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与漓江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nm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之前,桂林是一座美丽而宁静的小城,清澈、灵秀的漓江缓缓流淌,穿城而过;一座座奇异峭拔的石山默默守护在漓江之畔,静听风声水语。1938年10月,这种宁静被打破了。随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大批难民避难桂林,大批文化名人也撤退到桂林。小城桂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嚣与热闹。战争是灾难,但如果不是战火的催逼,不会有那么多著名的文化人在1938年到1944年间会聚到桂林,会聚到漓江之畔,他们与桂林的缘分可以说是乱世中的邂逅。正是这种乱世中的邂逅让桂林成了田汉生命历程中一座重要的城市。抗战时期,田汉先后在长沙、重庆、桂林等地生活和工作,其中,在桂林的时间最长。在那个战火纷飞、风雨如晦的年代,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为田汉提供了暂栖之所和战斗的舞台,美丽的漓江之畔留下了田汉不屈抗争的身影。漓江见证了田汉激情燃烧的桂林岁月,田汉也把漓江的灵气和神韵融汇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四次到桂林/
  抗战时期,田汉曾四次到桂林,旅居时间近四年。
  1939年4月,田汉第一次到桂林,整整住了五个月。随田汉一同来桂林的还有军委政治部平剧宣传队的100多人。桂林戏剧界以茶话会、招待演出等各种方式对田汉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平剧宣传队在桂林演出了《新儿女英雄传》《江汉渔歌》《新雁门关》等田汉的新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月,田汉离开桂林,率领平剧宣传队前往长沙前线。田汉后来回忆起这五个月的经历,感觉并不愉快:“我多年的旅行生活从没有像那次那样地忧郁无聊,贫病交侵的。我住在平剧队所在的五美路,在连绵的春雨中不仅要对付许多繁杂而沉闷的问题,甚至素来健康的我,患过两次以上的‘桂花瘟’。高热之后又缺营养,人瘦得真和黄花一样。”
  1940年2月,田汉第二次到桂林。他当时是从广西前线昆仑关返回长沙,途经桂林,稍作停留。虽然这次还是碰上了缠绵的雨季,但田汉的心情却比第一次到桂林时好。这一次,田汉见到了老友欧阳予倩,并应邀到南华戏院观看了桂剧《桃花扇》,他觉得这是难得的乐事。田汉观看演出后写了八首绝句,其中一首是:“无限缠绵断客肠,桂林春雨以潇湘。善歌常羡刘三妹,端合新声唱李香。”田汉还在诗前附小序表达此次途经桂林的心情:“三月八日,以予倩兄邀请观近作《桃花扇》,所感甚多,归寓就枕。舞姿歌声,尚馨魂梦,春雨不止,成短章数绝录呈倩兄,藉倩教益,时汉方偕友人数辈,访昆仑关归,过桂林将归长沙,与倩兄数年不见,握谈剧运,契合极多,亦近来难得快事也。”3月,田汉返回长沙。
  1940年秋,田汉第三次到桂林。田汉此次在桂林最重要的活动是与欧阳予倩、夏衍、杜宣、许之乔等一同创办大型戏剧月刊《戏剧春秋》。《戏剧春秋》11月1日创刊,田汉亲自写了《发刊词》,他在《发刊词》中强调,戏剧是宣传抗战的重要武器。年底,田汉离开桂林去重庆,到重庆后,田汉还是坚持为《戏剧春秋》约稿。
  1941年8月,田汉第四次到桂林。此次是应杜宣的邀请到桂林支持新中国剧社。与前三次来去匆匆、临时落脚不同,田汉这一次是携老母幼女一同移居桂林,一住就是三年。1944年8月,田汉离开桂林,经柳州赴重庆。这三年,田汉充分绽放了他的才华,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了激情燃烧的桂林岁月。
  /激情燃烧的桂林岁月/
  田汉全家迁居桂林后,住在东江福隆街简陋的木板屋里。福隆街位于秀丽的月牙山下,附近是始建于宋代的一处胜景——美丽如画的花桥。花桥下流淌的小东江北出漓江,南入漓江,可以说它是漓江东侧的一条支流,也可以说它本来就是漓江的一部分。因此白先勇曾在小说《花桥荣记》里说花桥底下是漓江。后来,田汉又搬迁到施家园的一座小楼,住处也临近漓江之畔。
  能与名山胜水为邻自是人间乐事,不过在艰苦的抗战岁月,田汉旅居桂林的生活是清苦而困顿的。田汉要用一支笔挑起一家八口人的生活重担,还要顾及新中国戏剧社成员们的温饱,处境十分艰难。据当时《大公报》的报道,田汉一家每天的伙食费大概是39元,经常是全家人一起吃一片辣子、一碗酸汤,有时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当家人眼看着无米下锅,问田汉怎么办时,他总是不急不忙地说:“慢慢来。”“我总是有辦法的!”应对生活的艰辛,田汉的确是有办法的,而且还有不同寻常的办法。田汉开朗乐观、广交朋友,就像周恩来总理所说:“田汉同志在社会上是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无不交往。”田汉住处的隔壁有家米店,他很快就和米店老板成了朋友,当剧社无米下锅的时候,田汉就向老板赊米。据新中国剧社的演员周伟回忆,有一天,剧社又是无米下锅,大家闹着要吃饭。演员石联星拿起汤勺和菜盘,叮叮当当敲打盘子,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希望能忘记饥饿。这时田汉来了,对大家说,“快去换衣服,女同志穿得漂亮点,我带你们去赴宴吃饭”。原来李济深娶媳妇办喜事,请田汉参加婚礼,田汉就乘机带剧社的人一起去,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到了李济深家,田汉高声叫道:“李将军!我给你带来一批贺客,他们都是舞台明星。”李济深当即意会田汉的目的,立刻叫家人临时增加三个大圆桌,剧社成员饱餐了一顿。后来冬天到了,剧社同志们没有棉衣棉被,也是田汉的朋友慷慨解囊,赠送一批棉布、棉花给剧社。
  旅居桂林期间,田汉不仅以他的乐观和智慧渡过一个个难关,还在困境中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导演、创作和各种文化活动中,在当时桂林的文艺界,他工作的激情与效率是叹为观止的。经常是天一亮,田汉就一个人跑到七星岩,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写文章、编剧本。为了帮新中国戏剧社渡过难关,田汉以创作和排练同时进行的方式高效赶写剧本《秋声赋》。他每写好一部分,剧社就赶紧刻蜡纸、油印,交给演员排练。排完了一部分,剧社就派人到田汉家里坐等剧本,紧张的节奏如同行军打仗。后来为了缩短刻印的时间,田汉干脆自己拿起了铁笔,直接在蜡纸上写剧本。剧本写好后田汉写诗表达创作的紧张过程:“银牙咬碎血尤鲜,错节盘根见杜宣。待得风雨鸡鸣日,唱出秋声赋一篇。”熊佛西也专门写诗赞叹田汉创作《秋声赋》时显示出的才华与效率:“名满天下田寿昌,箪食瓢饮写文章,秋风秋雨秋声赋,从古奇才属楚湘。”田汉五小时赶写《双忠记》的事也在桂林传为奇谈。田汉计划为张同敞的纪念会创作京剧《双忠记》,纪念矢志抗清、以身殉国的张同敞和瞿式耜。但由于手头事情太多,到了纪念会当天他才想起还没写剧本,于是他从上午十点半到下午三点多紧急加班写剧本。他一边写,演员一边排练,当晚《双忠记》就在桂林高升戏院成功上演。临时突击急就,在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但田汉的突击创作都是为了适应抗战时期独特的需求,而且田汉在紧急的状态下激发出了过人的才华和超强的创造力,《秋声赋》和《双忠记》都得到了桂林观众的喜爱。   田汉是桂林文艺界的大忙人,经常是多项工作同时推进、交叉进行,因此他总是迎风踏霜地奔走在桂林的大街小巷,披星戴月地穿行于漓江两岸。漓江畔的微风追随过他匆忙的脚步,漓江上的明月映照过他疲惫的身影。在新中国剧社排演《大地回春》期间,田汉只有晚上有时间到剧社指导。一天晚上,劳累过度的田汉在指导排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响亮的鼾声盖过了演员的台词。但他醒来后拒绝休息,继续排戏。田汉就是这样忙碌而忘我地工作,理解并支持儿子的田老太太曾说:“他喜欢忙,忙得不记得自己!”忙碌的田汉是桂林文艺界的核心人物,他有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同行都喜欢围绕在他身边,并称他为“田老大”。他们常说,“没有老大,文艺界就寂寞了”,“老大到哪里,哪里就热闹起来”。因为田汉的核心作用,很多活动有了他的组织和参与就能得到有效的推进。田汉在桂林参与发起和组织的最重要的活动是西南剧展。西南剧展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规模宏大的盛会,田汉是剧展的主要筹备者和主持者之一。他不仅担任了剧展筹委会常务委员、戏剧工作者大会主席团成员、论文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还为剧展写《会歌》,作专题演讲和报告。为了帮助来参加剧展的衡阳中国实验剧团渡过难关,田汉还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两件首饰。在田汉眼里,所有抗日救亡的文化活动都是一场战斗,而他随时都能满怀激情地投入战斗。他为西南剧展所写的七律就表达了他的战斗豪情:“壮绝神州戏剧兵,浩歌声里请长缨。耻随竖子论肥瘦,争与吾民共死生。肝脑几人涂战野,旌旗同日会名城。鸡啼直似鹃啼苦,只为东方未易名。”诗中的“名城”就是桂林,只是在田汉的笔下,一向以阴柔秀美著称的山水名城桂林增添了几分阳刚与壮烈。
  /漓江之畔咏秋声/
  激情燃烧的桂林岁月是田汉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漓江一直在这段岁月中流淌。田汉不仅是剧作家,还是诗人,而桂林是一座抒情的城市,漓江是一条抒情的河流,烟雨桂林和水墨漓江在与田汉创作情思的碰撞中注定会相互契合、相互照亮。
  田汉在桂林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记录在桂林的生活片段与感受。在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漓江、桂江的反复书写。桂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支流,漓江是桂江的上游河段,抗战时期文化名人笔下的桂江实际上指的就是漓江。田汉经常通过漓江写桂林,因为在他心中,漓江代表了桂林的精神气韵,它是桂林的标志和代名词。夏衍等人从香港脱险,抵达桂林后,田汉感到朋友们在战乱年代能会聚桂林是一种幸运,因此他为“桂江边”的聚会即席赋诗:“高歌一曲动华宴会,老凤新声似昔年,碎玉正悲香岛远,掀环何幸桂江边。”欧阳予倩53岁寿辰时,田汉在所赠诗作中书写两人在桂林一起看董莲枝唱梨花大鼓的感受:“漓江同诉董莲枝,艺事精时鬓已丝。一曲梨花两行泪,灵均辞赋少陵诗。”在熊佛西家里,田汉把与范长江、萨空了、胡风等人在熊佛西旧宅陶园聚会并畅谈三国英雄的趣事题写在墙壁上:“意气扰如烟气浓,只怜无酒论英雄。春风欧亚吹腥血,谁向漓江起卧龙。”这些诗句或沉重或幽默,或感伤或豪迈,都是田汉与桂林、漓江建立深厚关系的见证。
  在田汉旅居桂林期间的话剧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漓江不仅是他创作的内容,还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甚至参与了他作品风格的铸造。田汉第一次到桂林就创作了《怒吼吧,漓江!》,这是一个活报剧。1939年的8月,日军连续轰炸桂林。为了救济难民,田汉带领平剧宣传队发起义卖公演。在公演当天,田汉有感而发,赶写了这个控诉日军暴行的剧本,当天晚间就由平剧宣传队在桂林金城大戏院演出。田汉的剧本《双忠记》取材于桂林的晚明历史,剧中最感人的片段是张同敞和瞿式耜以身殉国,在漓江之畔的叠彩山下慷慨赴刑。田汉最得漓江神韵与灵气的作品是他抗战时期的代表作——曾轰动桂林城的话剧《秋声赋》。五幕话剧《秋声赋》是典型的桂林之作,漓江在这个剧本的建构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漓江是这个话剧的重要背景。主人公徐子羽把家安在漓江边上,美丽的象鼻山推窗可见,江畔的竹子苍翠欲滴,漓江船夫的歌声随时入耳。从重庆来的朋友黄志强觉得这样优美的居住环境是“种竹如培佳子弟,卜居恰对好河山”,他对徐子羽的太太说:“人家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这儿又是桂林山水最好的地方,這已经算是你们清福不错了。”漓江也是支撑这个话剧的结构要素,《秋声赋》的故事从漓江边开始,也在在漓江边结束。田汉设置这样的结构不仅仅是为了剧情的完整,前后的呼应,他还通过这样的结构表现情感的变化。在第一幕,漓江之畔的秋声与秋色是压抑、忧郁的,漓江上的“船户们簰篙子的时候,高声的号叫,那声音发着抖,就像哭着似的”,深夜归家的徐子羽在窗前“展望暗黑的河”,听着风声,水声,虫声,“打了一个寒噤”。而在剧末,漓江之畔的秋声与秋色是美好而能赋予人力量的,江上明月高悬,江畔恋人依偎,夜莺般的《银河秋恋曲》唱起,对岸庆祝湘北大捷的欢呼声响起。漫步江边的徐子羽对女儿说:“这也是秋声。可是这样的秋声不会让我悲伤,只会让我更加兴奋,更积极。不会让我们有迟暮之感,只会让我们向前努力,不知老之将至。”徐子羽终于从忧郁的“秋声”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力量。漓江还是这部话剧重要的抒情手段之一。《秋声赋》中穿插的六首歌起到了抒情的作用,其中四首歌与漓江有关。《漓江船夫曲》既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压抑、苦闷,也蕴含着力量。《擦皮鞋歌》在整个话剧中有调节气氛的作用,歌中唱了擦皮鞋儿童走过江边和桥上的情景:“姐儿掮起个箱子走水边,又见桥上的行人万万千,姐儿只看一个个的皮鞋尖”,带着生活气息的歌声使压抑的气氛变得活跃。《落叶之歌》是女主公胡蓼红的心声,含泪的漓江表达了她内心的痛苦:“草木无情,为什么落了丹枫?像飘零的儿女,萧萧地随着秋风。相思河畔,为什么又有漓江?挟着两行清泪,脉脉地流向湘东。”《潇湘夜雨》是胡蓼红从情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抗战救亡工作中之后的自我回顾:“燕赵孤鸿飘然来到南方,为着南方丰富的阳光,温暖着她的愁肠;但南方啊!你也给他一样的惆怅,看过漓江的秋色,怎禁得今夜又云暗潇湘!”《秋声赋》展示了漓江的美,漓江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秋声赋》的唯美与抒情,《秋声赋》既是一部话剧,也是一首诗,它的美就像漓江,清澈、灵秀、含蓄、内敛。
  乱世中的邂逅让田汉与漓江结下了不解的情缘。1956年5月31日到6月3日,田汉第五次来到桂林。当他走过月牙山下,走过花桥,看着花桥下的小东江,感慨万千,流下了热泪。小东江里流淌的是漓江水,他曾夜夜枕着这漓江的水声入眠,这水声曾带给他缕缕愁思,也曾带给他灵感与力量。田汉不会忘记在桂林度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漓江也会记住田汉的足迹和他在江畔咏唱的秋声。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屈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不仅展现了鲜明的楚地物色人情的现实空间,而且,诗中人物“思九州、横四海、登九天、冯昆仑”等书写,也显现了一个个荒忽骇怪、飞舞腾挪的想象空间。自汉代以来,人们偏重于对屈骚中的地名进行实证性的探究,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一因文本的开放性,屈宋辞人之言,事实半为采藻所掩,尤有扑朔迷离之感;二因历代研究者受诸多非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异说纷呈,导致至今难有令人信服
2017年6月20日,由中國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首个海外文物修缮项目“中国北洋水师英国墓地修缮项目”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的圣约翰墓园正式开工。为何中国北洋水师会有人埋葬在英国?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记录北洋水师官兵前往英国接收军舰的《西行日记》及《楼船日记》(均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2016年版)的出版,揭开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第一次赴英接舰:中国海军首次走向世界  光绪六年(1880)
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预言。真正的诗人能够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狂放不羁的诗语往往便是新时代降临的预言。壹  近代以降,东方的老大帝国日渐沉沦;面对列强凌辱,不甘屈服的文人纷纷以文学的方式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的未来。晚清以来,很多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学创作,写的都是中国梦。在中国梦的书写中,帝国新生,再度强大,甚或屹立于世界之巅,但是,绝大多数中国梦的书写只是
读陈鹤先生的文章《(启功讲学录)订误》(《博览群书》2010年第一期),受益良多。其中一段讲:“舒学”代指“王重民、王尧”,似觉不妥。此事在敦煌学界早已解决。今将我以前写的一篇小稿重新刊出,以明原由。此文最早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敦煌吐鲁番学通讯》上,后收入2005年出版的《人海栖迟》。  “舒学”是个代号,但它牵涉到学术界几位先辈与前辈。而且,已经引起了一些小误会。笔者与“舒学”始终有缘,愿
唐诗中写友情者可谓汗牛充栋,美不胜收,而意义涵盖最广者似当推王勃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难发现,这句的“出处”是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同样的意思,曹诗表达略显散乱重沓,而王诗借助唐代已成熟的格律,将曹诗的意思压缩在十字之中,更为显豁,且朗朗上口。再者,曹诗是写给弟弟的,表达的是血缘亲情;而王诗是送给同为宦游的朋友杜少府,用的则是《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有优秀的作品。从存世文献来看,能够确定属于两汉时期少数民族书面文学的作品共有31篇,分别为《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养亲诗》《祭祀诗》《好古乐道诗》《咏谯君黄诗》《伤三贞诗》《巴人歌陈纪山》《巴人为吴资歌》《讽巴郡太守
2012年12月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轻车简从”、“厉行勤俭节约”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又据2013年1月28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做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接下来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和奢侈之风为核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倡导节俭、反对浪费也是重要内容
卢仝的《月蚀诗》,是唐诗中一篇奇作,记述的是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八月十五的那次月食的整个过程。其中说:“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八月十五夜”,刚开始月亮升起来,“烂银盘从海底出,冰光交贯寒曈曨。”但不久月食发生,“摧环破璧眼看尽,当天一搭如煤炱。磨踪灭迹须臾间,便似万古不可开”。天地一片黑暗。這时候,群星大放光明,“星如撒沙出,争头事光大”;室内的灯光从窗缝里透出来,显得耀眼,“今夜吐焰长如
如何讲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故事,一直是近年来文艺学界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21世纪以来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现代化目标诉求中出现了文化复兴的迹象,表现为一方面向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回归,呈现为貌似“回返”的姿态;一方面立足信息文明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属意于文艺新业态,呈现出向前的展望姿态。随之相适应,文艺理论研究也是话语驳杂、各种研究范式轮流登场。伴随对
朱一玄先生(1912—2011)是中国小说史料学大师,他数十年如一日,锐意穷搜,辛勤笔耕,在一个相当贫瘠的基地上筑起一座中国小说史料的“长城”。壹  朱一玄先生是带着辛亥革命的余温呱呱落地的。在近一百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横跨了五个时代,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朱先生在人生旅途中行走着,成长着,也成熟着,在他身后留下的一道道踪迹,有深有浅,汇聚起来,竟是一部大书。  我们当学生时,先后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