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证据材料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证据材料与证据尽管经常易于混淆且常被不加区分地使用,以致于在证据这一概念下包含了证据与证据材料两种情形,使得“证据”一词,有时是指证据,有时又是指的证据材料。而正确地看待证据材料与证据关系的问题,无疑应是民事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论述了证据材料与证据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证明能力的概念,简要地介绍了当今世界上证明材料的证明能力的相关法律规定。
  关健词民事 证据材料 诉讼证据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65-01
  
  一、民事诉讼中证据材料(以下简称证据材料)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以下简称证据)
  (一)何谓证据材料
  证据材料,亦称证据资料,有人认为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或者法院依职权收集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各种材料。”也有人认为是指“凡是未经查证属实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各种证据形式,统统称为证据资料,或曰证据材料。”还有人认为“所谓‘证据资料’则被理解为通过证据方法表现出來或为人所了解知悉的内容,如证人和当事人本人的证言,鉴定意见(尤其是其结论),书证所表示的信息内容,对物品或场所进行检验或者勘验的结果,等等。”总之,笔者认为以上都从不同层面揭示了证据材料的含义,说明了证据材料其作为证据的内容,意味着一定的既知事实,而既知事实与作为证明对象的待证命题或待证事实间的关联性以及用来评估证据从而从已知推断未知作用程度的证明力或证明价值等概念,都直接与对证据材料的理解紧密相关。证明材料,对于考察诉讼中证明的机制和过程都非常重要。
  (二)何谓证据
  证据,有学者认为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请况的各种事实,也是法院认定有争议的案件事实的根据。”也有学者认为“(一)从证据所反映的内容方面看,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从证明关系看,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凭据,是用来认定案情的手段;(三)从表现形式看,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诉讼证据是客观事实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
  (三)证据材料与证据的关系
  由证据材料与证据的概念可知,证据材料是证据的来源和初始表现形式,离开了诉讼过程中的证据材料,证据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无从谈起。并且,证据材料只是为了证明待证事实命题而提供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中只有符合证据条件的,才能作为证据,成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有的不具备证据条件,即不能作为证据而使用。对某些证据材料能否作为证据采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自然效力,再就是法律上的效力。自然效力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与客观事实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法律效力是法律证据资格的规定,是外加于证据材料的,属于证据制度之一。
  不过,也有论者反对对证据材料和证据进行区分,“在坚持证据反映论的同时,笔者认为还应当坚持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划分,同时反对证据与证据材料的划分。证据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所有反映事实的材料都能构成证据。”但笔者不赞成这种将二者混为一谈的看法。同时该观点与其“证据的证据力即证据的形式效力”的观点自相矛盾,既然其认为“所有反映事实的材料都构成证据”,又何谈“证据的形式效力问题”?
  二、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
  (一)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
  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以下简称证明能力),亦称证据能力,证据资格,或称证据适格性,是指“具有可为严格证明系争事实的实体法事实之资料的能力。”也有人认为“证据力(或曰证据能力)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另有人认为“证据能力系指在诉讼上可容许作为证据的资格。凡属于可采纳的证据也可称之为适格的证据。”笔者认为某种证据材料可作为证据的法律上的正当性或法律上的效力即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
  (二)证据法上的可采性
  证据法上的可采性,亦称容许性,是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通常的用语,它是指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容许,才能用于证明案件中的待证事实。英美法中证据的可采性将证据分为可采纳或不可采纳,也可以称之为受容许的为有证据能力,无证据能力则不予容许。所谓某一证据材料可用为证明待证事实的能力,既是从证据的可采性上而言,也就是可容许或可被采用为证据的一种资格。所以,一般认为,证据材料证明能力即是证据材料的可采性。
  三、确立证据能力制度的必要性
  证据能力直接影响当事人的举证、质证与法官的认证,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正确地适用法律,意义重大。
  规范民事证据能力,有利于证据规则的建立与完善。各国证据法中都有大量的规则就特定的材料能否作为证据及其证据的证明力。我国法官对证据认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根本原因是缺乏证据规则的有效制约。因此,规范民事证据能力,有利于建立系统的严格的证据规则,以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四、当今世界关于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的法律规定
  (一)英美法律中的有关规定
  在英美法中,对证明能力是以证据的可采性的形式加以规定的,但法律上极少有积极的规定,一般是仅仅消极就有无证据能力或其能力受限制的情形加以规定。所以,不可采纳的证据反而成为英美法中证据材料可采性问题的重点。英美法重在证据能力,必具有可采性的证据材料,方有合理的证明力,才能合理推断待证事实之真伪,故对于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以法律加以限制。概言之,不可采纳的证据包括两种情况:其一,缺乏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其二,应受排除的证据材料。
  (二)大陆法中的规定
  与英美法比较而言,大陆法中关于证据材料的规则要少得多。大陆法因为出于职权主义的缘故而重在调查证据程序,对于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很少限制。凡作为证据材料,均具有理论上的证明能力。即在承认证据材料一般均具有证据能力的前提下,对于某些个别情况设置例外,此例外即无证据能力之特例。而且,大陆法中的排除并非完全绝对排除,相对排除亦不少。
  
  参考文献:
  [1]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熊跃敏.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制度论析——以德国民事诉讼为中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4).
其他文献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中学英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章从课堂教学、阅读材料精选及阅读能力训练三个不同方面出发,论述了提高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和
摘要在刑法理论和实务操作中,经常可以遇到认定共同犯罪的问题。当实施共同犯罪行为的主体中一人或多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时,是否还成立共同犯罪,对参与犯罪人的刑罚应当如何界定,都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从中日两国刑法对于共同犯罪的不同规定入手,分析了两国对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并根据其优劣进行了选择。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 共同犯罪 日本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直接影响下诞生了柔性管理的理念,较之刚性管理,柔性管理理念在顺应人性、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方面更加有效,已成为未来企业管理的新趋势。本文将柔性管理理念引入大学班级管理中,启发管理者提高班级管理艺术,追求更高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以人为本 大学 班级管理 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14-02 
摘要2010年5月6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后简称规划纲要)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经历了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纲要,背后承载了国人对教育的重大期盼。本文指出受教育權作为一项实现教育终极意义的基本权利,应充实其内涵,突出其权利本位的性质,从而使国家负起其应有的义务,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关键词受教育权 宪法 规划纲要  中
当代工业化在人类创造了现代物质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高强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
幼儿园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很多,我园在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合理利用幼儿园外的教育资源,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把家长请进来,促进幼儿园家庭教育一体化,积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素来是大家关注的社会教育问题,教育公平更是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概念,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不平等现象,对此在本文中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 不平等教育 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16-02    2010年《国
学校思想政治课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当前,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初中政治课教学仍存在教与学脱节,课内与课外脱节,知识能力与提高觉悟脱节的种种弊端。要改变这一现
从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对策角度来看,应从加强校园内的职业培训、培养能力素质型人才、不同阶段目标,实习或兼职,设立实践创新学分和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定位入手进行课程设置改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知识容易传授,道德难以提升.而目前许多家长只重视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