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鼓励;好奇心;培养个性
【中图分类号】G 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0-002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孩子的思维活动从小学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新的课程标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对学生来说,每个阶段都不能忽视,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老师,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为孩子搭建创造性活动的平台,提供创造性活动的外部条件
我所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从幼儿园一下子转到义务教育阶段,有些不适应,学习、生活都比较被动,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各种活动,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难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每个孩子的行为,看是否有主动性,适时地锻炼孩子们的自主性,特别是要准许孩子发问,让他们直接接触大自然、社会,扩大视野。让孩子有时间去接触人生,从事创造,孩子的独特想法就会在实践中发展成创造力。如在我曾经带的一个班里,有一次孩子们打扫卫生时水桶漏了,许多同学喊:“老师,水桶漏了,怎么办?”其中有一个同学从容地说:“到卫生室要点棉花来堵住,就行了。”这个孩子平时是个小淘气,在家里经常翻箱倒柜,敲这钉那,父母为他准备了个小工具箱,开辟了一个活动角,还经常和他一起动手操作,因此遇到上述情况发生时,他就能不惊不慌,胸有成竹地想出办法来解决。但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怕孩子出事故而制止孩子出现上述行为。也有的为了保持孩子卫生清洁或居室整洁,对孩子的活动加以限制,这就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使孩子缩手缩脚,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教师和家长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鼓励孩子们的创造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儿童敢想、敢说、敢做、敢争的心理品质,为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了独立思维、解决问题的基础。此外,我们可以让孩子进行间接的创造性学习,如做点小实验等,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解开自己的谜,满足求知欲,使他们在玩玩做做中增长才干。
2.鼓励小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造的种子,而奇思妙想甚至错误的观点往往会成为创新的催化剂。许多孩子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充满了疑问,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加以巧妙引导,不能置之不理、不屑一顾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当我们带孩子游玩时,他突然会问:“船为什么不沉到水里?”当爸爸吸烟时,孩子会发问:“打火机为什么一打就着,里面装的水能不能喝呀?”当学生上体育课时,学生突然发现:“跑直线比跑曲线早到终点,这是为什么?”......我們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孩子眼里却不可思议。现在的孩子家里都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受此影响,他们也经常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获得了知识,思维也迅速得到发展。有时在课堂上,孩子们的“咄咄逼人”的提问会使我很难堪,也使我很感动,他们小小的脑瓜怎么会贮藏如此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乘势利导,让幼小的嫩芽茁壮成长,若不小心埋压、诋毁,孩子萌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未及开放而萎蔫了,我们岂不成了“罪人”。老师和家长要允许并鼓励孩子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即使孩子的想法错了也应保护和鼓励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培养,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思维,使其朝着科学、求知、独创的方向发展。我在教学《荷叶圆圆》时,启发学生,下雨时我们可以用荷叶打伞,学生们马上想到有太阳时用荷叶作凉帽、口渴了还能当水瓢、跳舞时把它当作手巾来用等等。在学习《要下雨了》这一课时,我连续提出问题,小燕子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小鱼为什么知道要下雨了?蚂蚁又是怎样猜到要下雨了?平时我们自己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天气预报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讨论,这样不但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也把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升华。
4.培养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品质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和优势,同时也都有缺点和劣势,我们要发掘孩子蕴藏的潜能,转化为有利于创造的个性品质。有些学生天资聪颖,思维敏捷,但缺乏坚持性、韧性,刚学会打乒乓球,又想去学打羽毛球,还想去学踢足球,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想去做第二件事情,而又往往半途而废。有的学生却不然,虽然反应一般,表现平平,但学什么都有一股不学会不罢休的劲头,做事彻头彻尾,这样的孩子往往以其顽皮、淘气等常规现象掩盖其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应给予赞赏和鼓励,肯定他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在困难和挫折中不屈服的精神,才会希望成为具有创造力,并获得成功的人。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关头,教师和家长应慧眼识英才,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要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既发挥成人的主导作用,又不因循守旧按传统习惯模式限制孩子,还要在游戏和活动中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把孩子培养成聪明可爱、有创造精神、有出息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1)
[2]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
[3]中英甘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教材.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