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叙事节奏构建听众的心理期待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广播特写《落地生根》,获得了2017亚广联视野奖(主题“新家园”New Home)大奖。视野奖是亚广联2017年新设的奖项,主题“新家园”即“在家乡或远离家乡之地,重新建造、设立、安置物理层面或心理层面上的‘新家’”。参评作品“可采用任何形式”来“通过本国事件表现具有全球性的主题”。作品作者从内容的选择、悬念的设计、冲突的制造三个层面谈了广播特写《落地生根》的成功之处,分析其叙事节奏的构建。
  【关键词】亚广联视野奖 “新家园” 广播特写 叙事节奏 听众心理期待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C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和社教节目中心共同创作的广播特写《落地生根》,记录了日本老人川崎广人帮助河南省原阳县小刘固农场董事长李卫生产堆肥、成功建立有机循环农业,并决定最终落户农场的故事,表现了精神家园才是永恒的家的主题。
  德国广播特写专家岩斯·亚里许(Jens Jarisch)在201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特写培训班”上强调:“广播特写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但表现形态应该是艺术化的。”所以,在广播特写的创作过程中要对真实的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再现,增强特写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让听众产生心理上的期待。本文结合《落地生根》的创作谈叙事节奏的构建。
  一、叙事内容:突出作品的主题性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说过:“讲故事”即叙事,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讲故事,首先要解决讲什么样的故事这一问题。
  得到“川崎广人”这个选题之后,我和同事关键去河南原阳小刘固农场呆了三天,和川崎广人、李卫吃住在一起。“体验式”采访让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素材。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选择运用这些素材,也就是如何选择叙事内容。
  作品标题的敲定异常顺利,而且定下之后就没有任何改动。在采访的过程中,川崎广人不止一次用中文说到很喜欢“落地生根”这个成语,也和我们分享了他自己的理解,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结合作品主题,我们几乎毫不犹豫地使用了“落地生根”作为作品的标题。
  标题定了,要围绕主题选择叙述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2004年川崎广人第一次到中国旅游,到2013年决定到中国的农村推广堆肥,再到最后选择留在小刘固农场,时间跨度很长,在短时间内讲清楚并不容易。
  为了突出作品“新家园”的主题,我们决定把笔墨着重放在川崎广人在小刘固农场的日常生活上,以他的生活和工作作为叙事的主线,辅以他过往的经历等作为暗线,两条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展示作品的主题。
  具体在选择内容时,编辑的要求是:讲清川崎广人“落地生根”的内在动机和外部原因。经过筛选和分析,我们选择了这几个片段:李卫和川崎广人的相识过程;川崎广人愿意留在小刘固农场工作的原因;川崎广人在小刘固农场工作生活的典型细节;川崎广人帮助来农场的学生;川崎广人成为微博红人,得到全国各地陌生人的帮助。“五一”节期间,我们又按编辑的要求再次去采访,加入了川崎广人在李卫的陪伴下到山东荣成,给生态农业实践者讲课,推广有机堆肥的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让作品的主题性更加凸显,而且让作品摆脱了单一场景、丰富了内容、增加了色彩、缓解了听众的疲劳感。
  内容的选择几经修改,在最终版本中,我们舍弃了对川崎广人几近“刻板”生活的描写,而这在一开始是被我们认为需要“浓墨重彩”渲染的。比如说:他的工作时间是绝对固定的,在这个时间任何人都不能打扰他;他在自己办公室的窗户前做了一个指示牌,时刻告诉大家他的去向。我们发现,这些内容和主题的呈现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也并不能对川崎广人个人性格的刻画起到什么作用,甚至会造成对人物性格塑造的拖沓。事实证明,去繁就简能够使作品更加凝练。
  二、设计悬念:突出作品的可听性
  20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Forster)曾对“故事”与“情节”作了比较:“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为了让我们的故事吸引人,我们在作品中设计了一个总的悬念,也是作品的明线——为什么一个日本老人愿意在中国条件并不好的农场中“落地生根”。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悬念中的悬念”,就是作品的暗线——为什么农場主李卫会对川崎广人的话言听计从。这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在作品后半部分交汇,让听众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新家园”这样一个主题。
  作为作品的明线,开篇就是一个悬念设计:作品主人公是川崎广人,但我们安排第一个出场人物是配角李卫,场景是她要从农场出发去市农业局办“有机肥料登记证”,推销她生产的有机肥,而“李卫以前和我一样是个记者”。记者怎么会去生产、销售有机肥?故事在这个悬念下,按照“川崎广人有技术——李卫的农场需要技术”来展开,通过对川崎广人在农场日常工作的描写,展现他的归属感。
  但是,光有这一层线索,表达的感情是肤浅的,听众依然会有很多困惑,比如说:咱们中国没人懂这个技术吗?为什么非得要日本人来做技术指导?这儿条件这么差,川崎广人究竟图什么呢?因此,暗线的设计必不可少。
  从作品的第5分钟开始,李卫邀请川崎广人到小刘固农场来做技术指导,作品花了很大的篇幅展现川崎广人在农场的工作和生活,刷厕所、开晨会、定规矩……但是并没有展现他的主业——制作堆肥。目的就是让这样的悬念在听众脑中一直存在:作为老板的李卫为什么能够忍受川崎广人这样做?她究竟图的是什么?
  明线和暗线齐头并进,在快要结束的时候交汇在一起。明线是小刘固农场的生活让川崎广人感到退休后的生活有了价值,而他的努力和付出也让李卫看到了农场的希望;暗线是李卫答应自己父亲的遗愿在川崎广人的帮助下慢慢实现,川崎广人像父亲一样对待她,她在川崎广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两条线索的交织,“新家园”这个主题也得到了深化:在家乡或远离家乡之地,重新建造、设立、安置物理层面、心理层面上的“新家”。不仅是日本人川崎广人在中国河南小刘固农场找到了“新家园”,河南人李卫在父亲和自己耕耘过多年的土地上也找到了“新家园”。   其实在“悬念”的设计上,这个作品还有最初的几个版本:比如说一开始就营造悬念,告诉大家在中国地图上一个找不到的地方,一位日本人想要“落地生根”,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太过于直白、普通,產生不了悬念感,而且有将主题强加于听众的感觉。
  三、制造冲突:突出作品的情节性
  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作为“艺术化”的广播特写,我们不能机械地去完全还原所有的场景,而必须要让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时间呈现,来调动听众的兴趣。
  英国银行劳埃德TSB集团(Lloyds TSB)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成年人的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现在仅有5分钟,因此,如果我们在5分钟之内不能创造一个兴奋点,那这个作品就是失败的。
  不同于大多数的广播特写,《落地生根》音响素材比较单一,想通过多元的音响来调动听众的兴奋点,肯定行不通。节目时长16分23秒,仅有结尾部分有两处音乐,一处是13分18秒处的情绪渲染音乐,持续35秒;另一处是14分44秒开始持续到结尾,一首叙述逻辑中的歌,也是川崎广人最喜欢唱的歌曲。所以,要让这么“干”的作品持续抓住听众的耳朵,就必须要让作品的情节处于不断的冲突之中,让这种持续不断的冲突持续地牵动着听众的耳朵。
  我们在作品开篇花了5分钟时间,将大段的背景,比如川崎广人、李卫以及小刘固农场的基本状况交代完毕,并设置了一个小高潮,也就是第一个矛盾点:川崎广人觉得小刘固农场能实现他的想法,他想在这呆下去,但是李卫并没有给他任何回复。解决了这个矛盾后,在1分钟之内交代完川崎广人第二次来小刘固农场的经过,紧接着又制造了一个矛盾点:川崎广人“喧宾夺主”,对李卫的工作态度表示不满。在这一对矛盾冲突之后,让作品的节奏有了一个舒缓,展现了一组温情的场景,以此来证明川崎广人并不是一个“怪老头”,他对农场的学员还是非常关心的。这样的节奏恰好符合听众的收听习惯,紧张过后有短暂的放松,因为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不仅让听众的情绪得不到舒缓,还会对刻画人物的性格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作品第10分10秒时,展现了一个点题的“团圆式大结局”——许多年轻人通过微博认识了川崎广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自愿到农场当“学员”。川崎广人也说他想在中国,这个想法已经在他脑海中落地生根。不过,接下来,又有一个冲突出现——2015年11月,河南省新乡市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大暴雪,李卫的大棚全塌了,农场遭遇了严重的危机。
  这一段冲突的设置可谓是最“揪心”,也是最能深化主题的,作品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农场的困境,而是着力讲述川崎广人和李卫如何恢复生产,这是通篇感情最为集中但又缓缓释放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听众能够理解这位日本老人的苦心,以及他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
  一部好的广播特写作品,必须要把握叙事的节奏。内容的选择、悬念的设计、冲突的制造,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尝试,要让所有表达都符合人物逻辑和叙述逻辑,这样才能吸引人、感染人。
  注释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版。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
其他文献
“泛娱乐”化基本取向就是向物质主义跪拜、向消费社会妥协,以游戏玩乐的心态对待诸多文化生产包括文艺创作。  “泛娛乐”化的文化产品强调,快餐化、感官化、浅薄化及消解化,对文化产品制造商供应商而言,抢收视率、冲上座率和不计后果挣快钱,是其操纵“泛娱乐”的动力所在;对受众而言,求消遣、讨轻松、避沉痛、弃思考等,是其迎合并沉溺于“泛娱乐”化的根由所在。  但是,在“泛娱乐”化已为业界流弊的当下,我们需要有
期刊
【摘要】传统媒体正经历着全媒体时代的严峻考验与挑战。体育广播如何发展?本文从节目创新入手,浅析创收型的体育类广播栏目如何找准定位,适应新的市场格局;如何整合资源,打造新的节目类型;如何设计产品,打通线上广播与线下活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  【关键词】体育广播 全媒体 创新 产品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超级体验团》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运动体验团队(以下简称团队
期刊
新闻作品的保护关系到新闻事业的发展兴衰。媒体融合技术背景下,新闻产品更加多样复杂,新闻作品侵权也呈高发态势。面对形态不断创新、形式更加多样的新闻产品,确定明晰的新闻作品认定标准是适用著作权保护的前提条件。  在我国法律法规、相关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立法体例中,新闻产品想要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新闻作品,必须同时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两个要件。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产品能否成为新闻作品,关键在是否具有独创性。
期刊
重大活动报道,历来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年以来,中央媒体在重大活动融媒体报道中有不少新亮点、新突破,或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一是认真做传统直播“推广者”和新媒体直播的“策划人”。重大活动报道,实况直播提供的实时动态,在时效性、直观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实况直播一直是重大活动报道的重要环节甚至关键环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观众也对活动直播有兴趣,却不一定有时间坐在
期刊
【摘 要】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探索,我国对农广播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格局,但在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問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10家对农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情况,探讨了我国对农广播融媒体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建议,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对农广播 媒体融合 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
期刊
内容生产的IP化与传统内容生产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业外商业资本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介入程度的差异。业外商业资本的大量涌入强化了内容生产的市场逻辑,受众地位被凸显出来;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除了给内容创作的来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之外,也使业外商业资本得以绕开专业的艺术价值对市场价值进行判断,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内容生产过程中的市场逻辑。内容生产的IP化对传统内容生产的目的、手段以及思路都带来了影响。 
期刊
灾难事故报道中应用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用范围窄。当前,国内数据新闻在灾难事故报道领域的应用,多见于对重大灾难事故的报道。但对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较轻微的灾难事故,则没有发现针对这些灾难事故的数据新闻报道。这些事故虽然社会危害性较小,但不代表就没有报道价值。  二是数据挖掘淺。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新闻报道如果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媒体应当把
期刊
从本质上说,媒体对重大主题纪念活动的事实性报道是基础和手段,借助客观事实向全社会传输观点和主张,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才是宗旨和目的。从历史上看,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视为“重大战役”的业务实践。历年每逢全国两会召开、重要节庆纪念活动、重大国际赛事等,各类新闻媒体都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力求通过新聞报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共识,激发人们团结一心,争取美好未来。  第一,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树立以民
期刊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做好党的十九大宣传意义十分重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的安排和要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十九大议程和主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稳妥把握,全台各类媒体一体统筹,集中全台资源,以17套广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官方微博对农民创业的报道为例,分析农民在获取国家政策信息时的偏好,并简述其行为原因,进而为涉农主流媒体的互联网传播策略提出建议,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国家大政方针,并结合国家政策的政治学范式,进行互联网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  【关键词】农民 互联网 微博 创业 中国乡村之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