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孤独与作品的孤独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人在孤独中进行创作的时候,会产生某种疗愈作用。作家的这种孤独感或是由于身世飘零,或是由于情感受挫,或者出于对时代的感慨。一直以来,对萧红及其作品的解读不甚其数,而从孤独感来解读应当算是个新鲜的角度。
  【关键词】:孤独;作家;萧红;文学创作
  一
  古往今来,孤独都是文人们经常抒写的哲学命题。尤其是女性作家,创作中总会伴随着一种或深或浅孤独意识,孤独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萧红自然也不例外,本文旨在探讨萧红的孤独,以及孤独对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孤独不外乎生活方式和内心体验两种,作家的孤独两者皆有,而更多倾向于后者。这种孤独与寂寞与无聊不同,它是一种文化心理状态,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是灵魂的独舞,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是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每个人都会陷入一种孤独,并且或许不会被治愈,它也许会伴随你的一生,就像心头缺失一块不能被填满,或许就是种若有所失的感觉。
  陈染曾说过“任何一个真正不同凡响的作家,也许都会面对这样一种永恒:永无止境地探寻自己以及先辈作家没有做过的尝试。这注定将自己远离轰天炮响前呼后拥的红火境况,而走在一条孤立寂寥的似有似無的荒僻路上[1]。”尼采曾写信向妹妹诉苦:“如今我孤单极了,不可思议的孤单”,“那种突然疯狂的时刻,寂寞的想要拥抱随便哪个人[4]”。诺丽利斯《夜颂》中写到“从来没有一个孤独者像我那样孤独,我被说不出的忧心所逼,颓然无力,只剩下深感不幸的沉思。”可见,似乎作家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进入孤独状态,像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亦或是内心的自我挣扎。当在这种状态下,灵感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形成一股冲动,人会变得更加清醒,思考更深入。
  二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当他们把这种孤独注入作品中,作品中的人物便也蒙上了一层孤独,我们在阅读作品时才会有“熟悉的陌生人”之感,因为其中或者也有你熟悉的影子。而要理解这层孤独,首先要了解作家的孤独。尽管每个作家的构思选择不同,但这份无人理解的孤独是相似的。萧红,可以说也是现当代女作家中值得一提的人物。说到底,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女人:一生都在品味孤独,又在孤独中颠沛流离。要解读萧红的作品,就要从了解她身上散发出的孤独感开始。
  人们常说,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人都被出身定格了以后的选择。作家的创作同样会受身世的影响。家庭生活是人生面临的第一课堂,并且长久性地对个体生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烙印终生都难以磨灭。在一片冰冷的世界里,唯有文字才能让萧红感到一丝温暖、获得一点力量。她拥抱了鲜花与掌声,享受了别人赞赏的目光,却唯独收获不了亲情。九岁丧母,父亲总为小事骂得她发抖,即使后来成为名作家,父亲还是将她的名字从家谱中剔除。童年的阴影成为她内心的创伤,使她的性格变得敏感而又缺乏安全感。所以,她的文章中,父亲的角色总是以冷酷、暴力的形象出现。父亲看她是“斜视”,是“高傲的目光”。
  她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种缺爱的阴影一直在她心中阴魂不散,才有了后来的种种为爱和自由做出的疯狂举动。但那些似乎都是从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从异乡到异乡的不归路,她最终也没能找到心中的归属,最后也只能在不甘中孤独凋零。她说自己“半生尽遭白眼冷遇”,她的文字中字里行间记录着她的挣扎、她的叛逆、她的呐喊、她的渴望。《呼兰河传》里就有她的内心写照:“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2]。”这段文字写得凄凉透骨,一个孤独落寞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一种冷漠。因为她是缺爱的,所以她的文字也是缺爱的;因为她是孤独的,所以书中的主人公也被孤独笼罩着。
  可见,生长环境对作家的创作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遭际不好的作家,内心的孤独感往往更容易形成,且持续的时间更久。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生命中似乎永远缺少了点东西,且不是时间能填满的空白,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自己的根没有扎稳。
  另一方面,萧红情感经历的曲折更加重了她心中的孤独感。她对爱的执着追求可以说是前卫而荒唐的,却又是可以理解的。她一生结过三次婚,其中两次怀过别人的孩子,一生的经历似乎是在反抗男权对女人的束缚,争取自己的自由,而实际上,她的命运线却是被生命中的男人:祖父张维祯、父亲张廷举、表哥陆振舜、未婚夫汪恩甲、萧军、良师鲁迅、端木蕻良等人牵着走的。所谓的一个个爱人也未必都是她所寻找的真爱,不过是走投无路的她在当下抓住的救命稻草,能让她感觉到安全,就误以为是半生所托。她觉得自己的命比青杏酸、人生是乐少苦多、周围的一切都是凄凉的。
  所以,情感道路的不顺也会让作家陷入另一种深渊,主要侧重在爱情方面。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段甜美的爱情,对于作家而言,他们更渴望找到的是灵魂伴侣,或者是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的知音。当发现这样的憧憬可望而不可即时,内心就陷入矛盾或者痛苦,却发现无人诉说,也只能把它诉诸笔端。
  如果说以上是萧红性格的悲剧,那么动乱的时代则是一种社会的悲剧。萧红的从出生到最后病死香港,一直过得寂寞凄凉,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情绪,于是陷入一种心灵的孤独中。她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带给她情感上的折磨成为成长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她经历了那个社会中一个女子的无助以及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这一切就奠定了她悲喜交加的感情基调,形成了激愤悲情的创作风格和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她作品的取景、意象的选择等大都比较昏暗和阴冷,情感也是压抑而低沉的。再加上常年的战乱不断,让她的人生一再转折,没有人会去注意到这样一个悲苦女子的才华。当她在美好的青春年纪突然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人们才回过头来省视她的作品,欣赏她的才华,惋惜她的人生,同情她的遭遇。
  三
  并不是凡能下笔成文者都能当作家,作家需要那么点灵性,需要那么点孤独的气质。孤独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将作家推向了文学创作之路。孤独这把双刃剑既赐予作家灵感的火花,又残酷折磨作家那敏感的心灵[4]。在强烈的孤独中忍受着精神的折磨,而唯一的宣泄方式就是创作。在孤独中感悟世界创造艺术,蘸着自己的心血当作墨水,在孤独中走向艺术圣殿[4]。当这股孤独难以抑制,严重者精神崩溃,或者以自杀的方式求得解脱。
  作家要进行优秀的创作,孤独是必然的的,必须进入到孤独的状态,以自己的心血为墨,才能发挥出绝佳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作品植入丰富的情感。而作家创作完的不同表现,可以归结为走得出那孤独或者走不出那孤独。如果走不出那深渊,则是把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为作品献祭了。
  综上所述,作家的创作中总是伴随着孤独,孤独与作家的创作密不可分。这种孤独感来源于作家对生活遭际的真实体验,不管是身世、情感或者时局,都不仅仅是停留在生存状态表面,而是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焦虑。艺术是极端个人化的孤独行为,作家的创作自然不例外。一个不同凡响的作家,需要进入孤独之城,去体验艺术的癫狂世界,然后留下自己的旷世之作。只有置身孤独中,他们才能集聚力量,让生命充满创意,展开想象的翅膀。萧红不是个例,她只是千千万万例中微小的一个。
其他文献
作品(二)
期刊
【摘要】:本文以《梁武帝论钟书十二意》为例,结合《梁武帝与陶隐居论书启九首》进行简要的分析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介绍;简析;感悟  一、介绍  钟繇贡献  钟繇善书,与张芝(草圣)、王羲之(书圣)、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又与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是楷书艺术的创造者,被誉为“正书之祖”,后人称其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他提出了“用笔者天也,流美者
期刊
【摘要】:“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被孔子冠以“思无邪”雅誉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生之初,便与美的感悟息息相关。不论从劳动、生活还是爱情等方面,无一不迸射出璀璨的、美的光辉。筆者本非文学专业,因其限制,难窥其内法,但私下甚爱其意境,故此斗胆借文、艺相通之名对先民古韵探究一二。本文通过对《诗经》文学语言、美学概念等方面的研究,以图再现音情、意貌间丝缕的联系。  【关键词】:爱情诗;劳动诗;边
期刊
【摘要】:本文以王阳明在赣期间著述(诗文为主)为检视文本,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与赣州地区风土人情相关的内容,从中开掘王阳明视域中的赣州形象。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形象的形成原因和赣州与王阳明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王阳明;著述; 赣州形象;文化渊源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他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南赣是王阳明奠定一生政治功业和学术事业的根基之地,。王阳明曾经受命巡抚南赣,后来又避祸赣州,
期刊
【摘要】:西方的艺术史,也可以说是设计的发展。艺术领域的任何巨大变革和新思潮涌现都会极大地渗透到设计领域并影响设计。而立体主义是艺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对其后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影响深刻。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的创始人——柯布西耶作品的简要分析来说明立体主义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深厚影响。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建筑;立体主义;绘画;柯布西耶  一、立体主义——现代艺术新时代的开拓者  在19
期刊
【摘要】:《李娃传》中李娃体现的“男性特质”与荥阳生体现的“女性特质”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男性与女性的易位给《李娃传》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喜剧色彩。  【关键词】:男性特质;女性特质;易位  一、“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特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鄙弃女人气,男性气质中没有任何女人气的成分;二是掌舵顶梁者,富有成就感,受人尊敬,能赚很多钱,三是坚稳沉实,充满自信、有力量和自
期刊
生活是一根,  不断延长着的导火线。  它连接着逝去,  记录着心情,  每一撮新鮮的火药,  都是历经。  然而,眼前的所有,  都会是危险的火星。  随便一颗,  就能引爆曾经。  如果回忆全是血腥,  那明天,  将如何走向光明。
期刊
【摘要】:从19世纪初期,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以来,学术界有众多的论文在探讨这一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对各个学者已经发表的论文观点择取中,本文从不同时期的论文摘要中看到了什克洛夫斯基前期和后期的“陌生化”理论,以及不同学者对此产生的不同看法。通过对什克洛夫斯基前、后期“陌生化”理论的了解,本文进一步探寻了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的来源。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电影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地理、宗教、文化、习俗等。从本质上来讲,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就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而片名翻译的好坏不仅仅会影响票房,也会影响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中俄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以期挖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并为以后的中俄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电影;翻译;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国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蛮荒故事》这部电影中第一个独立小故事(飞机失事)的音乐和音效,以图表分析的形式分别从创作者的角度和欣赏者的角度来分析音乐音效的设计布局,以及音乐音效是如何与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分析发现该电影用怪诞的20世纪音乐风格的音乐、用写实主义风格的音效来推动和结合剧情,完美的体现了电影的黑色幽默特点。  【关键词】:《蛮荒故事》;影视音乐;音效;声音设计;表现主义风格;20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