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大地和水湄的雨滴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dd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泉:一把剑的光芒
  淬火的剑,与我的情感碰撞
  瞬间,迸溅出火花
  应和着内心潜伏已久的期待
  剑气与雄风,像一股激流
  被呼啸的事物唤醒
  而后,以汪洋之势越过障碍
  在山光云影间
  与我诀别般相遇
  铸剑的场面就是一次生命狂欢
  铁与铁,互为知已与敌手
  铁与身体,互为琴瑟与倒影
  在融合中对峙,又在对峙中融合
  没有什么可以像铁这样丰富多彩
  像剑这样具有多重的象征意味
  剑是一种物质
  更是一种精神
  铁,是工业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铁,是乡土中国最为原始的遗存
  剑身为铁,刃口为钢
  一把锃亮的宝剑,沾染了
  对已逝时光的深切感怀
  它就是欢乐与伤痛
  它就是死与生最为贴切的
  隐喻与暗喻
  当我的人生经历了起伏跌宕
  当我的意志经过了无数的
  破碎与重塑。投奔龙泉
  重温那炉火熊熊的深情拥抱
  让原生态的手工技艺
  把那些空虚无聊都逼出来
  在一场水火交融之后
  重新站成大写的姿势
  我们的钙质日益缺失
  我们的精神日益疲软
  而它,就是一道伤口
  一种迷人的痛
  它在我的笔下从来都是活的
  是会发声也会呼吸的
  恩怨情仇,就像一出戏剧
  有开始也有结束
  在情感的层面上,它代表爱
  有情节,有故事,有高潮
  有画面,更有色彩
  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书写空间
  它意外地使我的诗歌有了
  起承转合的节奏
  深入骨髓的爱
  藏着销魂时刻
  铸剑就是铁与砧的心领神会
  就是一种破坏与重建
  而只有在火花飞溅
  哧啦一声撕裂时
  我才会感到遇到了对手
  我才会被唤醒,被激发潜能
  那些我做梦都没梦过的灵感
  会突然闪现
  铁是剑的故乡,是自然的河山
  它沉默无言地成为我们的底色
  粗糙,饱满,坚韧,有力
  温情四溢而又强大无比
  像一幅旧时光的剪影
  牢牢地映在心灵的底片上
  犹如神来之笔
  抵达无上之境
  故乡,是一种灵魂的属地
  剑走偏锋才能触击人性的深处
  才能在岁月的谷底打捞
  那些幽深的生命体验
  从最质朴的白描式的絮语
  到最前卫的扑朔迷离的梦呓
  从抒情柔板到最原始的情绪宣泄
  都饱含着血液与体温的浓度
  我要剑那种富有血性的气质
  拒绝平庸,学会摆脱困扰与束缚
  我要剑那种闪耀的先锋姿态
  让所有的沉渣全部泛起
  然后,去赴一场生死之约
  我要剑那种身心的舒展与贯通
  打破常规的极度自由
  锻造,淬火与拯救
  一九六六年的秋天
  这个秋天总是被想象涂鸦
  漫山倾泻的秋光
  在一张白纸上铺展
  这个秋天,为我
  埋下伏笔
  蓝天白云衬托着枫林
  衬托着逶迤的群山
  大地上滚动的红色浪潮
  被高挂的喇叭和标语
  一再渲染
  一个个面黄肌瘦的人
  一群群衣着褴褛的人
  勒紧裤腰带,嘿哟嘿哟
  在大干快上的道路上
  汗流浃背
  这是一个集体至上的时代
  人民公社的最高权力
  在一星半点的油花里飘荡
  让全家人吃一顿饱饭
  成为奢望
  这个秋天,我憨厚的父亲
  在水利工地上挥汗如雨
  我的母亲,却挺着大肚子
  在养猪场里精心喂豬
  为了活命
  一九六六年的秋天
  在一张白纸上铺展
  而我就在这个秋天的夜晚
  老屋里昏暗的油灯下
  呱呱坠地
  责任编柳江子
  作者简介:刘贵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人民文学》《星星》《飞天》《雨花》等报刊。著有诗集《夜行烛光》《向上的翅膀》《穿过岁月的河流》等7部。
其他文献
1  父亲是个内敛的人,平素极少外露感情。记忆中,家里家外,父亲多半只是一个忠厚的倾听者,吧嗒着那杆随身半生的旱烟管,入耳时呵呵一笑,不中听,就只耷着眼皮,让烟雾半遮住自个儿的表情。  而今细想,这多半与父亲的身世有关。  父亲弟兄六人,排行老五,出生于1925年。这一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云南发生7.1级大地震,死伤万余人;段祺瑞政府与法国签订协议,偿还“辛丑条约”赔款;上海发生震惊世界的“五卅
期刊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你感奋不已。  我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最亲的人的相处是否自然有趣,是否温暖可亲。事实上,我观察得越多,失落也越多。无论是我和亲人的相处模式,还是我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和亲人的相处,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冷漠
期刊
诗的意义与意思  诗可分两类,有意义的诗与有意思的诗。举个例子。于小韦的《火车》:  旷地里的那列火车  不断向前  它走着  像一列火车那样  再看一首关于火车的诗: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  令人记起了许多事情。  为什么我不该挥舞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这是余光中翻译的、引
期刊
故事梗概:故事从今日照金的一块墓碑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山西汾西堡子庙村七十五岁的郭黄娇老太太临终嘱托继子王德兴,为失踪半个多世纪的伯父做个米面人,同她一起下葬。王德兴未同意,从此开始了寻找可能还活着的伯父王玉玺的漫漫长路。早年,当小学教师的伯父十六岁与伯母结婚,生下一女俊良,伯父因不受富人欺辱离家出走,过黄河到军阀部队当兵,后参加起义,投奔红军陕甘游击队南下照金,却与家人没有音讯。女儿俊良出嫁,
期刊
1  土狼满脸失望,把空烟盒捏扁,扔在地上,对着空气问,你们谁还有烟?河马正在玩游戏,眼睛盯着手机,两根大拇指上下翻飞。听到土狼的话,他头都没抬,直接张开河马一样的大嘴说,我没了。土狼说,操,没了说个屁。又对着一个仰躺在草地上的胖少年喊道,肥猪,把你的烟给我一根。肥猪在草地上蠕动了一下,想爬起来,但他的力气好像被草地吸光了,两扇肥硕的屁股勉强扭几下,就放弃了。他说,我也没了,我爷爷知道我总偷他的烟
期刊
《百花洲》杂志2018年第3期发表了秦人的《方城记》,这是一部以西安这座城市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在小说里,西安是以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西京”这个代称出现的。“长安是个四方城,在地理上属于中国大地之原点,为中国之心脏腹地。”保存完好的明城墙,四四方方,成为西安最好、最形象的地标,所以小说便以之为名。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以整个西京城为故事背景和人物活动舞台的。小说在必要的文学模糊性前提下,尽量以一种纪实
期刊
每当我看到朝气蓬勃的高中毕业生,在家长和大众的呵护下幸福地参加高考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20世纪70年代末,自己参加高考的奇异曲折与难言心酸……  自觉个人是个庸才、蠢材,如果是个人都算有才的话,不像人家天才、大才,那么轻松地参加考试,还有不少熟悉我的人极力阻挠我参加高考,自己却一味执拗地一定要参加高考,几乎是经历了各种困苦与磨难,经过刮垢磨光般不懈地学习、拼搏、腾挪,一年半后,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期刊
主要人物:  1.张毅:留英医学博士。回国后供职多家洋人医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祖国深感无奈和痛苦,在所爱的女人朱红倩的影响和感召下,接触了上海地下党的高层,临危受命,承担了交通员的工作,在满洲里,为掩护六大代表顺利过境,驾驶马车引开追击的敌人,落下悬崖,壮烈牺牲。  2.朱红倩:上海地下党的交通员,掩护身份是歌女。二七大屠杀后,在联络六大代表的时候,暴露了身份,被敌人杀害。在她弥留的瞬间,把名单
期刊
(一)捞不成捞饭熬成粥,谈不成恋爱咱交朋友  蓝燕站在后山的水坝上,手里拿着艾草写给她的一份长信,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水坝里长满了芦草,微风一吹,沙沙作响,到了秋季还会结一些果实,黑色呈三角形状,黄塬上的农民叫它芦角角。小时候,蓝燕和比她大三岁的艾草,等到了冬天,壩上水面结了厚厚的冰,两人偷偷地跑进去摘芦角角。拿回家后,艾草总会从芦角角中间打一个小眼,用化肥袋子上的线绳子穿成一串。某夜,冷不丁给蓝
期刊
一、澡堂  澡堂其实只是一座四四方方的房子,毫无美感而言。它的周围被青色的水泥刷过,经不住风吹雨淋的那部分已开始脱落,露出陈旧的红色砖头,这红色又被多年来飘散到此的化工粉尘侵蚀,逐渐变成红褐色甚至黑色。风把一些土吹进砖缝,几根雜草就顺势而长,不过它们很快就被车间打扫卫生的人铲除。倒是澡堂后面的墙壁上爬满了密密匝匝的爬山虎,长长的藤蔓把油亮的绿色均匀地向下拉开,有时候风把这片绿色掀动起来,它们发出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