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字词教学丰满人物形象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b2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五下的一篇课文,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神话故事。根据文本特点,笔者在字词教学时注重细节,学用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高年级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提高,并在丰富字词教学的同时丰满了文中人物的形象。
  一、关注字形特点,有效识记书写
  【教学片段】(一)——“蒙”字的教学
  师:“蒙”是个生字,要把它写正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秃宝盖下面的一横千万不要漏掉了。
  师:这个提醒很关键。(教师用红笔圈出那一横)
  生:“蒙”字笔画较多,不要写得太松散了。
  师:是的,要注意上紧下松。
  生:“蒙”的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师(点头):下面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注意把它写正确,写美观。
  师(边写边讲述):秃宝盖靠上方,一横短短不能忘,豕字一横在线上,弯钩立在竖中线。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请同学们拿出钢笔在田字格中描红一个,仿影一个,再临帖。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师(点评学生作业):大家来看这名同学写的字,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生:捺笔写得太长了。
  师:短一点就更好看了。(教师边说边修改)还有吗?
  生:他的秃宝盖写得太宽了。
  师:应该写得紧凑一点。(教师边说边修改)
  生:“豕”字的弯钩应该写在竖中线上,他写的弯钩离竖中线太远了。
  师:对呀,要把字摆正呀,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就更好了。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在写字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笔画,而且还要注意间架结构,这样就能把字写美观。现在请同学们在刚才所写的字旁边再写一个,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思考】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相互比照点评,由此促进学生写字能力的提升。笔者在《嫦娥奔月》这一课中,针对学生书写“蒙”字容易写错或写不好看的特点,通过“一观察,二范写,三比照”的教学步骤,逐步引领学生掌握“蒙”的书写要领。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蒙”的字形时,教师在学生有所发现的基础上及时点拨提醒,用红笔标示容易漏掉的中间一笔,并用横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学生如何做到上紧下松。在范写时,教师边写边讲述顺口溜——“秃宝盖靠上方,一横短短不能忘,豕字一横在线上,弯钩立在竖中线。”这样的顺口溜不仅生动有趣,也便于学生记忆,帮助学生很快掌握“蒙”的书写规律,把“蒙”字写正确。在比照时,教师引领学生相互发现书写的优劣之处,然后及时更改不足,使得学生的书写不断趋于“美观”。
  二、联系已有知识,丰富独特内涵
  【教学片段】(二)
  师(手指“奸”和“贪”两个字):红色的是本课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们?
  生:要记住“贪”的话,应该知道人贪图的是宝贝,所以“贪婪”的“贪”下面是个“贝”字。
  师:很形象。古人呀,曾把贝壳当成钱币,有些人天天想着钱,真是贪得无厌!课文说逢蒙“奸诈贪婪”,你的脑海里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
  (片刻思考)
  生:秦桧。
  师:他是一代奸雄。
  生:我觉得《西游记》里面的白骨精也是奸诈贪婪的人。
  师:其实还有九色鹿里的——
  生(齐):调达。
  师:调达就是奸诈贪婪的无耻小人。谁来把第二行的词语读一读?
  【思考】
  对“奸诈贪婪”一词的理解,先从认识“贪”这个字开始,让学生借助其部首理解意思并记住字形,然后联系以往认知——“你的脑海里还有谁也是奸诈贪婪的?”通过对调达、白骨精、秦桧等人物形象的再认识,让“奸诈贪婪”一词在孩子的脑海中不断变得立体起来,流淌于孩子思维中的也就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众多形象的生动演绎。那么,“奸诈贪婪”也就不会单单成为“逢蒙”的代名词,而是一切贪得无厌而又诡计多端的人物形象的最佳诠释。如果教学仅以认识词语为目标,那么学生留存于心的只是僵硬的言语,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已。然而一旦让词语与原有知识链接,与生活链接,那么新纳入的词语将会成为以往认知意识流中的一部分,且为原有知识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创设语言环境,把握细微差别
  【教学片段】(三)
  师:文中说(出示句子):“她(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这里的“接济”能换成“救济”吗?(圈出“接济”)
  生:不能。(有些犹豫,只有几个学生摇头表示,大部分孩子有些茫然)
  师:先看看这两个句子,谁来填一填?
  (出示)选词填空:
  救济 接济
  1.鲁迅先生经常( )那些穷困的青年。
  2.地震发生后,祖国各地的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灾区人民。
  生:鲁迅先生经常接济那些穷困的青年。地震发生后,祖国各地的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救济灾区人民。
  师(面向全体):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生:救济是指救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而接济只是接济那些贫穷的人。
  师:有谁要补充的?
  生:我认为接济也指帮助生活困难的人,而救济是指救助那些生死未卜的人。
  师:看来它们表示的程度不一样。接济是对生活有些困难的人的一点帮助,救济是对生活特别困难特别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停顿片刻)现在这“接济”还能换成“救济”吗?   生(齐,大声):不能。
  师:看来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真的很值得推敲!
  【思考】
  这一片段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字词,用字词,体味词语间的细微差别,丰富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接济”中的“济”是文中的多音字,在区别它的读音时笔者采用了组词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众多词语中理解不同读音的不同意思。而文中“接济”一词不仅在理解上有难点,更容易让学生误认为它与“救济”意思等同。其实“接济”与“救济”虽有相同之处,但绝不是完全相同。为此,把“接济”和“救济”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创设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区别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由此知晓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准确运用。
  如果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品味字词的能力,还会帮助学生在言语和书面表达时养成不断推敲的好习惯,并且逐步形成准确表达的能力。
  四、结合人物形象,凸显内在联系
  【教学片段】(四)
  教学生字时出示如下内容:
  后羿——为民造福,昆仑山顶,拉满神弓
  逢蒙——奸诈贪婪,迫不及待,翻箱倒柜
  嫦娥——美丽善良,接济乡亲,机智周旋
  【思考】
  这则神话故事通过后羿、逢蒙、嫦娥三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彰显了嫦娥的美好形象,因此如果把字词教学与人物特点相融,把生字新词重新组合成串,让学生在学习字词的同时初步感知人物特点,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树立起立体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字词教学不失为巧妙。笔者在仔细研读教材以后,将书后生字表、“绿色通道”里的生字在文中组成的词语以及一些能表现人物性格的重点词语,重新编排组合,形成以上内容。
  从横排来看,三个人物三组词语,这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字词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能形成初步的认识。从竖排来看,第一排是三个不同的人物,第二排是人物的内在品质,第三、四排是人物的行为举止或所处位置。仅从这样的形式,就可以窥见文本内容的重要线索。而教学时,更是紧扣这样的形式推进教学,使得人物形象逐步变得鲜明生动。
  有了这样的前提,在后面的教学——理清文章脉络的时候,教师就可利用这个人物特点图,让字词教学与人物事件并论,与内容概括相融。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鸡年春节,央视推出一档最火的节目——《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同时也让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火了一把。这把“火”引发了人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潮,更引发了一些专家学者对当下古诗词教育的分析与思考。上师大教授王荣生表示,学习古诗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孔子“诗教观”的再思考。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即《诗经》,
期刊
如果上帝让你在“财富”和“获得财富的方法”之间选择其一,你会选什么呢?当然,只要是一个不太懒惰的人都会选择后者。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教育,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孩子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外,我想更多的是应该教给孩子“学会学习”,尤其是行走在“语文主题学习”道路上的教师更应如此,因为这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在高年级整体预习课上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实践。  在高年级“预习课”上,我要求
期刊
姜夔这样高度概括诗歌结尾的艺术性:“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的确,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因而作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赏析诗歌结尾的意境中品析出其艺术价值。  一、以朴衬奇,以平实衬托隐意  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归园田居》这一组诗,其中第三首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精妙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其中的细节描写,由表及里,以一当十,促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把握作品的神韵,收获心灵的愉悦。  一、抓住细节,理清故事情节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细节描写有如散落在文本中璀璨的珍珠,俯拾皆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在进行该文本的教学时,首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被模式所束缚,在教学环节推进时,不是过于生硬,就是衔接不够紧凑,教师教学的和谐指数有待提高。语文教学讲究自然过渡,课堂多元互动频繁高效,教学效果显著,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适时展开教学切入,科学整合教学环节,以确保课堂教学顺畅有效。激趣点切入、关键点切入、提升点切入、训练点切入,强调的是教学环节的启动时机,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一、激趣点切入,点燃课
期刊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当激发兴趣,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探索。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首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  注重导入,运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有效引入课题,这样
期刊
在听说读写等语文核心能力中,“说”是学生聆听、阅读之后语言信息输出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书面表达的中间媒介。在教材设置上,编者也在每个“练习”中精心创编了“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为轻视口语交际的特点,导致口语交际效益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  【症结一】情境丧失,口语交际的热情陨灭  生命个体的语言口头输出,需要建立在相应情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会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专家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文章中用知人论世解读法,但这种解读法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主题挖掘或嫌深奥与牵强。一篇文章,如若非要通过查寻背景资料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来,这样的文章也未免读得太吃力、太沉重了。况且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本就缺乏查寻资料的条件,对他们来说,赏读一篇文章最好纯粹地从文字出发。  《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在语文教材不
期刊
面对古诗,审题、释字、译句、赏析是老师们教学的老套路。但是,如果所有的古诗教学都套用这样的模式,意蕴悠远的古典诗词将变得淡而无味,势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古诗教学效率,使古诗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驰骋于诗歌所创造的美妙境界中?笔者在这里谈谈对这些方面的几点认识和尝试。  一、熟读成诵,随声入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华民族
期刊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中母亲的形象,感受母爱。  2.了解并掌握速读感知法和品读批注法。  3.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佳作。  4.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明确专题读书法,并掌握三遍读书法。  2.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佳作。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l课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