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的传统与现代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e2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千百年的语文教学积累了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是我们改良语文教学的前提。新的时代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乃至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同时又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问题,语文教学的改良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语文 传统 现代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它不仅受着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特点的影响,还必然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然要在继承传统中进行创新,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语文教学若从有文字算起,已有5000年历史;若从孔子设坛授业为始,也有2500年的传统。然而,回顾这漫长的岁月,语文单独设科也不过百年的历史(1903年,语文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百年的语文教学,也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下,一次次从先人进行的教学中总结经验,又一次次地变革与创新,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现状。
  那么,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教学的传统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呢?
  第一,以诵读为本。语文教学的千年历史中,“读”是教学的第一大法。《荀子》中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点出了熟读精思对于学习汉语的重要。宋朝苏籀在《栾城遗言》中说:“读书百遍,经义自见。”苏东坡在《送安惇诗》中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还提出这种“读”的严格规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训学斋规》)学习汉语文之所以特别要强调读,把读视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关键还在于形成语感。朱熹云:“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要》)古人强调读,既可默读,又可放声朗读。在朗读中则又强调抑扬顿挫。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韵,读出文章的味,读出文章的神来。
  第二,重视体察涵泳。汉语从字的形成就富有意蕴之美,能对人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综合培养,也能对人进行德育的熏陶和美育的陶冶。而涵泳法则正是实施这种教育与熏陶的重要方法。朱熹指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他把涵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提了出来。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谕纪泽》)中则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
  第三,重视习练。《论语》中指出:“学而时习之。”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清代的颜元在《颜李遗书》中则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而古谚也强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言论中都传递着“多读多写”这一重习练的朴实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只有在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中方能实现。
  第四,重视体验教学,要求学习者要做到身体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学而时习之”。孟子也提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上)、“君子深造之以道,学其自得之也”(《离娄·下》)的观点。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更是强调:“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的语言环境中亲历亲为。
  第五,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在教育实践中“教人各因其材”。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从这点上看来,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在认识上是趋于一致的。
  第六,文道统一。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到南朝梁代的刘勰则明确地说:“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他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点。唐代的李贺也认为:“文者贯道之器也。”提出了“文以贯道”的主张。同为唐朝的柳冕在《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中说:“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如道则气衰。”言说者从强调文质必须兼备的角度,提出了“文道统一”之重要。到了宋代,周敦颐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说法。所谓“文”即文章的语言形式,“道”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辩证统一,从而实现语文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第七,重视教育的循序渐进。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对此注曰:“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朱熹又说:“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很好地概括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强调教育的循序渐进,就应该注意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巩固性和可行性。
  第八,强调教师的模范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中说:“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南朝范晔《后汉书·赵壹传》云:“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爷高希骥,历年滋多。”刘勰《文心雕龙》则曰:“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意思是说司马相如喜欢写作,以屈原、宋玉为师范——学习的榜样。究其深义,正所谓“师范者,人之模范也”(西汉扬雄《法言·学行》)。古谚云:“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胡锦涛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的。
  
  二、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必然要走上现代化的轨道,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与理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思想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对象,着眼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现实问题,以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从教学上说,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具体表现为:既重视教师更重视学生,既重视知识更重视能力,既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既重视认知更重视发展,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既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从师生关系上说,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才培养上说,培养的是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从教学的时空上说,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所有生活空间都是学习的场所;学习是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应使教育与劳动、学习和工作相互交替进行。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完善的人。
  其次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按其在传输、调节教育信息中的地位、作用可分为:视觉媒体,如幻灯;听觉媒体,如录音、唱片;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视听综合训练媒体,如多媒体教室。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具有设备电子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把人类第一信号系统反映的实物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直接联系起来,大大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促进记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与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使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起了质的变化,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
  第三是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就当前而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模块化教学法。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具体方式是:(1)划分小组。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教师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乃至交朋结友等都应心中有数,进而采用互补方式进行编组。(2)确定内容。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3)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4)学生实施。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5)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评价。
  第四是教学模式的现代化。现代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师生交互,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又称情境性教学、实例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其基本的教学环节是: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③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2.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组和协作,在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获取信息,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并以作品展示等方式对问题解决和学习成果进行表达。其基本的环节是: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②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组织分工;③探究、解决问题;④展示结果、成果汇总;⑤评价、总结与反思。
  3.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源自德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传播。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其基本的环节是:①掌握“个”的阶段;②探索“类”的阶段;③理解规律的阶段;④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三、语文教学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应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曾经说过,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他又说:“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应该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是这样。我们只有不断地继承传统,才能发掘出新的理念,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当前,我们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重新认识教师自身的角色作用。教师所要考虑的绝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激发学习语文的责任感。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始终确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地位。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第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把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合并处理成一个交互性、集成性、可视听性、虚拟的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必须依需要、有效、适当为前提,绝不可代替充满情感体验的语文课堂而不得要领、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第四,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学会,还要引导其好学、会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存的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学会探索和发现。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语文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本文从考点及命题方式、高考真题分析、考试重点及变化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古诗鉴赏 考点 试题 学情 策略    一、考点解读  考点:“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考点阐释:  1.鉴赏诗歌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
【摘 要】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一方面有着政策性150万字阅读量的导向,另一方面却遭受来自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压力。为何不能落实?本文给出了分析,即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课外阅读 落实 高中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150万字,数目看似庞大,其实算起来并不那么吓人。高中
【摘 要】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艺术性地带领学生走向“成人”的教育。自尊是本文推崇的语文的延伸魅力,而教师的榜样示范、文本的典范引导以及学生的感悟则是自尊形成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自尊教育 语文课堂 教育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自尊、自爱、自强,有着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独立的个体,是每位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各
【摘 要】在当下的诸多作文研讨课上,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气,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倡那种实在而有效的作文常态研讨课,并对常态研讨课的形式及教学规范作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 常态教学 研讨课    师生向来排斥那种集众人智慧并琢磨至细至微,然后拟出一条明确路线反复排练,各式学生身负重任、适时出击且应对自如的所谓作文公开课、样板课或优质课。理由很简单:
【摘 要】团体动力学是研究诸如团体气氛、团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作风对团体性质的影响等团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依据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通过设置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课堂规范、开展适当的竞争和积极的合作、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 语文新课程 教学启示    一、团体动力学:理
【摘 要】一曲《琵琶行》,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感人肺腑,堪称典型之作:典型的音乐,典型的境界,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感情,典型的语言,使《琵琶行》历经千年,至今传诵不衰。  【关键词】《琵琶行》 典型 音乐 氛围 感情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一、典型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留白、对比等艺术手法描写了琵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直观性、审美性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喜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电影大片引入作文教学,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电影大片 思维能力 整合能力 表达能力    电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其中大片更是倍受喜爱,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看大片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人类命运,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
【摘 要】本文就开放性原则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施作了几点探讨:开放课堂,感悟生活,发散思维;革新形式,开放命题,面向全体;注重情感,开放评价,发展个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开放性原则 教学实践    要想摆脱作文教学的被动性,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就应当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开放性原则,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开放课堂,感悟生活,发散思维  
【摘要】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规范学习行为,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和训练方式,让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有效教学 内驱力 自学方法 主动学习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教只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内因的认可,才起效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散文欣赏题在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但学生得分的情况不大理想,针对该题型,笔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