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变点亮生活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创变点亮生活


  创变者,近两年萌生的词,即“用创造力介入一个社会问题,并带来美好改变的人”。
  说起创变者,要先从社会创新说起。社会创新是一种新兴趋势,由民间力量自发形成,通过各种方式,改善某一人群生存状况。它非商业,却不反商业。
  创变者们将公益与商业结合,解决了公益组织自力更生的难题,同时,把有意义的事办得有意思。他们都是普通人,对商业、社会做出微变革,累积成为强大推动力。
  以往,人们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是以捐物、捐款等方式。创变者要做的,是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他人,更利用智慧、专业技能,在公益行动中传递尊严、关怀、力量感等,并激发受助者成长演变,继续传递这些美好。
  创变者大量涌现,用行动告诉世人——施舍不能改变什么,但尊重可以。支援不能改变什么,但创想可以。同情不能改变什么,但行动可以。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从你一个小小的美妙创意开始。

新公益,让有意义变得有意思

主人公:广州85后衷声


  发表那篇点击率近2万的演讲之前,一直在幕后默默讲故事的衷声并不扎眼。
  这篇《让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使从事出版工作的她,以及社会创新企业Bottle Dream,以一种逼人心魄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无论你现在是谁,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都可以用身边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用你最擅长做的,哪怕跑步和吃都可以,然后去做成一件事……它可能回馈给你一段美妙的生命体验,或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也可能是你意料不到的、与善良有关的惊喜。”
  这段话打动了无数人心扉,它也是衷声事业转型的根源——2013年年底,好友蔡延青(又叫阿菜)邀她做Bottle Dream联合创办人。
  最初,蔡延青只建了一个网站,翻译国外形形色色的案例,打破传统意义“做好事”的刻板印象,鼓励人们利用职业技能,做公益项目。“做好事不一定是沉闷、不美、充满自上而下同情心的,也可以是有趣、好看、充满平等同理心的。让每个人都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对某个问题做出美好改变”。
  衷声加入后,Bottle Dream变成了一个集媒体、商店和行动平台的“社会创新潮牌”,关注了一系列“新公益”事件。2016年7月,其举办了第一场线下活动“瓶行宇宙”。
  来自各地的“创变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比如周末到街头,为流浪汉义剪的纽约明星理发师Mark;在成都社区、学校推行垃圾分类的软件工程师汪剑超;发明“可以喝的书”,被网民热议的美国化学博士Theresa……
  2017年5月,一场“剩食派对”更吸引了整个上海的注目。在西岸艺术中心,Bottle Dream低价购入即将过期或外表破损的食物,烹饪成午餐。被抛弃的玉米、土豆做成清爽好看的沙拉、生产线上多余的边角布料成了替代纸巾的“真·惜”手帕。音乐声中,大家共分享,用感性、具仪式感的方式,引起人们对浪费的反思。这场活动吸纳了520名参与者,以及1185万的直播观众,曝光量达1.8亿。
  当年8月,经过漫长的审核,Bottle Dream成为中国内地第五家官方认证的Benefit Corporation(共益企业),也是首家媒体型共益企业。
  共益企业,一种新型商业组织形式,2007年始于美国。它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始于善意,也需要稳健的商业模式,支撑善意前行。目前,全球50个国家中,有2221家企业获认证,包括美国最大的冰激淋公司Ben&Jerry’s等新型企业。
  虽然带动了诸多年轻人,而对衷声而言,最直接的感动是,一位模特好友的改变。
  好友学设计出身,有点古怪的强迫症,路边看到的东西都要捡回家,制成作品,比如碎玻璃画。她一直不敢让别人知道“怪癖”,直到衷声一遍遍重复:“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最后,她创办了品牌“野草”,将收集的路边花草做成花艺,再开设花艺讲座,让付不起昂贵培训费的人利用“垃圾”再创造。
  衷声说为她想了一段广告词:世界上没有一种名为野草的植物。哪怕是一个微小创变,都能开启更多人的美好行动。

平视就好,平等才是最大的善意

主人公:台北80后黄孟淳


  黄孟淳萌生做“友善餐厅”的想法,是因为阿嬷(奶奶)。
  黄孟淳是阿嬷带大的,小时候,阿嬷常带她外出吃饭,这是她童年最开心的时光之一。她长大了,阿嬷却变成病痛缠身的老人,出行依靠轮椅。每每家人邀请外出就餐,阿嬷总是一句“我不想出门”含糊搪塞。
  对此,黄孟淳有些难过,但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她进入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念书,一次义工活动,她和一群坐轮椅的身障朋友外出用餐,花了30分钟,却找不到一家合适的餐厅——要么轮椅无法进入,要么没有无障碍卫生间,要么餐单字太小看不清。这些细节突然让黄孟淳明白了——阿嬷的感受是,正因为她逐渐年迈的身体,台北这座熟悉的城市对她关上了大门。
  黄孟淳非常难过,同时生发抗争之心——如何让阿嬷和身体不方便的人,能没有尴尬地外出,和家人朋友享受温馨聚餐呢?从2012年起,黄孟淳开始专注“友善餐厅”项目。
  在导师林崇伟指导下,黄孟淳带团队花了很多时间,访谈身障人士,反复研究,以用餐流程为基础,归纳整理了“到店前”“在店内”“使用设施”“离店时”四个维度的使用者需求。确定了标准后,她开始寻找符合要求的餐厅。
  项目聘请身障人士做“友善特派员”,亲身感受餐厅是否合格,例如“走道是否平顺、桌椅是否平稳、服務是否平等”。3年中,特派员们测试了遍及全台湾的餐厅,用拍照、问卷调查、美食笔记等方式收集每一个细节,再通过App“友善台北好餐厅”,把测试结果上传到网络,让更多人受惠。   项目推广过程中,黄孟淳还开设了“友善服务体验设计工作坊”,邀请餐厅管理者、拥有者模仿视障、听障、腿障,切身体验其生活、出行的不易,从而推动餐厅改变。
  经过团队努力,台湾已有2000多家餐厅加入“友善餐厅”,台北市社会局也协同推出“友善台北好餐厅标章”。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餐厅业主也发来邀请,希望黄孟淳他们能在当地建立同样的体系。
  如今,黄孟淳的阿嬷已经可以自在地与家人外出聚餐。而黄孟淳团队的志向,已由“友善餐厅”延伸到地铁、医院儿科、哺乳室、出租车……“希望解决各种类似的有生活障碍的情景”。为了阿嬷而做出改变的小小行动,竟发酵为影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清新“糖水少女”,只负责播种梦想

主人公:香港85后邓家怡


  邓家怡身上有很多头衔,其中最特别的,是中国孩童创意行动协会(DFC中国)会长。
  就在几年前,她只是一个在香港科技大学念会计专业、按部就班的普通学生,从没想过自己还有能力去改变什么。现在的一切,可能是从成为“糖水少女”开始。
  2010年底,邓家怡与同伴发起“籽乐行动”,每逢周六晚,推着载满糖水的小车,向沿途的拾荒者、露宿者派送。籽,代表種子;乐,代表快乐。他们深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快乐的种子。他们想做播种者,透过不同渠道,四处促生快乐的种子。
  毕业后,邓家怡创办了杂志《Dream Mag》,通过公益、创意故事鼓励年轻人追梦。那时候,没人讲梦想,当地媒体只会报道赚大钱的新闻。而邓家怡认为,发起一个义工队,组织一个公益活动,这些都是梦想。
  如今,她的DFC中国,致力于一项有趣事业——帮孩子实现“以创意改变世界”的梦想。
  DFC(Design For Change)是全球最大的孩童创意行动挑战,2009年由印度发起,几十个国家参与。这个免费参加的活动,鼓励孩子发现想改变的社会问题,并利用一个有创意的点子,透过感受、想象、行动、分享四个简单步骤,关心社会,发挥创意。
  2012年,无意间接触到DFC理念的邓家怡,在印度实地支教后,将其引进香港,接着又推行到内地,创办了非营利性的DFC中国。
  她主张让孩子主动挖掘问题,七天内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并实行。“问题都很小,比如建造自制系统去收集雨水,教文盲父母识字,绿化种植,发起省电活动,说服父母戒烟等。”邓家怡希望播下思考的种子:“让孩子们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些改变,用自己的能力和热情,不一定有钱才可以做。”
  这几年,邓家怡见到很多可爱创意。在广州,孩子们发现有部分车辆不给救护车让路,便制作了视频、小卡片向车主宣传,还联系车行,希望共同呼吁“为生命让路”。在福建,孩子们发现很多人大量使用塑料袋,便组织起来,在超市门口出借环保购物袋,等顾客把物品送上私家车,再返还停车场的志愿者,做到“袋袋相传”。在成都,有些小朋友想解决爸妈不运动问题,就拍了很多伸懒腰的照片,把照片设置在爸妈手机、电脑屏幕上,加上一句“是时候伸懒腰了”……
  邓家怡也时时被孩子们感动。“一次在深圳水围村办活动,参与的都是农民工子女。他们平时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照顾,多少有一些行为问题,比如抢志愿者的相机、物资玩,然而耐心教导后,都展现出可爱的一面。一组孩子只有6岁到8岁,却想解决水围村环境、爸妈矛盾、社区冷漠等问题。讨论时,一个小孩突然叹气说‘这些问题太大,我们没有可能解决’。另一个孩子竟从容回答‘我们有脑袋嘛,可以想很多办法’。当时,我确实被这个6岁孩子唤醒‘小宇宙’了。”
  邓家怡心中,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讲梦想,世俗的成功也有很多种。她常和孩子们说:“我们虽不是李嘉诚,可以做到的事还是很多。只要开始行动,就总能改变些什么。”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其他文献
基层妇女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妇女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妇联始终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紧随党建”原则,将妇建与党建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与党群同频共振,融入大党建体系。按照“机关系统抓强化、乡村基层抓提升、横向组织抓覆盖、纵向组织抓延伸”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深入开展妇联基层组织示范创建活动,切实将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党和广大妇女群众信任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
期刊
她出身寒门,在商场一路厮杀,成为巨富。当财富化为一串串数字时,她迷茫了。直到一部公益宣传片进入视线,那一刻,何巧女重生了。家乡的花木流水疗愈心伤  1988年,22岁的何巧女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杭州林业局。得到通知这天,父亲摆下酒席,请了全村人,以庆祝女儿出人头地。看着兴高采烈的父亲,何巧女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她心中藏了一个梦,一个不敢向父亲道破的梦。  何巧女理解父亲,家中五个兄弟姐妹,
期刊
“对于企业来说,创始人很重要。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DNA,我是那种乐观向上、充满激情的性格,不管碰到什么困难,总能看到好的一面。”每当聊起创业经历,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梁勤总会如是说。  梁勤带领团队创办公司,十八年来不断探索转型,成功进军先进制造产业。近些年,她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激情创业,梦想永不止步  读书的时候,梁勤先后学了电子仪
期刊
美国钢城克利夫兰市,奥斯蒂钢铁厂的厂房房顶上,一个女孩正专注地端着照相机从高空俯瞰,镜头对准的是身下沸腾翻滚的铁水。  8岁时随工程师父亲参观工厂,钢花四溅的场面令她印象深刻。她难忘工业的力量和美带来的震撼与感动。然而在那时的美国,工业摄影被公認为是男人干的事,幸而开明的父母非常支持她。1927年,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23岁的她来到工业城市克利夫兰。仅仅两三年,玛格丽特·伯克·怀特便突出男性重围,
期刊
做绣品,对于从小喜欢女红的刘阳来说,是一件想起来就高兴的事。小时候,她就尝试着在手帕上绣梅花、蝴蝶。有一段时间,她特别迷恋苏绣,很想钻研缂丝技艺,还特意去苏州寻师学习,却无果而终。  遇见十字绣,纯属偶然。那天,她看到一幅十字绣作品,乡村小路上,母女俩相伴而去,淡然、悠远的宁静氛围让她分外向往。以针作笔、以线作色、以布作纸,也可以绘出精彩!刘阳开始了探索之路。  2004年11月开始,刘阳的大部分
期刊
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  ——《傅雷家书》  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小孩们却都觉得,分辨梦想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儿。  ——漫画家几米  人很少为自己而活,不是为所爱的人,就是为所恨的人。  ——李碧华  我们的心总在依赖一些信念,修行体系或哲学系统;我们依赖另一个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行事。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安全感罢了。  ——克里希那穆提  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
期刊
惧怕来自陌生,不妨奋力扑入其中  1984年,周晔珺跨出校门,迈入无锡一棉。此前的她,似乎该有另一个人生故事脚本。老师、同学都觉得她很文静,认为她天生适合做文字工作,或做一些科研项目。从纸上谈兵到一线摸爬滚打,从内秀含蓄到深入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如何转换角色?周晔珺不免焦虑。好在,那时厂里的老领导对年轻一代员工很信任,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好似为周晔珺展开一幅宽广白纸,任她去描画,
期刊
吕途本姓林,为了深入调查研究新工人,取名吕途。“吕”来自她母亲的姓氏,“途”意味着永远在路上。  这名字正如她的生活,奔波于不同国家,穿过不同阶层,记录命运与差异,试图消除偏见。深入,工友的未来决定中国的未来  吕途,出生于1968年,从小在吉林长春长大,父亲在报社工作,母亲是老师。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吕途留校做了12年老师。其间,她还去荷兰,读了妇女与发展专业的硕士,以及发展社会学博
期刊
“你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了吗?”“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这是电影《无问西东》里抛出的问题。而早在电影开拍前,导演李芳芳就曾一遍遍问过自己这些问题,最终她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对自己真诚,做真实的自己。内心没有了疑问和杂念,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不走到生命尽头,谁都看不清命运的全貌  1997年,一部名为《十七岁不哭》的青春小说轰动一时。第二年,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中
期刊
这世上不乏爱做梦的人,敢于造梦的人却极少。在现实生活中,有位灰姑娘,她仅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硬生生打造出了一个童话世界。贫穷限制不了灰姑娘的想象力  王雪卿自称灰姑娘。一方面是因为她有干不完的活,另一方面,她的确有着灰姑娘般的出身。她生于福建省惠安的一个小渔村,有三个妹妹,因为家庭贫困,她没有正式上过学,只在夜校念过一年扫盲班。她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中外古典文学作品,“我花了3年的时间把《红楼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