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家系的分子流行病学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we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疫苗普遍接种后,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家系中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特点。

方法

收集2007年至2010年不良结局家系,ELISA法检测不良结局家系中血亲和非血亲人群的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血亲与非血亲人群各项指标的差异。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共收集不良结局家系102个,HBsAg阳性率血亲组为67.6%(571/845),显著高于非血亲组的8.4%(23/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964,P<0.01);且血亲组HBsAg分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41~50岁到达最高峰。血亲组HBeAg阳性率为37.9%(188/496),抗-HBe阳性率为42.9%(213/496),随着年龄的增加,HBeAg阳性率逐渐下降。40岁以上人群中,血亲组HBeAg阳性率为30.6%(63/206),显著高于非血亲组的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P<0.05);40岁以下人群中,血亲组HBeAg阳性率为43.1%(125/290),非血亲组为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人群中,1级血亲及2级血亲中HBeAg阳性率分别为32.1%(44/137)和33.3%(5/15),均显著高于非血亲组的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55和3.886,均P<0.05)。HBsAg阴性的血亲人群抗-HBc阳性率为29.9%(81/271),在31~40岁组(50%)和51~60岁组(60%)出现2次高峰。

结论

不良结局家系中血亲组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血亲组,且血亲组HBeAg血清学转换明显延迟,可能与聚集性HBV感染性家系不良结局相关。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的医院感染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医院感染防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5年至2014年住院患儿医院感染资料。结果住院患儿共357 684例次,发生医院感染13 934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2%~5.80%,平均为3.90%。医院感染平均发生率前5位科室分别是血液科14.47%、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1.63%、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
期刊
目的了解CHB患者不同免疫状态时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CD107a和CD107b的表达水平。方法CHB患者43例,根据免疫状态分为不典型状态23例,免疫清除10例,免疫耐受10例;另选健康对照者10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CD8+T淋巴细胞CD107a和CD107b的表达,同时对4例不典型状态患者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统计学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不典型状态组、免疫耐受组、免疫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北京市急性HBV经血和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国家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中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301例,采用1∶2配对方法选取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居住街(乡)相同的健康者602名作为健康对照。对所有病例和对照进行感染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HBV经血和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目前北京市急性HBV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