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我国德育课程在小学设立的课程。它既连接了小学生的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又是学生们升入中学后学习文综的基础,其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在品德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就针对这样或那样的课堂问题,来谈一谈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品德课堂 课堂教学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8-0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品德课程在小学年段的课程,在近年的课改中逐渐过渡到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性课程,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人深思。
一、当前品德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看似华丽,实则无物的课堂
众所周知,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为此,很多教师在“实践”二字上大做文章,一节课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盲目无效。比如,在对《生命的源泉》这一课进行学习时,老师们可以去找到很多的相关资料,一些水的美丽图片以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一些状况图。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却只是局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水资源匮乏的了解,从表面上看已经使得学生们足够了解了课堂内容,但是学生们却并不会学到如何节约用水,也就难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难以让学生们有更多的节水节源的相关行为。
2.内容或多或少不均衡
新的品德课程教材,其编写内容不再是详细列举,而变成了提纲挈领式的引导性教材。这是教材在功能上的一个进步,教材作为一种“活性因子”起到的是示范和启发的作用。可也正因如此,教学时的内容就变得弹性很大,一个主题单元或是被填的很满,或是内容空洞。比如《各行各业的生活》这一主题单元,从原始的农业、纺织业到现代的工业、信息产业等等开始介绍,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内容多,跨度大,教师如果不会取舍,到处都是知识点,一个单元学习来,看似内容非常多,其实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在《我们的交通》这一主题单元的学习时,教师组织学生认识了交通工具的种类以及特点之后,就没有再进行深度的挖掘,没有和生活联系起来,内容更像让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
3.时间或长或短不调控
这里所说的时间更确切的说是一节课中安排的活动的时间。活动是为了辅助教学而存在的,他应该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过长的活动时间会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分散,失去学习的兴趣;过短的活动时间又会让孩子们“意犹未尽”,不能更好地把握单元的主旨。比如《规则在哪里》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发现生活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活动在这里应该充当的是帮助观察、帮助发现的角色,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过少、时间过短的话,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规则的作用,自然也无法领会规则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改进品德课堂教学的对策
1.设计有效活动,促进主体感悟
活动作为品德课上最主要的教学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备课阶段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们学习知识、体验情感、感悟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教学内容,亲身试一试、悟一悟的学习效果最佳,留给学生的印象最深。比如在学习《我和爸爸妈妈》这一主题单元时,如果只是让孩子们来说一说眼中的父母,孩子们的叙述很可能千篇一律、流于表面。但是让孩子们在课前拍一拍平日里父母做的事情,他们的感悟就会加深,如果再在课堂上播放出来,让孩子们对父母说些心里话,那这样的描述一定是充满着感情的。
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呈现出的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学生们从心底体会到平凡的父母给予自己伟大的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情得到生活,认识也就随之加深。
2.取舍教学资源,生成精巧课堂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需要我们随时做出选择,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开放,由个别权威人士做出正误裁决的形式已经被逐渐淘汰。每一个人都可以更迅速的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源,也就使得每一个人拥有了更多的选取或淘汰权。针对我们的德育课堂,亦然如此。品德课程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它的每一个单元都可以有很多弹性内容的加入,如果教师想将这些内容都放进课堂里,那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须要下狠心进行筛选和取舍,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才会更加精致,课程的安排才会更加紧凑。
比如在进行诚信教育主题单元时,我们会发现和搜集到很多身边有关于诚信的事情,但是学生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诚信故事是没有什么体悟的,即使这样的故事再经典,也要在教学中删除掉。
3.关注主体需求,灵活组织活动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因此,品德课的一切教学环节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教学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所了解与把握。只有在深刻理解儿童的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才会被孩子所接受。用卢梭的话说就是让儿童“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因为课堂生成的每一个环节最终达到的效果都是不确定的,灵活的设计和组织活动就非常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师灵活的组织活动,一旦学生的反应不在预设内,也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比如在《今非昔比话学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自由结组,一起去分工进行学校资料的收集,从而在课堂上进行对学校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互相谈谈对学校的看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们可以通过组长及时的了解组内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的加以指正。
诚如我们前文所说的,品德课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课程,它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本身是具有非常大的魅力,而教师就是挖掘魅力的设计师,其层层叠叠的教学环节设计就是那双魔术手。只有直面课堂中现存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使品德课堂始终保持着“活”而有序、“动”而有效的魅力,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忠川,陈佳良.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管理 提高品德课程教学实效——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
[2]童益.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的合理化[J].才智,2012(33).
[3]敖小蓉.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
[4]胡静洁.从“封闭”走向“开放”——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J]. 新课程(教师版),2006(05).
【关键词】品德课堂 课堂教学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8-0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品德课程在小学年段的课程,在近年的课改中逐渐过渡到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性课程,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人深思。
一、当前品德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看似华丽,实则无物的课堂
众所周知,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为此,很多教师在“实践”二字上大做文章,一节课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盲目无效。比如,在对《生命的源泉》这一课进行学习时,老师们可以去找到很多的相关资料,一些水的美丽图片以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一些状况图。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却只是局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水资源匮乏的了解,从表面上看已经使得学生们足够了解了课堂内容,但是学生们却并不会学到如何节约用水,也就难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难以让学生们有更多的节水节源的相关行为。
2.内容或多或少不均衡
新的品德课程教材,其编写内容不再是详细列举,而变成了提纲挈领式的引导性教材。这是教材在功能上的一个进步,教材作为一种“活性因子”起到的是示范和启发的作用。可也正因如此,教学时的内容就变得弹性很大,一个主题单元或是被填的很满,或是内容空洞。比如《各行各业的生活》这一主题单元,从原始的农业、纺织业到现代的工业、信息产业等等开始介绍,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内容多,跨度大,教师如果不会取舍,到处都是知识点,一个单元学习来,看似内容非常多,其实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在《我们的交通》这一主题单元的学习时,教师组织学生认识了交通工具的种类以及特点之后,就没有再进行深度的挖掘,没有和生活联系起来,内容更像让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
3.时间或长或短不调控
这里所说的时间更确切的说是一节课中安排的活动的时间。活动是为了辅助教学而存在的,他应该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过长的活动时间会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分散,失去学习的兴趣;过短的活动时间又会让孩子们“意犹未尽”,不能更好地把握单元的主旨。比如《规则在哪里》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发现生活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活动在这里应该充当的是帮助观察、帮助发现的角色,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过少、时间过短的话,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规则的作用,自然也无法领会规则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改进品德课堂教学的对策
1.设计有效活动,促进主体感悟
活动作为品德课上最主要的教学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备课阶段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们学习知识、体验情感、感悟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教学内容,亲身试一试、悟一悟的学习效果最佳,留给学生的印象最深。比如在学习《我和爸爸妈妈》这一主题单元时,如果只是让孩子们来说一说眼中的父母,孩子们的叙述很可能千篇一律、流于表面。但是让孩子们在课前拍一拍平日里父母做的事情,他们的感悟就会加深,如果再在课堂上播放出来,让孩子们对父母说些心里话,那这样的描述一定是充满着感情的。
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呈现出的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学生们从心底体会到平凡的父母给予自己伟大的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情得到生活,认识也就随之加深。
2.取舍教学资源,生成精巧课堂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需要我们随时做出选择,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开放,由个别权威人士做出正误裁决的形式已经被逐渐淘汰。每一个人都可以更迅速的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源,也就使得每一个人拥有了更多的选取或淘汰权。针对我们的德育课堂,亦然如此。品德课程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它的每一个单元都可以有很多弹性内容的加入,如果教师想将这些内容都放进课堂里,那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须要下狠心进行筛选和取舍,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才会更加精致,课程的安排才会更加紧凑。
比如在进行诚信教育主题单元时,我们会发现和搜集到很多身边有关于诚信的事情,但是学生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诚信故事是没有什么体悟的,即使这样的故事再经典,也要在教学中删除掉。
3.关注主体需求,灵活组织活动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因此,品德课的一切教学环节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教学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所了解与把握。只有在深刻理解儿童的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才会被孩子所接受。用卢梭的话说就是让儿童“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因为课堂生成的每一个环节最终达到的效果都是不确定的,灵活的设计和组织活动就非常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师灵活的组织活动,一旦学生的反应不在预设内,也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比如在《今非昔比话学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自由结组,一起去分工进行学校资料的收集,从而在课堂上进行对学校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互相谈谈对学校的看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们可以通过组长及时的了解组内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的加以指正。
诚如我们前文所说的,品德课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课程,它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本身是具有非常大的魅力,而教师就是挖掘魅力的设计师,其层层叠叠的教学环节设计就是那双魔术手。只有直面课堂中现存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使品德课堂始终保持着“活”而有序、“动”而有效的魅力,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忠川,陈佳良.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管理 提高品德课程教学实效——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
[2]童益.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的合理化[J].才智,2012(33).
[3]敖小蓉.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
[4]胡静洁.从“封闭”走向“开放”——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J]. 新课程(教师版),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