语言加工层面(Ellis 1999),当论及第二语言习得策略时,如单独将发展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的习得作为语言习得手段无疑是不现实的。
  关键词:中介语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渗透性 动态性 系统性
  
  一、概述
  
  不同于大部分早期有关中介语的理论,Krashen 和Bialystok对不同类型的第二语言知识作出了区分。其中Krashen(Krashen 1982)认为课堂教学并不能促进二语习得者二语水平的进步,这种观点被称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 hypothesis);另一派的领军人物是Bialystok,这种观点认为课堂教学能促进二语习得进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接口理论(interface hypothesis)(Bialystok 1979,1981)。
  
  二、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 hypothesis)及有接口理论(interface hypothesis)
  
  2.1 Krashen的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 hypothesis)
  Krashen(1982a)将二语习得过程分为两种类型。一方面,掌握语言的过程是一潜意识过程,不同个体之间情况相似,这种潜意识过程普遍存在于各种二语习得过程中,包括课堂环境下。他称这种潜意识过程为“习得”过程。另一方面,有意识状态下学习的一些所教授的二语语法知识很难最终被利用到自然对话中。因此,正规的语言学习指导(instruction)在二语习得中并不主要。因为绝大部分的第二语言不能被“学习”,而只能被“习得”(Krashen和Scarcella 1978)。
  
  2.2 Bialystok的有接口理论(interface hypothesis)
  相对于Krashen的理论,便是Bialystok提出的“有接口理论”。和这理论名字一样,其观点也是完全与前一理论对立的。也就是说,这种理论认为二语习得者语言发展过程是发生在两种知识的连续运动中,而非处于两个各自独立的知识发展系统中(Ellis,R.1999)。
  Bialystok也发展了一种二语习得的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二语习得基于两种可以互相影响的知识,她称之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以及“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然而,这种区分很明显与Krashen对“习得”与“学习”的区分相似。
  2..2.1 隐性(implicit)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习得者直觉的、默认的语言知识:其一是指固定的公式化语言(formulaic knowledge),其二是指基于语法的知识(rule-based knowledge)。前者主要包括一些既成的习惯用语(ready-made chunks of language),而基于语法的知识则是已归纳、内化的(internalized)抽象语言结构模式(Ellis,R. 1999)。
  2.2.2 显性(explicit)知识
  “显性知识”则是指以分析后的形式呈现给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规则及语法项目。语言学界公认语言知识应该包括有关一定语言形式所具备的功能的知识(Widdowson,1996)。
  
  2.3 两种理论的关系
  这两种理论争论的关键是: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是否存在可转换性(transferability)的问题。无接口理论否认显性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性(transitivity),而有接口理论虽然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性。但在部分有接口理论中(Sharwood-Smith 1981)并不否认两种知识在二语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独立工作的可能性。
  
  三、分析
  
  本研究对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发展中的协助作用的讨论将围绕二语发展的基本特征展开。基于Selinker的相关理论,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渗透性(Permeability)动态性(Dynamicness)系统性(Systematicness)
  
  3.1 渗透性(Permeability)
  在许多情况下,自然语言通常都具有这一特点。语言间的渗透性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语言演变过程中不断起着作用,而语言习得者的中介语发展也同样存在这种特征。这也就是说,构成二语习得者中介语的知识在任何阶段都不是处于固定的状态的,而是随时在进行着一些调整及变化。正是中介语的这个特点为隐性及显性知识之间合作推进中介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2 动态性(Dynamicness)
  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个过程并非从起点到终点一蹴而就,而是在基于对目标语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的基础上,逐渐调节其过渡性的语言系统。
  习得者头脑中的语法系统其实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中介语连续体(interlanguage continuum)的语法具有重疊(overlapping)性的特点。各条语法既具有部分先前已成型的语法知识的内容,又包含部分新的、已经变更的语法知识。各条语法都具有“假设”的形式特征(Ellis,R.1999)。
  Bialystok(1978)曾经就显性指导的作用提出过三个功能:首先,为习得者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做好准备;第二,帮助习得者头脑中储存语言;第三,使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可能。在她的由317位母语为英语者参与的习得法语的实验中(Bialystok 1979b),她发现分析句子中的错误不可避免需要应用到一些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也能帮助习得者发展隐性知识。例如,显性知识能够刺激习得者关注语言输入的有关特征,以便能更顺畅地使用这些语法。此外,显性知识还能帮助习得者关注存在于第二语言与习得者本身已掌握的中介语语言之间的差异(Ellis,R.1999)。只有习得者能够清楚新的语法项目和自身中介语系统之间的差异时,他们才能吸收新知识,并将其转换成为隐性知识(Ellis,R.1999)。
  
  3.3 系统性(Systematicness)
  尽管二语中介语千差万别,但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具有统一的使用规律。那就是他们并非偶然、机遇地应用头脑中的已有中介语规律,而是往往在运用第二语言表达之前,基于头脑中已内化的第一语言系统作出自认为可能正确的预测。
  中介语发展过程之所以被视为一个系统性(systematic)的过程是由于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行为是基于一定语法规则的(grammatically),而这些语法规则又往往已经被内化了(internalized)。中介语中的语法似乎是一些一直在进行比较、竞争的规则,正如Corder(1976)所说,在二语中介语中同时存在着许多语法假设,致使二语习得者头脑中“并存着一系列近似的语法体系”。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行为是具有系统可变性的。
  Corder (1977a)曾提出二语习得者的出发点都是其头脑中已有的第一语言的习得体系:这个“基本”体系包括词汇及一些简单的造句语法。这个系统也构成了所谓的进行语言输出的“最初假设”(“initial hypothesis”)及人类共通的(universal)语言能力,即所有的语言,观其最深层次都是一个相同的基本体系。基于这种观点,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重生(recreation)的过程,而非一个知识不断增长的连续体(restructuring continuum)。也就是说,二语习得的过程不是一个以第一语言为基础,并逐渐由第二语言替代第一语言的过程,而是一个简单的,第一语言再生的过程,随着第二语言能力的进步,这个语言系统也逐渐被复杂化(complexified)。Corder指出:这也许可以为语言中介语系统为什么也具有一定普遍(universal)特性,特别是在其发展早期,提供了解释。
  
  四、结语
  
  在此本文作出以下总结:
  第一:如一味强调对二语习得者进行正规语法指导,而忽视二语习得者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操练,一方面并不能改变二语习得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甚至会妨碍这一进程;但另一方面,对二语习得者进行正规的语法指导,的确给二语习得者带来有益影响,甚至提高其二语习得最终所能达到的造诣。
  第二:由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的发展具有渗透性、动态性及系统性等特点(Ellis,R.1999),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具有渗透性,二语习得者中介语正是在这两种知识的相互渗透、依存与合作过程中获得能量,得以动态、系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Foreig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9.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文秋芳.外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网络、多媒体等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比较,以及合理使用网络、多媒体等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展望了它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及应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网络 多媒体    进入21世纪,教育部要求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推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包含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改
工商管理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当前市场经济建设中,恶意竞争、垄断经营等行为十分普遍
新世纪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为成员提供合作互动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组合小
摘要:人文文化教育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在申办奥运会、世博会成功以及加入WTO 以后,英语教学愈加显得重要。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地方,她施行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启发人的心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我国当前的教学需要和现有条件,顺应当前外语教育教学的潮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注重人文教育,全面发展素质,为大学品牌教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人文文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树立了终身学习理念,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变得非常必要.本文以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就我国的英语教学情况而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重语言、轻文化因素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摘要:基于档案袋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关注学习者各自的差异,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这种评价方式可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促进大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本文分析了写作档案袋评价特点、理论依据、优点及实施方法等。  关键词:档案袋 形成性评价 大学英语写作    导言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根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次写作任务来确定学
摘要:习语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理解与恰当运用习语体现了语言学习者对该语言的熟练程度,因此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以他人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产生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习语表达的影响,意在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便准确理解与运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习语。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影响    语言离开文化便不存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份并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
摘要:“传统写作教学”法对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影响深远,“任务型写作教学法”是以完成交际任务为教学目的的外语教学方法,是在交际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传统写作教学法”的改革和一种新的写作教学尝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和对两种写作教学法的对比研究,从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阐述了对目前英语写作教学法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应用    一、引言    写作作为一项重要
摘要: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在我国高校已经开设许多年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和教学质量的争议引起了学者和教师的关注。作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思考,现就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作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现状与问题 对策与措施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更进一步的加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