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了一幅漫画,觉得很有意思。一位头戴礼帽,身着大衣的英国绅士于河边遛狗,另一位英国男子落水了,大呼“HELP!”(救命!),但该绅士似乎充耳不闻,没事人一样。对比下,落水男子生命危在旦夕,他还深吸一口气强露笑脸:“Excuse me,Sir.I’m terribly sorry to bother you,but I wonder if you would mind helping me a moment,as long as it’s no trouble,of course.”(对不起打扰下,我在想您介不介意帮帮我,当然,如果不是太麻烦的话)这时,遛狗绅士才听见落水男子的呼救,赶紧扔下救生圈。显然,该漫画中的落水男子用生命给我们演示了英国人的言语交际习惯,婉转而得体。
爱德华·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中,人们的交际风格较为委婉,低语境文化中人们的交际风格较为直接。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比较起来,前者属于高语境文化,后者属于低语境文化,因此,英式英语比美式英语显得委婉,这就不难理解漫画中落水男子的行为了。
美国和英国同是英语文化国家,都存在着差异,中国和英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将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做简要分析。
一、见面问候方式的差异
说到问候,大家马上会想到“你吃饭了吗”,不过,中国人也是与时俱进的,大家也慢慢爱上了“Hi!”“Hello!”这种简单洋气的招呼方式。但稍微亲密点的,一定会说:“亲,你又瘦啦!”“亲,去哪呀?”“亲,情人节怎么过的呀,我老公……”中国人似乎完全不忌讳自己的隐私。而英国人将自己的年龄、家庭、高矮胖瘦等等视为隐私,一般问候还是采用“Hi!”“Hello!”“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或者谈论多变的天气“It’s a beautiful day,isn’t it?”。或者再亲密点“You look lovely/amazing/fantastic!”(你看上去不错哟!)因此,如果咱们国人遇上英国人,最聪明的做法还是保持好距离,千万不能一言不合朝人家脸颊亲上去。除非是年长的女士期待这样的问候,他们把头微微向前,你才可靠近他们的左侧脸颊,然后在距离其一英寸的地方隔空亲吻。
二、日常行为方式的差异
中英两国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中国人的“急”(大惊小怪)与英国人的礼貌(politeness)上。比如,在饭店里,点餐好一会了菜还没上,中国人容易不耐烦,“服务员,怎么回事啊这么久?”(Waiter, why did it take so long?)“把你们经理叫来!”(I demand to see the manager!)(你们服务这么差,可以打折么?)而真正的英国人会说:“I’m sure they’re doing their best,dear.”然后举杯,哪怕红酒很awful(糟糕),也会觉得awesome(棒极了):“oh, yes,It’s lovely.”(恩,不错,真的很好喝!)如果英国人在饭店看到大惊小怪的中国人,可能会用上他们最激烈的一句谴责:“Oh,don’t be so dramatic!”(哦,不要这么大惊小怪)。不得不承认,有的国人确实太大惊小怪,很多事情明明很平常,却以大吵大闹收场。
三、饮食差异
为什么说英式“早”餐而不是英式大餐呢?因为英式早餐似乎已经成为英国人“全天候”用餐了。英式早餐包括培根、鸡蛋、香肠、烤番茄、蘑菇、黑布丁、麦片、吐司、黄油、茶。中餐通常包含烤肉和号称“游客必须感受”的Fish and chips(炸鱼和薯条),毕竟,英国是岛国,吃鱼体现了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海洋的依赖。而薯条则被冠以特殊的浪漫意义:我们是从同一袋土豆里切下来的,我们经历了同一锅油的水深火热。比较而言,中国的美食非常丰富,当各种食材从广袤的田野走来,从茂密的森林走来,从宽广的海洋湖泊走来,厨房的魔术师们煎炸蒸煮炒,创造了超越人类想象的色香味俱全。光是那些画面就足以勾起我们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如果下到馆子里,这种垂涎和冲动就更直接了。
四、中英词汇差异
中英兩种语言中的词汇存在不对等的情况,以称呼为例,有人在妇女节当天应景发了以下笑话:
给老外上汉语课,第一堂课只教了wife的中文解释:妻子、老婆、太太、夫人、老伴、爱人、内人、媳妇、那口子、拙荆、贤内助、对象、孩他妈、孩他娘、内子、婆娘、糟糠、娃他娘、崽他娘、山妻、贱内、贱荆、女人、马子、主妇、女主人、财政部长、纪检委、浑人、娘子、屋里的、另一半、女当家、浑家、发妻、堂客、婆姨、领导,一共38个。老外问:“为什么女人有这么多称谓?”老师回答:“因为中国女人有三八节就要有38个称谓。”老外听完发现中文太难学了,含着眼泪背起行李回国了。
这则笑话夸张地说明,中国人对同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当然,英国人也同样有很多称呼,比如wife也可以称为:honey,baby,sweetie,sweetheart,dear,darling等。不过,英国人对不同的人也存在称呼相同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看来有悖常理,比如张叔叔、张伯伯、张医生、张厂长、张老师张阿姨、张伯娘都被叫成Mr./Miss./Mrs.Zhang。
因此,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只有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用外语进行思考,才能真正学好一门外语。
爱德华·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中,人们的交际风格较为委婉,低语境文化中人们的交际风格较为直接。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比较起来,前者属于高语境文化,后者属于低语境文化,因此,英式英语比美式英语显得委婉,这就不难理解漫画中落水男子的行为了。
美国和英国同是英语文化国家,都存在着差异,中国和英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将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做简要分析。
一、见面问候方式的差异
说到问候,大家马上会想到“你吃饭了吗”,不过,中国人也是与时俱进的,大家也慢慢爱上了“Hi!”“Hello!”这种简单洋气的招呼方式。但稍微亲密点的,一定会说:“亲,你又瘦啦!”“亲,去哪呀?”“亲,情人节怎么过的呀,我老公……”中国人似乎完全不忌讳自己的隐私。而英国人将自己的年龄、家庭、高矮胖瘦等等视为隐私,一般问候还是采用“Hi!”“Hello!”“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或者谈论多变的天气“It’s a beautiful day,isn’t it?”。或者再亲密点“You look lovely/amazing/fantastic!”(你看上去不错哟!)因此,如果咱们国人遇上英国人,最聪明的做法还是保持好距离,千万不能一言不合朝人家脸颊亲上去。除非是年长的女士期待这样的问候,他们把头微微向前,你才可靠近他们的左侧脸颊,然后在距离其一英寸的地方隔空亲吻。
二、日常行为方式的差异
中英两国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中国人的“急”(大惊小怪)与英国人的礼貌(politeness)上。比如,在饭店里,点餐好一会了菜还没上,中国人容易不耐烦,“服务员,怎么回事啊这么久?”(Waiter, why did it take so long?)“把你们经理叫来!”(I demand to see the manager!)(你们服务这么差,可以打折么?)而真正的英国人会说:“I’m sure they’re doing their best,dear.”然后举杯,哪怕红酒很awful(糟糕),也会觉得awesome(棒极了):“oh, yes,It’s lovely.”(恩,不错,真的很好喝!)如果英国人在饭店看到大惊小怪的中国人,可能会用上他们最激烈的一句谴责:“Oh,don’t be so dramatic!”(哦,不要这么大惊小怪)。不得不承认,有的国人确实太大惊小怪,很多事情明明很平常,却以大吵大闹收场。
三、饮食差异
为什么说英式“早”餐而不是英式大餐呢?因为英式早餐似乎已经成为英国人“全天候”用餐了。英式早餐包括培根、鸡蛋、香肠、烤番茄、蘑菇、黑布丁、麦片、吐司、黄油、茶。中餐通常包含烤肉和号称“游客必须感受”的Fish and chips(炸鱼和薯条),毕竟,英国是岛国,吃鱼体现了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海洋的依赖。而薯条则被冠以特殊的浪漫意义:我们是从同一袋土豆里切下来的,我们经历了同一锅油的水深火热。比较而言,中国的美食非常丰富,当各种食材从广袤的田野走来,从茂密的森林走来,从宽广的海洋湖泊走来,厨房的魔术师们煎炸蒸煮炒,创造了超越人类想象的色香味俱全。光是那些画面就足以勾起我们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如果下到馆子里,这种垂涎和冲动就更直接了。
四、中英词汇差异
中英兩种语言中的词汇存在不对等的情况,以称呼为例,有人在妇女节当天应景发了以下笑话:
给老外上汉语课,第一堂课只教了wife的中文解释:妻子、老婆、太太、夫人、老伴、爱人、内人、媳妇、那口子、拙荆、贤内助、对象、孩他妈、孩他娘、内子、婆娘、糟糠、娃他娘、崽他娘、山妻、贱内、贱荆、女人、马子、主妇、女主人、财政部长、纪检委、浑人、娘子、屋里的、另一半、女当家、浑家、发妻、堂客、婆姨、领导,一共38个。老外问:“为什么女人有这么多称谓?”老师回答:“因为中国女人有三八节就要有38个称谓。”老外听完发现中文太难学了,含着眼泪背起行李回国了。
这则笑话夸张地说明,中国人对同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当然,英国人也同样有很多称呼,比如wife也可以称为:honey,baby,sweetie,sweetheart,dear,darling等。不过,英国人对不同的人也存在称呼相同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看来有悖常理,比如张叔叔、张伯伯、张医生、张厂长、张老师张阿姨、张伯娘都被叫成Mr./Miss./Mrs.Zhang。
因此,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只有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用外语进行思考,才能真正学好一门外语。