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教改理念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已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但是课堂上却依然甚少听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代而取之的是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课堂表演,滥用多媒体,评价手段僵化,等等,以致语文在各科中的比重越来越轻,越来越边缘化,这都是令人心忧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特别加强朗读,要重视用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获得依靠的是学生在诵读中的体验和感知。
  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国内“素读”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的“素读”法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虽然陈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但其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可运用“素读”教学法。以下,我结合教学经验,就“素读”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谈谈体会,并提出一些尝试性方法。
  一、让课堂融入读书声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不能丢弃传统中的精髓部分。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特别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變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感情思想表现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甚至可以带动学生进入夺人心魄、回味无穷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共鸣及美感的熏陶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感情氛围和语言环境。这样的朗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清晰准确的语音,更重要的是教师全情的投入。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当然,不仅要教师读,还要引导学生读,给予学生诵读、品味和感悟的时间。让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手段,成为一种享受。
  二、让课堂散发书香味
  现在市面上充斥铺天盖地的教辅书,这无形中滋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和思考惰性。对于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敢于质疑发问、独立思考)的同时,不由产生困惑:在人手一本甚至几本教辅书的学生面前,教师的讲解与教辅书雷同时,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由此,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对人文科学的热爱更显重要。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真正具有文学修养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平时喜欢广泛涉猎的学生。在信息开放的时代,语文教师更应该开掘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单靠对教材的阅读学习是不够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带领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学天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古今中外的名家经典著作,甚至是蕴含理趣情趣的小品美文,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探究、体验、感悟、交流、评赏,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组织座谈、演讲、朗诵、征文、办报﹑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读有所悟,读有所获,并得到展示自己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三、让教学充满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课上,教师教学重难点突出,教材处理合理,教法得当,但是语言平淡,缺乏生动的表述、丰富的表情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感情力量,常常是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恹恹欲睡。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融入积极融洽的情感氛围中。教师情思飞扬,言语鲜活,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充满激情的语言,激活学生思维的讲述,富有动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倾注其中,收放自如、动静有致,自然就能使学生深受感染,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使课堂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因素,与作者同悲同乐同哀同喜。通过激情投入的朗读、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智慧的启示与交锋、情感的体验与反思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怜悯意识、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对于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篇章,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创造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如在教学《背影》时,引导学生品读细节描写,调动学生的想象,感悟文章中的亲情美。让学生交流、联系生活体验,分别从“我”的角度及父亲的角度畅谈感受,培养学生懂得感激和感恩的情感因素;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在带领学生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后,拓展学习有关表现乡愁的诗,后在一首激情澎湃的《父老乡亲》中将感情推向高潮;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唱歌曲《但愿人长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学习《孔乙己》时,通过设计问题,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中各种人物“笑”背后所体现的作品的悲剧意义,体会鲁迅蕴涵其中的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和因看客的麻木冷漠灵魂而产生的巨大悲凉感,培养学生的怜悯意识。总之,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在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与学生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四、让教学彰显个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在崇尚个性的时代,教师更应该树立教学思想和教学个性。在层出不穷的教学理念面前,在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面前,教师不能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独立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也不能一味地东施效颦而失去个性。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同时,更应该保有并彰显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有思想有创新意识。借助“素读”法这一桥梁,在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对于社会、人生、生命意识与价值观的思考。只有教师的独特个性和深刻思想﹑创新精神,才能引领学生铸造健康高远的灵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其他文献
喹赛多是新一代喹噁啉类的抗菌促生长药物,因其抗菌促生长作用显著、毒副作用低、使用范围广而倍受关注,关于喹赛多的抗菌机理目前还没有研究。通过对喹赛多抗菌机理的研究有
我任教小学语文快二十年,对语文教学方法作了一步步的探索。下面我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世纪九十年代,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剁碎传授给学生,学生不用太多思考直接接受,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时,第一课时一般都是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字解词、再读课文、了解文意、理清段落、概括段意。第二课时开始是对学生上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摸底,然后精读
摘 要: 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对于推动社区文化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当前新型社区的全面建设将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音乐文化  秣陵街道地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部,是江宁城市的主城区、核心区和经济中心。秣陵街道共计25个社区,面积
浸种能刺激种子增强新陈代谢作用,促进萌发,提高发芽能力,早出苗1~2天,又有促进壮苗的作用。因此,玉米播前浸种,是一项经济而又简便易行的增产措施,一般可增产10%左右。一、常用的浸种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冷速下贵金属 Au在温度 2000~300 K的冷却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冷却速度对Au的微观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偶关联函数和健对分析技术对原子局
摘 要: 翻译是运用目的语改写源语的语言迁徙活动,包括信息的解码、转换和编码三个过程。不管是解码还是编码,都离不开对源语信息的理解,这其中,词典对译者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但是,一味地依赖词典,非但无法做好翻译,还对译者自身能力的提高无任何裨益。学会有效地利用词典,使词典成为译者的得力助手,是每个译者必然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词典 语义多维性 概念 语境 功能  翻译是将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由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科学。初中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初中阶段所学语文知识,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有序地进行语文知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的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过程。在众多的语文学习环节中,复习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不够轻视。  一、复习课型的设计  1.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复习课型。这种课型的训练过程为:确立目标(教师提示本课时复习的知识要求、复习范围、达标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本选入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选修课本,为学生学习某类文学作品的样式提供了方便。进入选修课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文学素养,通过选修课完全可
摘 要: 只有高中生对所学的科目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主动性,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发挥高中生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而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高中生主动性的必要条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创新学习。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效率 自主性 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日新月异,社会对教育提出了高要求。显然传统
晚播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由于晚播,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积温不足,幼苗发育不良,不仅成穗数减少,而且对穗粒数、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晚播麦成了生产上的“拉腿田”,为了解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