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学科主体性活动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pj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体性活动是提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创设开放性的活动形式、构建多元活动交流模式、开展主体性活动评价来开展,以此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提升品德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主体性活动 策略 活动模式 评价
  所谓“主体性活动”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产生的,着眼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精神,要求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活动,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自主地开展活动。在主体性活动指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品德课程中开展主体性活动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从自主活动、多向交流中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形成主体人格。然而,笔者发现,当前品德学科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开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透视】
  品德学习绝不是道德知识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认识内化的过程。品德学科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主体性活动中充分体验、感悟,形成行为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品德学科教学,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忽略主体性活动教学,学生常常作为学习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灌输式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空泛
  品德新课程标准统领下的教材,虽然理念上“回归生活”,过程上“注重体验”,但教材只是范式、拐杖,是资源生发的引子,固化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就成了教学活动的“脚本”,成了教学内容的全部。众所周知,品德课是“小学科”,是免考科,是“主科”教师的兼科。教师大多是“顺手”教教,不会也不愿花太多时间、精力去研究教材、生发教材、拓展资源、链接生活。于是,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学习,大都是空泛地聊别人的生活,讲他人的故事,分析现成的数据、结果。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被抑制,学生成了他人事件的旁观者。
  二、教学方法刻板
  尽管鲁洁教授一再强调“对话”和“体验”的教学方式,但学科地位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现实中的课堂,依然是以讲授、告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向学生施加各种外在的影响,灌输抽象的道德规范、既定的行为观念。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载体,成了被塑造的客体。刻板老套的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
  三、教学活动低效
  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中,教师也试图依照教材、教参的提示设计一些活动,诸如课前的调查、课上的体验、课后的实践活动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达到期待的效果。课前的调查,常常会因为学生的不重视、家长的不支持而“流产”。课后的实践活动(所谓“作业”),更是因为没有检查、反馈而流于形式。而课堂中的体验活动,则大都成了游戏、表演,乃至作秀。比如,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的苦痛,课上设计独臂写字、蒙眼走路、手语表达等体验活动。活动中,肢体健全的学生更多地把体验活动当作游戏,课堂上笑声不断、热闹非凡,很难看到有学生神情凝重,真正走进残疾人的内心,切实体验到残疾人的难处。这样的课堂活动只是浮于表面,难以入心,学生的自主感悟、自觉提升得不到落实。
  【策略探寻】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有悖“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发展。我们需要在实践、反思中探寻品德学科主体性活动教学的策略。根据德育活動自身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创设开放性主体活动,构建主体性活动交流模式,开展主体性活动评价等方式,来开展主体性活动教学。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威严的布道者,是课堂的主宰。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学生只有听从,无法自主选择,缺乏主体意识,失却主体精神。唯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展示个性,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学《我不胆小》一课,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最怕的事或物,谈谈自己紧张胆小的经历,然后师生一起当一回“心理医生”,分析害怕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再讨论“我不胆小”的做法。课堂中,教师像朋友,像心理医生,像家长;学生之间像朋友,像兄弟姐妹,在互相谈话、交流、帮助、鼓励中战胜胆小。而课堂,就像一间聊天室,轻松和谐,其乐融融。学生就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学习着、体验着、成长着。
  二、创设具有开放性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在品德教学活动中,要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提升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一)让时间开放
  品德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课前的活动准备、资料收集,课后的实践延伸,让品德教学的时间得以开放、充实,这样更好地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课前一周里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过十字路口,认识各种路标、图示,去访问交警叔叔,了解一些交通规则。课上通过知识竞赛、情境表演、辨析纠错等活动进一步明确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课后两周里,让学生自愿组合,以不同的形式宣传交通法规,呼吁遵守交通规则。有的小组制作了手抄小报,有的小组制作了小展板,有的小组去当了“小交警”,还有的小组完成了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倡议书。时间的开放,让课堂得以延伸拓展,让品德课堂与生活链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让空间开放
  同样,品德教学也不只是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生活是真实的课堂,社会是成长的舞台,所以我们在开展主体性活动教学时,更注重活动空间的开放,让开放的空间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沃土,成为学生主体精神成长的滋养品。例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家乡的各个景点,去赏赏家乡的景;把课堂延伸到饭店,去尝尝家乡的特色菜;把课堂延伸到特产礼品店,延伸到农贸市场,去了解家乡的土特产。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魅力,更激起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三、构建多元互动的活动模式
  传统的品德课教学活动主要采用单向交流模式。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安排活动,学生按程序进行活动,这种单向式交流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效果不太理想。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主体性活动,构建多元、互动式交流模式。在这样的活动模式中,活动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都可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对象的多元化,让教学具有更生动、丰富的互动,教学资源得以拓展,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例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可邀请一些家长来参加,让他们讲讲孩子成长中的故事,说说心中对孩子的期望;教学《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时,请牙医来到课堂,接受学生的咨询,讲解牙齿成长的奥秘。在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嘉宾”之间可以多面接触,广泛交流,对话互动,使主体性活动取得最优的效果。
  四、开展主体性活动的评价
  在品德教学中开展主体性评价活动,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德育知识转化、内化为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的单一性,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都可成为评价的主体,参与品德学习活动的个体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可以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养成等做出合理评价。另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实施多向评价。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多向交流,更好地促进品德主体性活动的开展,及时矫正活动中出现的偏误,提高活动的成效。再有改变传统道德评价的唯甄别判断的功利目的,做到评价不只是关注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对错,更关注学生的活动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在德育主体性活动中是否得到较好的锻炼;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在德育主体性活动中是否得到较好的培养;关注学生通过德育主体性活动,是否真正形成良好的品德。
  【实践反思】
  在品德课程的实施中,探寻主体性活动策略,实践证明:品德课程主体性活动教学是科学的,是行之有效的。它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践行 “以活动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反思,笔者认为品德课程主体性活动教学策略实施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目标管理、自主发展
  课堂活动管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主体性活动教学目标。只有确定合理、正确的目标才能影响和制约师生的主体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学活动中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只有在目标的引领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主体性活动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发展和成長的需要,从而达到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目标。
  二、发扬民主、尊重信任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只有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发展需要,才能在师生共同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中,必须充分地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相信学生有合作探究的兴趣和潜能,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养成的潜质和追求。只有这样,主体性活动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实施。
  三、科学组织、正确引导
  只有科学地组织、有效地规范和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活动才能有效开展,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主体性活动教学,不是教师退出课堂成为旁观者,教师要做学生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有计划、有指向、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活动。如此,主体性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才能真正指向教学目标,指向学生行为习惯的自主养成。
  当然,在实践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比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均是主体,如何让这两个主体相互兼容、协调统一,如何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轨道上,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还有主体性活动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活动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等也值得进一步研究、细化。
  参考文献:
  [1]朱小曼,主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亚夫.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韩永平.活动型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 [J].小学德育,2000(11).
  [5]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缪建新,著.课改背景下的德育新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226400)
其他文献
微机电系统(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技术或微传感器与微执行器(Micromachined Tranducers)技术,它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合了硅微加工和精密机械加工
得可宣布推出其全新的Vector Guard Platinum网板技术。现可供得可亚洲、欧洲和美洲客户使用的新技术,提供半导体制造商应对下一代各种挑战的理想解决方案。
期刊
描述一种广泛应用于探索制程设计方面的系统性及随机性故障的短流程测试芯片与先进的检测工具平台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对在65nm技术节点上的关键性缺陷进行特征化描述和监控。
期刊
2010年7月——为半导体行业提供测试设备的全球领先制造商Multitest公司日前宣布,在市场研究机构VLSI Research的年度客户满意度调查中,再次荣膺"十佳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称号
【摘 要】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理答作为课堂问答的一个环节,是主要的教学行为之一。因此,理答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效率及课堂文化。品德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向、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更是和教师的理答休戚相关。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以智慧的理答引导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理答 课堂问答  什么是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
背景: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有助于评价收缩和舒张功能,其可对纵轴心室血流动力学进行判定。本研究旨在观察射血分数(EF)正常或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收缩和舒张纵向功能差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