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li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于曾国藩的认识是从初中开始的,那时,老师在讲解近代历史——洋务运动这一课时,提到了“刽子手”曾国藩。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深入,尤其是在上研究生学习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人物史以后,我对曾国藩认识更加深入了。因此,我通过阅读何国松主编的《曾国藩传》及其《曾国藩家书》后,谈谈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和识人取人之道。我想,这对于当今快节奏工作、生活、学习的人们来说有可取之处。他的治学之道和识人取人之道为成功人士之必需,所以,本篇读后感的意义就在于此。
  有人说曾国藩是以学问建立“事功”的,在我看来这句话很有道理。曾国藩一生问学不辍,不管是在京任侍郎的闲职时期,还是在寸心忧灼的戎马生涯中,他始终能读书谈学于平时。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他才积累了可堪“看任天下大事”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验。虽然,世间自古读书治学的人数不胜数,其中饱学宿儒之士更是不枚胜举,然而,非得说是经邦济世的却是屈指可数,同样的孜孜不倦,曾国藩为何能脱颖而出呢?仅从读书治学的方法来看,曾国藩无疑有十分过人之处。古往今来,一个胸怀大志向的读书人,尽管对知识和真理有一种锲而不舍、永无止境的探求精神,但就读书本身而言,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表面看似简单的读书,曾国藩却不这么认为,他把读书的方法分为看、读、写、作四个步骤。他认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第一是看,曾国藩要求读书人应该首先能够博览群书。为了能广泛涉猎,一个人在看书时,要抓紧时间,提高阅读速度,为此,他批判世间流行的“读书在精不在多”之说。曾国藩对曾纪泽要求极为严格,曾纪泽阅读《汉书》太慢,曾国藩指出:“每日至少亦须看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甲五经书已读毕否?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读完经书。”他教育曾纪泽抓紧时间读书,提高效率,并不是单纯不求甚解地加快速度,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速度。曾国藩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皆以应试科举为要务,及第登科成为他们读书的唯一宗旨,凡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一律不闻不问,针对这种时弊,曾国藩劝诫其弟:“世人大抵为考试文章所误。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亦仍不利考如故也。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急。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而不可得。或经或史或诗文集,每日总宜看十页。男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丛忙,亦不废正业。”④只要选定好了书目,曾国藩认为一定要通看一遍,一部书没有看完,最好不改看他书。有些人看书喜欢东翻西翻,这儿抄一点那儿截一段,曾国藩认为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是读书人最忌讳的事。倘若人们都这样断章取义,就难以把握书的整体面貌,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是读,曾国藩还注重读书的第二个步骤——“读”,即我们常说的对书或文章进行精读,他认为有些书如果你不若高声朗读,就不能感受到文章中雄浑豪迈之气,有些书如果不浅声低吟,你也不可能体察文中深远的意境。对于诸如此类的作品,最好能做到熟记于心,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接受其中的道理,做到“月无忘所能”,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把其中的经义自然地流露在自己的文采中。但曾主张在精读的同时,十分反对死记硬背。对此,他说:“吾谓对书不求强记,此亦养生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无全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第三是写,曾国藩十分看重读书的第三个步骤“写”,这便是他长期读书总结的心得。曾国藩写字十分迟钝,尤其在紧张繁忙的军务中,这很是误事。因此,他让曾纪泽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每日花一定的时间来写字,不单指临帖习字,更多指对于过目书籍,对于那些心得或是疑惑不解的地方,略作札记,亦即将它们“写”出来,以备将来考证。而且,曾国藩认为每日最好写一万小楷,手底下才算有了功夫,这样不但写字熟练快捷,而且还可以养成办事干练的习惯。
  第四是作,关于读书的最后环节“作文”,曾认为无论一个人将来成就什么事业,也没有不是从作文章开始的,所以每一个青年人只有常作文章,才能把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成自己的学识,思想才不至于窒息,考虑问题才会全面,才能做到细致入微。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文风一般在而立之年就成规模,因此在这之前一定要在作文章上狠下功夫。所以,他要求曾纪泽无论是诗、赋,还是文、论,定期要写上一篇。三百、五百、八百字即可,他指出:“少年作文‘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可为矣。”
  掌握这些基本的读书步骤后,就能学有所成吗?显然不是,曾国藩并没有以此为满足,因为这远远没有达到曾国藩的读书境界。他认为一个学者要想读有所得、读有所感,就必须在读书时使得自己进入“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意境中。涵者也就是指人们在读书时,要像春雨滋润着鲜花、渠水灌溉着禾苗一样,水要恰到好处,既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泳者是指人们在读书时能体会到要像鱼儿畅游在水中一样的乐趣,抑或是如同人们用水洗去人们脚上的污泥一样畅快。说到切己体察,曾国藩提出要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读书之人还必须切身体验,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联系身边实际,逐步加深理解。因此,他主张“读史之法,莫妙于舍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尽管时过境迁,曾国藩的治学之道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他在治学上的务实精神,使他对各种学问从无门户之见,对任何学术派别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只要有利于自己经邦济世的,他都加以吸收和利用。为了达成自己的志向,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连苛刻都不过分,长期的勤奋努力,使他在各个方面都卓有成就。若不是对考据学的钻研,怎能造就他深厚的文字功底?若不是对理学的崇信,何以使他成为世人之楷模,将儒学发挥到极致?若不是对经济之学的探求,何以使得他的军事政治菜干鹤立于朝野之上,使众多以学问出身的湘军将领唯命俯首呢?
其他文献
摘 要:山西的琉璃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在过去的一千五百年,山西的琉璃行业繁荣不衰,每个年代也都不乏优秀作品留世。山西琉璃分布地域十分广泛,工匠人数也不在少数,而制作琉璃的技术也称得上是全国的首位。山西琉璃艺术的成就十分辉煌,可以说是一座艺术与文化的宝库。而在山西琉璃中,古建筑上的琉璃装饰是琉璃艺术中最为精美与讲究的,其中包括洪洞广胜寺、大同五龙壁等。在各类古建筑中,解州关帝庙的琉璃是留下最多疑问的,
期刊
摘 要: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是整个书法史上比较少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书论精辟入理,文章恣肆宏美,在书法的理论指导和创作实践上都为后世立下了标杆,堪称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草书学习和创作的经典范本。研究《书谱》可以掌握正确的学书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少走弯路,本文着重浅析临摹孙过庭《书谱》的重要性。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临摹;书法  一、孙过庭《书谱》简介  孙过庭(约645年-703
期刊
摘 要:手工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手的灵活性训练能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动手又动脑的玩玩、做做中,幼儿可以学到很多造型知识,能开发智力,还可以形成耐心、细致的习惯。  关键词:亲子关系;创造力;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非常急迫。现在很多的孩子都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的满满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折纸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上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从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提炼出折纸艺术在现代服饰设计上的设计方法与特点,为折纸艺术在现代服饰设计上的运用提供基础与参考。最后提出了折纸艺术对现代服饰设计在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上的几点启发,以期为设计师们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折纸艺术;现代服饰;设计方法  一、折纸艺术释义  折纸的英文译为Origami,它源自于
期刊
摘 要:我国戏曲表演类型多样、历史悠久,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广泛吸收了民歌、民谣、说唱等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在现代音乐的基础上保持了独有的特色,将戏曲表演技巧应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本国戏曲事业的成长,还能够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内容层次,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戏曲表演;民族声乐;教学  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讨现如今,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历史已经
期刊
摘 要:数字化印花工艺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数字化印花技术在耗材、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此来推动我国纺织品的数字化印花工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纺织工程;数字化;印花;工艺;分析  一、当前数字化印花工艺情况  (一)国际数字化印花工艺情况  数字化印花工艺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印染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
期刊
摘 要: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性很强的艺术门类,需要众多学科在舞蹈艺术中实现交叉和互相作用,进而实现舞蹈艺术的丰富多彩。本文从舞蹈编导的分类出发,分析了文学艺术在舞蹈编导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舞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艺术形式,也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在大型文艺表演中舞蹈是节目的主要组成内容。要想能够将舞蹈更好的展现
期刊
很多人我想都不怎么愿意去读这样一本书,记得作家阎连科的一篇散文里,我也看到他曾经几次的放下又拿起放下又拿起这《百年孤独》,我一直在疑惑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对这样的小说产生兴趣?虽然我找不到确定的一个答案,但在我心中隐隐约约的感到,过去我们“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始终影响着我们。  因为这种影响,我们大多数人喜欢读的小说,要不是现实主义的小说,这种小说对历史和现实有着一个清晰的反应和写照,在一个千百年
期刊
摘 要: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是在哈萨克民歌《玛依拉》的基础上,由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胡廷江运用花腔的创作技法将作品进行了变奏,并由青年歌手常思思运用民美唱法进行演唱,深受广大群众喜欢。中国民族声乐在当今国际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大量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艺术成果进行二度创作,也由此开辟了中国民歌创作的新道路。  关键词:《玛依拉变奏曲》;创新;变奏  一、《玛依拉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期刊
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是音乐实践中的三大重要环节,然而音乐创作是音乐实践的基础,创作的背景与社会和时代的息息相关,表演是创作和欣赏的中介环节,欣赏则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音乐创作的灵感与其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如歌剧《白毛女》它是由鲁迅艺术学院老师与学生集体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这部中国的新歌剧已经成为了红色经典。在政治上,1942年5月2日,在陕西延安毛泽东曾发表《在延安文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