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东坡之“乐天派”精神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的一生,时起时落,十多年的迁谪生活经历,磨练了他的士气文心。“乐天派”的他在挫折面前总能淡定从容地应对,意气始终不衰,正可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政治上的气候变化、人生路途上的挫败和打击、生活上的困顿和艰辛他都能安之若素,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旷达。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儒家固穷的坚毅,以及老庄轻视有限时空与物质的精神,在他的身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苏轼;乐天派;士气文心
  
  印象中的宋朝,是个太过旖旎的朝代,唱词小调,平平仄仄,张口便唇齿生香,就连国破家亡时金戈铁马的铿锵,也掩不了那靡靡的音调。但案头上的那本《苏东坡词选》,却让人向往着不一样的宋朝。翻开那带着隐隐墨香的书本,思绪在时光流泻中神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曲豪迈的《定风波》,堪称人间绝唱!东坡自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东坡居士在贬谪之地黄州城外,亲身经历了一场大雨,携带雨具的仆人却先走了一步。可是,东坡却说,在风雨中行走乃是平生经惯,任其自然,有何可怕?雨后不是也有天晴吗?
  往事千年,一场豪雨!苏轼用自己的一生谱写新曲!官场若不属于“我”,“我”又何必执著呢?改变自己,放迹山水,放达心境,不亦乐乎?
  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大师,几十年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而当人们问他秘诀时,他的回答却令人回味至深。他说:“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惟一能移动山的办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是啊,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移山大法”,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苏轼过去吧!
  时光回转,熙宁五年(1072),东坡在杭州的西湖之畔,也曾遭遇过一场夏日的暴雨,那时候他在望湖楼上看那场暴雨的猛烈,然后又看到风吹雨散,欣赏雨后初晴的景象,便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选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熙宁六年(1073),他又因“初晴后雨”而作诗,“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早已成为千古绝唱。而这一次,道中遇雨,却闻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身披长衫,足蹬草鞋,却胜于骑马。他说,平生就在风风雨雨中行走,怕什么呢?金榜题名,少年得志,累任名州,声震华夏——他的天,晴过。乌台一案,身陷囹圄,险遭不测,贬斥黄州,动辄得咎——他的天,又是乌云密布了。可是,他也说: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何必耿耿于怀呢?归去啊,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要敞开心扉,最小的契机也能改变生活。”(出自美国影片《珍贵的礼物》,又译《圣诞舞鞋》,2002年出品)改变自己吧,官场失意又如何?改变自己吧,以诗文为乐又何妨呢?难怪东坡写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榖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直面人生挫折,苏轼不是消极地对待,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儒家固穷的坚毅,以及老庄轻视有限时空与物质的精神,在他的身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那如椽的巨笔,饱蘸着沉重的墨水,不,那是饱蘸着他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在他游走笔锋之间,中华文明的千年沉淀被挥洒尽致了!
  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中写到:“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奇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当此之境,颇有道理。众所周知,贬谪,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王朝对于一切获罪的官员的一种最常见的惩罚方式。身处黄州的东坡居士,深知自己的政治生涯很有可能就结束于此了,而这种打击对于东坡自身而言,又几乎是毁灭性的。然而,东坡深知: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历史长河滚滚而逝,必须以时间来推移情感,时间愈长,冲突愈淡,似不断稀释的茶……年过不惑的东坡,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将来了。还好,他选择的是乐观的精神和奥妙的佛理,后人都得感谢这样的选择——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才成就了东坡旷世无双的全能文士之称号。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丙编卷三中曾说:“本(宋)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此“乐天”指的正是香山居士白居易,白乐天。在宋朝,士人敬慕白居易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苏轼的“慕白”更可称为是普遍现象中的典型。值得一提的是,古之“乐天”与今之“乐天”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乐天派”在现代意义里常指那些对事情持乐观态度,即使有伤心的事,一会儿就过去了,总是开开心心的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面对迁谪的旷然与淡定;“料峭春风吹酒醒”,其实,苏轼又何曾醉过呢?不然,何以能够熬过艰苦的生活,何以顶住人生、官场的大起大落和风风雨雨呢?
  苏轼的乐观人生,是浮荡在地平线上那袅袅升起的热望与希冀,是普照不息的阳光,更是寻得一份淡定与美好的铺垫与勇气。在悲观中摘下一片沉郁的叶子,只能瓦解自己积攒已久的力量;在乐观中攫取一份坦然,我们的面前便会盎然多彩。
  回顾苏轼的一生,时起时落,大风大雨,十多年的迁谪生活经历,磨炼了他的士气文心。“乐天派”的他在挫折面前总能淡定从容地应对,意气始终不衰,正可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政治上的气候变化、人生路途上的挫败和打击、生活上的困顿和艰辛他都能安之若素,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旷达——这正是苏轼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的实用之处。《祭龙井辩才文》中写到:“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可见苏轼融汇三家精粹的观点,他分明是有意要融合释、道于儒,以此来寻求精神慰藉和出路的。
  中国传统中有着“入世与出世”之说,儒家学说强调入世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所谓“达则兼济天下”。而老庄学说强调的是出世的思想,是一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思想,它鼓励人们逃出尘世,选择归隐的生活,自由自在,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苏轼在《答毕仲举书》中曾涉及有关“龙肉”与“猪肉”的论辩:“佛书旧亦常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这就阐明了他自己学佛的立场。身为儒士,东坡不可能轻易放弃入世的理想,但是由于封建政治和黑暗官场固有的劣根性,真正有机会让儒士们实现自我理想的情况又是极少的,天下并没有想象中的太平,生活也并没有理想中的顺意,仕途亦无法实现平顺畅达。因此,就连苏轼也选择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用以超脱精神,无可厚非。可是,从“肉”之辩来看,东坡的学佛也并非完全地迷信宗教,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不完全是他的追求,只不过,东坡希望将奥妙的佛理引入现实的生活,着重在实用性罢了。那么,何谓实用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为实用,“也无风雨也无晴”为实用,“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亦为实用。根植于苏轼内心世界里的入世思想、社会责任感并不会因为儒释道融合而减弱,相反,当他回首,向着萧瑟处时,那里的风风雨雨也不过终会是晴天罢了。
  那个朝代旖旎的空气被苏东坡扰乱了,后人看到了宋词新时代的来临,只因那个朝代有了一个他,他的士气文心翻开了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最近阅读《跟蔡元培学当校长》一书,感受良深:比较全面地理解了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期间的办学思想、办学策略、办学过程和办学效果,了解到蔡元培在国家动荡的年代里追求教育
当前,学校教育不仅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主体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教育越来越要超越学校藩篱,并且需进行系统顶层设计。从教育发展角度而言,就是要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向市场经济迈进这一宏伟目标后,要求我们的经济报道也必须与之适应,彻底打破过去那种以一地一厂完成指标和介绍经验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报
泸州作家肖大齐和刘盛源在《1911·合江围城》中,没有把笔墨仅仅停留在传奇故事的层面,还较好地塑造了笔下或真实或虚构的各色人物,不仅展现了他们命运的挣扎,并且剖析了他们
傅天琳是一位与果园携手并进而又不只是停留在果园生态上,承受时代背景重负又不屑于为这种压力所束缚,具有天赋诗感而更具潜在创造性,执著于家乡田园风情也赋予童真色彩,坚持
艾自由,云南威信人,毕业于云南省昭通师专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1991年以来在《文艺报》《文学报》《云南日报》《杂文月刊》《作品与争鸣》《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家》《时代文学》《当代小说》等全国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曾获中国当代散文奖、第五届及第六届云南杂文奖、第四届昭通市政府文学奖。    摘要:本文从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出发,指出长篇网络小说《脸谱》最出彩之处在于围绕出身
峻冰在其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之中,用“背篓”“镰刀”“扁担”“犁”“农夫”等典型的诗歌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乡村画卷。诗人执笔真切,寓真情于字里行间,与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美国住房法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美国一般住房法和专门住房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关于美国住房法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法律文本的语法、体系以及目的等因素的分析入手,认为我们对“文义解释”的定位不应仅仅根据法律语词的通常含义进行解释,而必须综合考虑语法、体系以及目的等其他因素,从而使文义解释的适用成为可能。  关键词:文义解释;体系因素;目的因素    文义解释既是法律解释的起点,又是法律解释的终点。文义解释的必要性源自于人们的法治理想,其理论上的可能性则是由于法律存在着客观性,其目的也在于使法律解释的
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交际的桥梁。近年来,语言学理论的快速发展为翻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作为西方语言学理论代表之一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纯理功能理论运用到对中国传统翻译标准“信、达、雅”的解释之中,试图为解读中国传统译论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  关键词:信、达、雅;系统功能语法;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篇功能      一、引言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