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差生等11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近不惑,回首16年的教育生涯,“感谢差生”四个字涌上了心头。
  作为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我的职责,但我深知那些被称为“差生”的学生更值得我钦佩。他们有的基础差成绩跟不上,有的自觉性较差管不住自己,但在课堂上都咬紧牙关坚持听课,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要知道,很多中学生每天坐在教室里的时间超过10小时,这样的“枯坐”,有多少成年人能够坚持下来?
  尤为重要的是,“差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教育资源。要教育、转化“差生”,就必须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他们,研究他们的成长经历,剖析他们的优缺点,寻找适合他们个性的教育方法。通过一个个转化“差生”的教育案例,我们自身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也臻于成熟。以我自己为例,不少教育文章就是在和“差生”打交道的时候有所感悟而写成的。可以说,没有他们。我就不会在教育科研上取得现有的进步和提高。
  个别教师对“差生”感到“头疼”,有的干脆就厌弃“差生”。其实,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暂时的学习困难和调皮捣蛋都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如果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积极主动地帮助教育他们,事情就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改变自己的思路,去感谢“差生”呢?
  (《中国教师报》讳言生/文)
  
  构建“新三好”素质教育模式
  
  所谓“新三好”,即学生在校做“合格+特长”的好学生;在家做“勤俭+孝敬”的好孩子;在社会做“公德+责任”的好公民。“新三好”不同于老三好。两者的区别在于:“新三好”面向全体学生,数量上没有严格的指标限制,人人都可能经过努力达到评价标准,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积极性;老三好主要面向少数尖子学生,有严格的指标限制,对中、下层面的学生吸引力不大。“新三好”的评价标准较全面,注重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表现,而对学科文化成绩没有过于苛刻的标准要求,只要“合格+特长”就行;老三好的评价标准偏重学科文化成绩,而对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淡化。“新三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合格+特长”,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老三好较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代教育论坛》王惠球/文)
  
  好学生=基本素质+特长
  
  司成勇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上撰文说,传统教育观用“完人逻辑”来界定好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现代教育应打破“完人”的神话,倡导常人逻辑的人性化的好学生观,即“好学生=基本素质+特长”。如此之说是因为好学生首先是一个学生,是一个以从事学习活动为主的人,他的任务是学习,是进步,是成长。只要他拥有基本的素质,他就拥有了学习,进步和成长的基础;只要他有特长,就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有用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基本素质是全面的基本素质,即既有基本的知识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还要有基本的能力。这里的基本是指起码的、必需的、不可缺少的。而不是高级的、可有可无的、常人难以企及的。
  
  四大因素让多数孩子睡不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睡眠状况不尽如意,仅有1/3的小学生和不足1/4的初中生能够获得充足的睡眠。参与此项调查的专家指出,四大因素致使孩子睡眠“欠债”。
  一是学业负担过重,这是影响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根本原因,近一半学生因为作业过多而无法按时睡觉。调查显示,有49.5%的中小学生因为作业太多而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另外,有33.5%的小学生和57.6%的初中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少睡觉”。
  二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对睡眠影响很大。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因为写作业太慢缺少睡眠。调查显示,32.3%的被调查学生因为写作业速度慢而影响学习。进一步调查发现,孩子写作业太慢大多与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边写边玩。
  三是由择校导致的上学路远,这是中小学生缺少睡眠的另一大原因。调查显示,选择因为上学路远而睡眠不足的小学生为12.6%,初中生为19.3%,平均为16.1%。对孩子来说,上学路远不仅消耗时间和精力,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心理问题。这也是影响孩子睡眠状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学习负担重、交往压力、代际沟通等是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共有16.6%的被调查者认为“夜里做梦特别多”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原因。
  (《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教师主要矛盾是质量
  
  不久前,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与中国教育报社、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师德建设研讨会。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在会上说,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着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当前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是质量问题。
  管培俊说,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值得教育界思考。上世纪80年代,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90年代,随着财政体制的变化,教师保障机制面临问题,如何吸引优秀教师显得很重要,教育部门提出“保安全、保运转、保工资”。现在,质量问题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
  管培俊预计,从静态上分析,到2020年,我国还需要300万名教师,从动态上说则需要500万名。
  (《中国青年报》)
  
  联合国重新定义文盲标准
  不会用电脑不会看地图成新文盲
  
  根据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文盲标准,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就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在现代信息社会生活存在相当困难。
  专家估计,如果按三类文盲的划分标准,即使像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王星白认为,确定“功能型文盲”可以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定不同的标准,关键看劳动力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低于这个底线的“文盲”就必须要“扫”。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明华表示,我国开展扫盲工作照搬国际标准比较困难,一方面要努力,尽量跟上世界文明潮流;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扎扎实实先把不识字的文盲除掉。
  (《羊城晚报》)
  
  学历和职称即人才?
  
  时下,不少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差不多都是对博士生“敞开门”,对硕士生“开着门”,时本科生“留一扇门”,对专科生“紧闭着门”。更有甚者,不少用人单位干脆把学历和职称作为确定工资高低、福利津贴发放的唯一标准,在人才使用上不是凭实 绩,而是唯文凭是从。这种以学历和职称论人才。实际上是鼓励人们把精力集中到争高学历、高职称上。
  文凭和职称仅仅是一种经历的证明,只能反映人的局部能力,受教育程度高并不意味着素质和能力就一定高。“人才学历职称化”的评价标准,已经成为人才队伍建设中严重的硬伤。真正的人才不应该被学历和职称捆绑死。
  可喜的是,现在不少企业在用人方面已不完全看重学历和职称了。多年来,很多企业总结了一个关于人才的公式:成功=(知识+技能+才干)×态度。实践中,许多中专生、职高生,他们很有才干,而且个人心态和工作态度非常好,如果用学历门槛来排除他们,将是用人单位的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学历和职称中有人才,但没有学历和职称并不一定等于没有才。“人才不问出处,用人不拘一格”,一个合理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既会使拥有学历和职称者英才辈出,也不会把自学成才者埋没。
  随着各种文凭和职称越来越多,高文凭、高职称的光环将逐渐被淡化,人才评价标准将从唯学历、唯职称到重能力、看贡献、重品行、看业绩的方向转变,个人的能力和贡献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中国教育报》)
  
  吃苦
  
  对孩子来说,苦头可能是打针吃药,是体育课的奔跑训练,是摔倒之后的肉体痛苦。
  没人歌颂痛苦。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改进,包括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科学与技术上的进步。是为了减轻与消除人所遭受的苦。
  但,苦对涉世之初的人来说;它推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子,就像经历春天的人又经历冬天一样。它的存在,就像四季的存在一样。
  甚至可以说,苦时时刻刻地围绕着人们,有时候冒头,有时候没冒头。在人们达到承受极限的时候,在人们准备不足的时候,有时甚至没有任何理由,苦,就来到人的身边。如果人生有固定数量的苦头要吃的话,早吃比晚吃好,吃尽比留个尾巴好。
  还有一句话,叫“苦尽甘来”。苦尽不一定甜来,因为敢吃苦,对此事养成了一颗平常心,苦也就淡了。
  譬如,贫困的患者为能打针吃药而乐,治好腿疾的人为奔跑而乐,有一位下肢瘫痪的作家每每梦到跑步。
  世上万事万物都勿绝对观之。苦也是这样。
  (《扬子晚报》原野/文)
  
  美国人鼓励孩子“一心两用”
  
  最近,美国科学家经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多至4~6种事情上。这就意味着,对一个头脑和身体均正常的人来说,“一心”是可以“两用”甚至“多用”的。值得关注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样,也需后天培养,而婴幼儿时代对其所做的有意识培养尤为关键。
  专家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由浅入深地进行“一心两用”的训练。例如:1岁前后的婴儿可学习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说话,或一边学步一边听歌;2~3周岁的幼儿可学习一边唱歌一边踏步,或一边唱歌一边用双手挥舞出歌曲的节奏等。接受过“一心两用”训练的3周岁以上孩子在这方面往往有上佳表现。
  研究表明,凡能轻松完成“一心两用”训练的孩子,当反过来需要注意力集中时,往往坚持的时间较长,此外大脑反应较快,身体各部位动作较协调,记忆力较强也较富创造性。
  (《光明日报》唐若水/文)
  
  借鉴“超女”说引导
  
  “追星”一直为教育界所不屑,每遏学生对某个文艺名人有好感,老师或以说教“消毒”,或故意闭口不谈。而上海一位中学校长在教工大会上以“超级女声”为例谈德育艺术,不仅谈了,还希望思想教育在“贴近年轻人”方面有所借鉴。
  这称得上是教育观念进步的一点闪光,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主动研究一种社会现象究竟为什么这样令孩子们着迷,而非从自己固有的理解出发简单地否定了事。
  曾有观点认为,年轻人应追科技明星而非娱乐明星。且不论这个说法本身的正误,如果对学生们追“星”心理一无所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健康价值观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意识到教育姿态要平等、民主。这位校长想来不会不知道社会上对“超级女声”这样那样的批评,却勇于称赞节目的贴近性,欣赏节目所营造的让所有参与者“想唱就唱”的平等、民主气氛,这正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精髓的思悟。
  (《人民日报》叶薇/文
  
  法国“神算子”心算创纪录
  
  一名24岁的法国学生在9分钟内完全凭借心算算对了一个200位数的13次方根,创造了世界纪录。这名法国学生叫亚历克西·勒迈尔。现就读于法国兰斯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学位。
  出题者现场通过电脑随机选择数字出题后,亚历克西·勒迈尔在计时员的监督下开始心算。命题中的“83689……40933”是个200位数,命题者要求勒迈尔在不用纸和笔的情况下算出这个数字的13次方根。513秒后,他报出了一个16位数字——2391481494636373,结果与计算机算出的答案完全相同。
  计算某个数的13次方根通常是人们检验心算能力的一种标准,或说“玩法”。因为数字13是质数,无法被除1和自身以外的其他质因数整除,计算质数次方根时也就无法使用通常的简便方法。
  计算100位数的13次方根的纪录原先由德国人格特·米特林保持,他的心算时间为13.55秒。但在去年12月的比赛中,勒迈尔以3.62秒的高速打破纪录。来自英国的心算大师罗伯特·方丹这样评价13次方根200位数的难度:如果勒迈尔心算成功,那么他将成为世界心算史上最伟大的多位数整数方根心算家。
  (《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自探究学习理论提出后,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探究”成了一种课堂教学时髦的象征,有人甚至把它当作区别课堂教学是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还是现代教学方式的标签。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数学课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假设,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接着就是汇报交流。如果学生说不到点子上,教师就不断地予以暗示,直到学生说出正确的结论为止。这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小学生的探究学习不
期刊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生:在中国的北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师: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让世界震惊!同学们,想不想重温一次中国的骄傲?  生:想!  师:好,老师就与同学们再一次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出示: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勇夺金牌28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的体育健儿再创佳
期刊
一、疑惑  教学完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后,有这样一道习题:  题1: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为8.4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多是从比较体积的大小入手:25×16×18=7200(立方厘米)=7.2(立方分米),因为8.4立方分米>7.2立方分米,所以可以装下。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包装盒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04~10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收集到的百分数信息的解读,知道百分数的特点和用百分数表示数的好处,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读写百分数,并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读懂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  3.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掌
期刊
甲、乙两个运输队同时运送一批货物,运完时甲队运了这批货物的4/9。甲队单独运8小时运完,乙队单独运几小时运完?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工程问题”时的一道课堂练习题。不少学生认为。题中要求乙队单独运几小时运完.而提供的条件仅是甲队完成的工作量和甲队单独运所需的时间,条件和问题之间好像是两码事。  如何面对学生的这一疑问?  师:问题提得很有意义。从题目上看,确实看不出条件和问题有什么联系。但能不能说这
期刊
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复杂,变化大,比较抽象,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解题时,确定单位“1”和找对应量与对应分率的关系比较困难。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关键是在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并根据等量关系,确定单位“1”,正确找出对应量及对应分率,从而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1.一个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这类分数应用题,学生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单位“1”,从而直接找出对应量和
期刊
复合应用题内容广泛,结构复杂,已知条件与问题和不同的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需要学生根据应用题叙述的意义合理地选择、组合已知条件,经过多次分析综合才能确定解题方法。因此,复合应用题的解答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
期刊
     
期刊
有人说,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是一场漂亮的战斗,既是战斗,就不能不讲究战略战术。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在平等、自由、开放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就要讲究“用兵之道”。闲暇阅读《三十六计》,在感慨古人非凡智慧的同时,深受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我国古代兵法的精华“三十六计”,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期刊
[题目]小明放学后,沿着18路公共汽车路线以不变的速度步行回家,该路公共汽车每隔相同的时间发一次车,并以不变的速度不停地运行。每隔10分钟就有一辆18路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过他,每隔6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18路公共汽车。问:该路公共汽车每隔多少分钟发一次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