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下)

来源 :中外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l9970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篇全景性描绘中国法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长卷中思想家、统治者、一般人民以及法律专业人士的角色与作用的基础上,本文从法律、制度、实践和法理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法文化的特点,提出并回答了诸多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典里有"律"和许多其它名目的条文?为什么刑法里既有许多非常繁琐具体的条文,又有若干内容极其概括抽象的"补遗条文"?为什么允许"比附援引"?为什么民事法律极为简略,人们的民事作为都以什么为依据?为什么强调自白、服辩、认罪,允许刑讯,却不允许律师辩护,禁止"越诉"而又允许"京控"和"扣阍"?"秋审"、"勾决"的意义何在?民间援用的民事规范是谁,依什么程序订立?为什么政府允许民间团体的存在?州县数量有限的司法人员是否能够胜任司法?程序法不够严密时何以救济司法权的滥用?证据法不完备时案件的真相怎样才能理清?民事案件的审理依据何在?道德与法律、家族、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定位?传统中国有没有"人权"与"法治"的观念?"情"、"理"的具体内涵及其冲突解决机制、道德、情理与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其他文献
<正> 二十年来,叶嘉莹女士先后在台湾、美国与加拿大讲授中国古典诗词,曾于1979年回祖国讲学。1980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著作《迦陵论词丛稿》。作者从比较文学的
戏曲电影已呈"回暖"之势,但是,仍然存在着城乡、中外、戏迷与影迷之间的二元格局。如果从国家对于戏曲以及戏曲电影的重视程度来看,将戏曲电影作为慰藉民众"乡愁"与传承民族
<正> 一、云冈早、中、晚三期伎乐雕刻的表现形式早期“昙曜五窟”作风粗犷大器、概括洗炼,伎乐雕刻相对寥落凄清,今仅存四例中即有二例系后期补刻。位置多于南壁或拱楣外,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认为寻求国际社会承认的时机日臻成熟,进而采取积极的外交活动,以求获得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承认。然而美国出于对苏联因素的考量,在承
《消失的地平线》讲述了几位西方人士在中国滇藏地区一神奇山谷中的喇嘛寺院的经历。作品出版年代时值一战二战过渡期,这个名为"香格里拉"的乐园,其各项设施与生活方式既古朴
为了筛选具有肠道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进一步开发益生菌资源,本文研究采用牛津杯、人工模拟胃肠液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等方法,以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
本文从当前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简要介绍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中的技术,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旨在提升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水平,促进电力企业发展。
标出性的讨论,是文化符号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标出项具有风格特征,但究竟风格特征是标出性的原因,还是因为被标出才让人觉得具有风格,这个因果关系必须辩论清楚。本文以歌曲为
中国电影转型升级,需要成熟而强大的高等电影教育及其人力支持资源体系。高等电影教育需要从"扫盲""补丁"阶段大力提升,缩小与"市场的一线"、国际市场高度和"一带一路"电影的
师生关系是学校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师生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效果、教师教学热情及学生学业成绩,师生关系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部分。保罗·弗莱雷在批判传统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